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有《旅游》看天下
1979我们创刊
市井烟火里的胡同
作者:文.图/姜岭
来源:旅游杂志社
发布时间:2020-03-10 15:01







 
  地名,既是区域地貌范畴的语言标志,又是区域历史文化的载体符号,保留着一定区域久远的文化记忆和民族血脉。以胡同命名的街巷遍布全国,但大规模集中出现和使用的,非北京莫属。胡同是北京的肌理和气质,不必说元朝蒙古人的音译,不必说明朝《宛署杂记》的考据,单单没有骑车逛过鸽哨里短短长长的胡同,都不好意思承认自己是上个世纪的老北漂。
 
  胡同是北京的美人尖,有北京大妞的局气与敞亮。就像弄堂是上海的人鱼线,藏着上海小妞的精致与蛮腰。其独特的文化密码,早已经深深烙上了城市的发展印记,就像儿时的歌谣,历久弥香,回味悠长。
 
  古都的街巷横平竖直,规矩整齐,经纬分明,从平面看像个巨大的棋盘。从城市发展史看,北京的街道格局,奠基于元代,形成于明代,承袭发展于清代。
 
  元代以来,北京的胡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作为城市的脉络和生命线,其基本的格局和功用始终没有变化。胡同连接的是京味民居,大的是王府,小的是四合院,规规整整坐落在紫禁城周围。憨憨的门墩、精巧的砖雕、破落的影壁、垂花的二道门,貌似到处都透着那么一股子神秘和由内而外的文化气息。
 
  史料统计,元大都城有384条火巷,29条胡同。明代北京街巷总数1170条,其中胡同459条。清代北京街巷又增加900条左右,达2000多条,其中胡同960多条。民国时期北京大街小巷又增至3200条。1982年统计的北京街巷约2800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老城区的改造,如今北京的胡同呈现下降的趋势。但一些新出现的街巷、小区地名,又为北京这座古都赋予了新时代的印记。








 
  市井烟火里的老北京,就在胡同里。胡同,让北京人既爱又恨,让外地人充满好奇。不了解北京横横竖竖的胡同,就打不开一扇窗,面前是历史,身后是未来,有多少海棠摇曳,就有多少梨花满树。“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儿时“胡同串子”的歌谣,珍藏着满满的记忆。胡同里的青春,是北海溜冰场上的懵懂与紧张,摔一跤,睁开眼,就荡起双桨,杨柳依依了。
 
  胡同里,慵懒的烟火气像罗大佑的歌词,有过尽千帆的底气和咖啡渣子的味道。
 
  京师有句谚语“东富西贵,南贱北贫”,说的就是老北京的城市发展格局。这应该是大清年间的事了。1644年,清军入关,陆续把老北京的汉人悉数赶出内城,崇文、宣武自然成了仕宦大夫、贩夫走卒、三教九流的集散地。会馆、茶肆、戏楼、妓院,一派繁华。这为南城文化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在北京的街巷里,像礼士胡同一样,很多地名是经过雅化处理的。这很有趣儿。比如臭水街——秀水街,罗锅巷——(南北)锣鼓巷,苦水井——福绥境,猪市口——珠市口,狗尾巴胡同——高义伯胡同,母猪胡同——梅竹胡同,哑巴胡同——雅宝路,打劫巷——大吉巷,打狗巷——大沟沿胡同,棺材胡同——光彩胡同,牛血胡同——留学路……
 
  还有一些是以讹传讹的,比如畏兀儿(兵营)——魏公村,金城坊——锦什坊街,劈柴胡同——辟才胡同,新店——长辛店,烧酒胡同——韶九胡同,喜鹊胡同——喜悦胡同,三保老爹胡同——三不老胡同,江米巷——(东西)交民巷……






 
  说起北京的胡同,大栅栏排第二,估计不太容易分出个第一。
 
  知道大栅栏怎么读,是老北漂与新北漂的区别之一。栅,读shí;栏,读làn,四声,儿化音;正确的读音是“大拾烂儿”。北京话,为什么这么读,问十个北京人基本上有十个不知道:“反正它就这么念,打我爷爷小时候,它就是这么传下来的……”你要是不小心问到胡同里的老北京,想不肃然起敬都不行,以为必是皇城文化的古音雅韵。故纸堆里肯定是找不着的,各路学者也莫衷一是,据专家推测,方言的来源说更靠谱一些,咱们权且搁下。
 
  秋阳下的正阳门又是一番光景,前门楼子倒显得低矮了。大栅栏东起前门大街,西到煤市街,不足300米,确是南城胡同里响当当的老大。明清时就是著名的商业街,有500多年的历史。老北京有句顺口溜叫“看玩意上天桥,买东西到大栅栏”,“头顶马聚元,脚踩内联升,身穿八大祥,腰缠四大恒”,说的都是早年间大栅栏的地位与繁华。
 
  大栅栏的名字,当在明嘉靖之后。时人张爵在《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正西坊,六牌二十四铺。正阳门外西河沿,至宣武门东响闸桥东。”对这片胡同有记载:三眼井,廊房胡同,羊肉胡同,柴胡同,笤帚胡同,二条胡同,取灯胡同,炭胡同,云峰寺,三条胡同,四条胡同,斜街,琉璃厂东门……猪市口西北,煤市口……它们从东西向由北向南依次排列。廊房,指临街经营的店面房,始于明代,位于主干道旁,用于囤积货物和商业经营。管事的叫廊头,负责收税。但此“廊房”非彼“廊坊”。当年住在此地附近,一直以为胡同与河北廊坊有什么瓜葛,如今才算了却一桩心事。那么,莫非大栅栏就是廊房四条?有资料可查的权威记载,出现在清乾隆朝的《京城全图》上,廊房四条被大栅栏正式取代了。




 
  原来,为便于加强京师基层社区管理,明朝时开始在各坊巷的出入口设立栅栏,白天开启,晚上关闭。随着商业的发达,廊房四条成为商业街区的翘楚,老字号林立,银货囤积巨丰,为了防盗,商贾自发出资修建了一个格外高大坚固的大栅栏门。久而久之,大栅栏的外号倒是响亮了,廊房四条的本名却消失在了时光深处。1900年,大栅栏毁于大火,重建后依旧繁华。今天的铁艺大栅栏门为2000年时政府修建。
 
  南城的胡同细瘦、紧密,夸张到连种树的地儿都没有,与北城相比又是一种风致。廊房头条至三条继承了这种风格,大栅栏却显得宽阔高大,街面上方有一片敞亮的天空。张一元、正德兴、瑞蚨祥、稻香村、马聚源、步瀛斋、同升和、内联升、狗不理,每个老字号都有自己曲折跌宕的故事。
 
  虽是掌灯时分,依旧人头攒动,有招揽客人的店小二,有吹糖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冰糖葫芦”的吆喝声穿堂过院,大人孩子不时驻足观看,熙熙攘攘,热闹非凡。这......

北京旅游网 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