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有《旅游》看天下
1979我们创刊
那个领军古衙文化的直隶总督署
作者:文/杨乃运 图/夏志强 于涵 杨乃运
来源:旅游杂志社
发布时间:2020-01-07 15:16
  在现存的古代官署衙门中,保定的直隶总督署是官衙中级别最高的,也是保存完好的。无论从古代官衙文化之旅,还是从保定文化之旅上说,它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认识封建王朝,了解官衙文化、古都保定文化,它不可或缺。










 
  视觉化了的纲常伦理
 
  不是帝制和封建王朝被彻底推翻,不是新中国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这样的门槛我这样的平民百姓是迈不进去的。曾经进去过两次,这次是第三次。它的建筑布局据说是依照了风水,多受堪舆学的影响,具体建筑物随八卦方位图的含义而占位,不可变更。也受北京皇宫的影响,主体建筑大都放在南北向的中轴线上,东西两侧各有一路对称型辅助建筑,在与逛过的保留比较好的古县衙比较之后,总觉得它应更气派更威严些。毕竟是袁世凯、曹锟这等历史风云人物在这里主持过工作,曾国藩、李鸿章、荣禄这样的封疆大吏曾在这里挥斥八极。
 
  整体布局大体和县衙是一样的,看来官府的衙门都是一个固定的模式,规范化标准化的。它坐北朝南,大门外是一个系列,有辕门、照壁、旗杆、石狮、官房。大门在中轴线上,大门里的中轴线上有仪门、戒石坊、大堂、二堂、三堂、四堂。中轴线两侧的建筑都是对称,科房在大堂的前边,东西各九间,左文右武,东侧吏、户、礼三科;西侧兵、刑、工三科,每科各占三间。在科房的南侧东有架阁库,西有承发司房,各五间,各堂间都是四合院。中路两侧还各有一条更道,又称夹道。西更道游客现在肯定看不到,东更道以东我这次去是修缮后开放的,从北向南有签押房、东花厅和幕府院。
 
  衙门是讲官场规矩的地方,官场规矩即官场秩序,即官场伦理纲常。
 
  武官的治所有辕门,总督是管着军事的官员。
 
  总督这词最早在《汉书》中出现,是总管督理之意。入明代,成了官名、官衔,也只是临时性的,因事而设,为事专派专设,不是定制。清初,也和明代一样,是袭明制,专派多了,各省都有,就逐渐成了定制,成了定员之官。清代的总督分两种,一种是专管某项事物的,一种是统管地方军政事务的。总督往往统多省,如两广总督就管广东、广西,闽浙总督就管浙江、福建等。权力、职责同样大的官儿还有巡抚,若一个地方既有总督又有巡抚,巡抚则受总督节制,但分工略有不同,总督偏军事,巡抚偏民事。直隶,是畿辅中央的重省,其疆界也大,总督官品也高,权力也大,是从一品官员,不但管军政,连外交也管。








 
  衙门的规矩,仪门前,再大的官儿,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主人在此迎送客人。仪门是三开间的门厅。与总督品位相当的文武官员来署,主人迎宾客从仪门入,共进大堂。品位小于总督的官员,只能走东西便门,文官走东门,武职走西门,是不能乱规矩的。
 
  衙门都有戒石坊,此坊又称公生明牌坊。戒石坊原叫戒石铭,始于唐。宋太祖鉴于前朝的教训,摘五代蜀主孟昶的《令箴》中“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四句为戒右铭,令郡县刻石立于公堂前,戒右铭后改戒石铭。朱元璋称帝,则令将戒石铭立于大堂前甬道间,南面镌“公生明”三字,后面镌“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字。至清,此制不废,以出入不便为由,将石改坊了。坊立甬道间,只要有公生明牌坊,牌坊盖成什么样没有统一要求。这也是规矩,中央给地方立的规矩。
 
  直隶总督署的公生明牌坊是木制的四柱三楼结构,“公生明”三字是宋书法家黄庭坚的字体,后面的十六字也是用的黄庭坚手书,告诫官员,循私枉法,天理难容。
 
  大堂是官衙、官吏权威的象征。总督拜牌迎旨、举行隆重贺典和重大政务活动都在这里。此大堂按李鸿章为直隶总督时设,有李鸿章坐堂雕像。布局森严的大堂里,有绘着丹顶鹤、海潮和初升太阳的屏风,这是只有当朝一品大员才有资格绘此图案的屏风。公案桌右侧,放着摆放皇帝圣旨和用黄布包着的官印的诰封架。既称职衔牌又称云牌鸾驾的长方木牌18块。此种牌的多少由总督的职衔定,每职一牌,李鸿章是清王朝总督里职衔最多的,出巡时在轿前举着,这是他的名片。在封建王朝的秩序之网中,府衙县衙的大堂都有一把手审案的功能,但让一品大员的总督在这是审理诉讼刑事案件,显然不可能。
 
  二堂又称退思堂、思补堂、琴治堂。退思、补思都有谨慎、再多想一想看还有什么不当不足的地方。琴治堂取自《吕氏春秋》中宓子贱弹琴理案的典故,称颂官府长吏办案之所为琴堂。这是总督接见外地官员或复审案件之所。那么一审又在哪里?三堂被称为官邸,依的是前朝后寝制,总督日常在这里读书办公,批阅文件,五间官邸中间一间为过厅,通四堂,也就是内宅,那是家属院了,外人勿扰。真想在内宅见总督,给守内宅门的门丁塞了银两,他去请示,也许有希望。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从紫禁城到大小衙门,规范和秩序凝在大致相同的建筑模式化布局里。








 
  进入总督署历史的钥匙
 
  到保定游览直隶总都署的游客,有多少只是出于好奇心,有多少是想悉心探察这座大衙门里的历史秘密,真不好说。一般的游客,比较容易满足,转一转看一看拍两张纪念照,证明来过就可以了。想比较深层地了解这座大衙门的历史,难度很大。物化在其建筑与建筑设施里的历史和文化,已然湮没在时间里,成为深锁的黑洞。好在,总都署里有各种展览,就像一束引路照明的火把。
 
  清代帝后肖像展,我选择忽略。帝后肖像,作为当年那些服侍帝后的画工们的肖像艺术作品,对帮助了解直隶总督署的诞生、发展、官僚体制,与总督署、总督相关的历史事件关系不大。直隶总督与总督署史陈列,是不可不看的。多少历史工作者的心血在里头,那是他们的劳动成果。结合实物和现实场景了解,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清代的直隶总督署修建于雍正七年(1729年),裁撤于宣统三年(1911年),历经128年,不仅是半部清史的缩影,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热点。知古以鉴今。此馆的展览,从清代的直隶省开始讲起,从清代的督抚设置开始讲起,从而知道,直隶在顺治朝时是何规模,雍正乾隆以后辖区如何日扩,如何成为畿辅重省、北京屏障,光绪末年扩大到何种规模,辖区如何之广,地位如何之高,总督职位何时设何时撤,先后经历了督抚共存、直鲁豫三省总督、直隶巡抚等多次更替,方在雍正二年(1724年)升直隶巡抚为总督,直隶总督的设置成为定制,成为全面管理直隶地方军民要政的封疆大吏,位高权重,不仅有着“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直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管理河道兼巡抚事”等职能,在咸丰时又增加兼管长芦盐政事务,同治时增加管理三口通商事务大臣的职衔,成为清代八大总督之首、疆臣领袖。








 
  清代,共74位直隶总督。陈列馆分朝列直隶总督年表,平头百姓熟悉的却寥寥无几。有直隶总督出巡图,是泥塑,模拟了直隶总督出巡的盛大场面。直隶总督外出巡行、观风问俗、视察民情曰“出巡”。按清制:总督坐八人抬绿呢皂帏银顶轿子,旁由戈什哈(护卫官)守卫,前有开道兵仪仗,后有骑马卫队,共70余人。不知在这威仪的前呼后拥的出巡中,直隶总督是如何观风问俗、视察民情的。
 
  直隶总督职掌栏下,总督“八权”详解表,所列八权:奏扦咨请权、制定省例权、文武官吏任免权、文武官……

北京旅游网 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