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有《旅游》看天下
1979我们创刊
龙门 活在水墨画里的千年古村
作者:文·图\ 申功晶
来源:旅游杂志社
发布时间:2019-09-06 15:21
  浙江省杭州市西南五十公里富春江南岸的群山环抱中,一领云岚迢绕的主峰崛起于东南,剡溪和龙门溪交汇于镇北。一座古镇, 依托两条溪流、一座山峰,成就了一个宗族千百年来聚族而居、未曾变换的乡土传奇,古镇名曰「龙门」 。镇上的人原本是东吴大帝孙权的后裔。千年前,他们看中了这爿「前有照, 背有靠」的风水宝地,于是,安家落户,开枝散叶。走进龙门古镇, 就踏上了一条四百多米长的老街,街道是鹅卵石铺就的,村民们「靠山吃山」 ,就地取材,用山石盖房,以卵石铺路,褐黄色的鹅卵石道如人体脉络,呈发散状向四面八方分叉,从眼前蔓延至古村的角角落落,却也一改江浙古村单调的黑白二色风貌,于清新中带出几分粗犷。
 




  
思源念祖耕读传家
 
  穿行于曲折悠长的灰白街弄,鳞次栉比的徽派民居、绵亘不绝的马头墙、高巍轩昂的牌坊祠堂、原木构造的高堂宗庙,加上宽街窄巷的空气里弥漫着的一股淡淡富春墨香,让人忍不住放缓脚步,悉心聆听古村的心跳。推开每一座祠堂的朱门,仿佛推开了通往历史隧道的大门:思源堂,顾名思义孙氏后裔饮水思源、怀念祖先的地方,堂正中悬挂着龙门鼻祖孙钟的肖像和历代孙氏族谱世系图;余庆堂挂满了“状元及第”、“文武进士”牌匾;世德堂面阔三间二弄,华房、国房、儒房三房,堂主孙念阳经商致富,热心公益事业,造福全村百姓,施大德济天下;积善堂为了纪念在大旱灾中倾其家产救济灾民的义士孙潮而建;承恩堂前有“工部”牌楼,永乐初年工部主事孙坤负责督造的八十余艘巨舰,从龙门驶向大海,为郑和下西洋立下不世奇功;山乐堂端的是气派不俗,天井采光的走马堂楼,前檐后檐、门窗棂边的飞禽走兽、渔樵耕读、二十四孝图、三国水浒故事图雕刀法精妙、栩栩如生;明哲堂俗称五边厅,规模宏大,前后三进,四周环以本房民居,门外围墙,独立成院,是龙门古建筑“厅堂组合院落”的典型代表,明哲堂陈列石臼、夫妻磨、水车、悠篮等古农具,已有500多年历史。
 




 
  从明哲堂出来,眼前一池椭圆状碧水形若一盏盛满墨汁的砚台,名曰“砚池”,轻风拂来,砚池荡起层层涟漪。龙门人历来把读书看作头等大事,没有比高中魁元更光耀门楣的了。我掬起一捧清水,恍然映出一代代龙门学子宵衣旰食,一位位青衫书生夤夜苦读。他们认为,只有知书达理,方能胸怀天下。孙氏子弟不管是入朝为官亦或外出经商,奉行的是积德行善的忠厚传家,走出了刚正不阿的“十八评事”孙祁、义门流芳的七县首富孙潮、鞠躬尽瘁的工部侍郎孙坤、爱民如子的长葛县令孙濡、山西第一廉吏孙衔,一两年这样,千百年亦是如此。
 
水墨浸染千年古村
 

 

 
 
  如果说耕读世家是一方水土的灵魂凝聚,那么寻常巷陌则是一种接地气的底蕴存在。行走溪畔人家,三五个老人家坐在光滑冰凉的石条长凳上,唠叨着家长里短;老妪们挥舞着棒槌在溪畔漂洗衣物;少妇们在院门口剥着刚从山上挖下来的鲜笋。来到山光水色间,一茬一茬学生和画家自天南地北赶来,埋头点墨泼彩,用线条勾勒着这里的一砖一瓦、一丘一壑。伫立在横跨剡溪的卧波桥上,放眼望去,白墙灰瓦马头墙错落有致,卵石墙垣斑驳朴旧;桥下,潺潺溪流底的鹅卵石,被时光打磨,在岁月滋养中浸润得光滑如玉。不经意间,头上飘起了毛毛细雨,“下雨天串门,跑遍全村不湿鞋”,踩在鹅卵石上,别有一番情调。烟雨朦胧中,龙门古镇仿佛成了一幅黑白渲染的淡雅水墨画,雨点氤氲在空气中,让画更显清新饱满;打落在身上,令人洗去凡尘杂念,心神为之一爽。徜徉在深巷幽居,廊棚相连,墙檐互接,令陌生人初入古镇难免东西难辨,一时找不到北。孙氏多将才,古镇的布局是兵圣孙武后裔以八卦迷魂阵格局设计的,七拐八弯的深巷狭弄诡异地折向前方更深邃的边门暗道或深宅内院。相传当年日本鬼子进村抓壮丁,被这厅堂密布、房廊相连、巷道纵横的“迷宫”整得晕头转向,年轻人钻进弄堂便不知踪影,只得作罢,饶是老祖宗先见之明,这……
 



北京旅游网 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