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有《旅游》看天下
1979我们创刊
松阳 在古朴与现代间恰如其分
作者:文·图/沉浮
发布时间:2024-04-10 14:19

活色生香的县城老街

松阳县城的老街是浙江省目前保存最完好、传统商业业态最多样的明清商业街之一。走上老街的石板路,两边是各种挂着木质匾额的老式铺面。


铁匠铺里,火炉燃烧着,生铁被反复捶打,迸发出四射的火光,发出嗞啦声响;棕绷铺里,光线汇聚于一处,棕丝被细细密密地编织,这样斜织法制成的棕绷据说可以维持几十年不塌;棉被铺子里,弹弓翻飞,空气中的棉絮被利落地收回;五金店、发廊、草药铺……一个个铺面都与当地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又仿佛与我们游人毫不相干。


真正与我们相关的,自然是当地美食。老街上的佰仙面馆,酒糟大肠面是当地人童年回忆的味道。门口老式灶台用柴烧得旺旺的,旁边忙碌的阿姨和面、擀面、烧水一手包办,饭点时一派热火朝天。我先点上了一碗面,预估了一下等待时间,去不远处的铺子打包了一只盐焗鸡。盐焗鸡据说是松阳人喜爱的待客主菜之一,它只用盐调味,只能在农家土灶做成。一次吃遍两种松阳代表性美食,是我作为游客的敬意。



松阳老街没有被现代商业社会的快节奏闯入,时间在这里仿佛流淌得格外缓慢。走在这里让人觉得既遥远又亲近,一些缥缈而久远的记忆被激活,一些仿佛只存在想象中的场景就这样活色生香地出现在眼前、身边。它们是生活本来的样子,是最世俗的古朴生活场景。有人说,这里是活着的清明上河图



穿过一条商业街,就进入了松阳县城中心的文里街区。这里有文庙、城隍庙,还有老区委楼、老粮仓等一系列建于不同年代的老建筑。松阳文庙建于唐代,是浙江西南地区最早的地方官学之一,如今留存的建筑重建于清代嘉庆年间。唐、宋、明、清……千百年来,文庙和城隍庙一直是松阳县城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也是它的精神文化中心。


经历了更迭变迁,这些老建筑们还保留着属于各自年代的痕迹。文庙、城隍庙的存在对现代人的文化生活来说,渐渐变得不那么重要,这一街区也日渐衰落,慢慢失去活力,直到文里街区被整体重新规划改造,改造工作由著名建筑师刘家琨主持。


街区文里之名意味着文化邻里。建筑师希望处理新与旧的关系,令松阳昔日的精神文化中心重新链接当代生活。改造之后,街区变得更为开放,老建筑得以保留,露天剧场、书店、美术馆、咖啡馆、餐厅、精品酒店被引入。


走进文里街区入口,连廊上写着探幽的匾额边,一棵古树从廊顶洞口穿出伸向天空,这一洞口特意为古树保留。在改造时,文里街区的古树都得到了妥善维护,成为庭院甚至建筑内部景观的一部分。走在连廊上,时刻都能体会到建筑师对旧风貌保护的坚持,甚至连廊本身都作为一个整体被放置在场地之上,避免了对原本地面的破坏。廊顶高度低于老建筑檐口,如展台衬托起老建筑。青云路为轴,两庙为翼,这条迂回的耐候钢连廊串联起各座老建筑。设计师称其为泥鳅钻豆腐式设计理念,在这种理念之下改造完成的街区一步一景,呈现出宛如古典园林的风貌。


文庙大成殿被保留,殿前庭院成了露天剧场,老粮仓改为文仓美术馆,老银行改成了名为“家宴”的餐厅,老区委楼改成精品酒店,线条硬朗的全落地玻璃窗咖啡馆新建起来。古树、藤蔓、青苔、老建筑、新连廊,生长纠缠之间,保护与重建之间,新与旧的边界被模糊,整个街区算得上是一座露天的古建筑博物馆,它也焕发出新生,融入了现代松阳人的文化生活。


350年的杨家堂村

松阳县城在群山环抱之中偏安一隅,这里也被称为松古盆地或是松古平原。平原与周围群山的对比,让山势显得更为挺峻。在这群山之中,藏着上百座保存完整的古老村落。它们散落在四处,依山而建,环绕着云雾,带着江南山水飘渺的仙气……


Tips:

松阳值得一看的现代化工坊

红糖工坊

开放的空间设计赋予了它舞台的性质,建筑外围的廊道让到访者可以一睹红糖制作的全过程。

豆腐工坊

拥有原料准备区、磨浆区、煮浆区、炸制区、摊晾区、品尝区六个功能区,到访者能够通过建筑一侧的长廊拾级而上到达顶层品尝区,欣赏到村中如画的风景。

米酒工坊

整合了当地原有的家庭式作坊,使生产工艺和流程大幅提升,规避了在家庭生产中可能存在的卫生隐患,预留了供到访者品尝的空间。

油茶工坊

用传统的木结构和夯土墙建造,外墙用从溪涧取来的卵石直接切割砌筑而成。油茶工坊为季节性生产,农闲时这里便是村民休憩与聚集的场所。


北京旅游网 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