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有《旅游》看天下
1979我们创刊
幽州故郡 从北方边镇到帝国都城
作者:文·图/姜岭
来源:旅游杂志社
发布时间:2020-06-02 14:12











 
  老北京保留至今,以“坊”命名的地名,全市共有两处,都在西城区,一是白纸坊,一是金融街街道的金城坊(锦什坊)。作为区域地名保留下来的,仅有白纸坊。
 
  上古时期,天下分九州,幽州居其一,也称幽陵、幽都、幽洲。此时的“幽州”乃地域名或片区名,非专指城池。西汉以后的官职名称“幽州牧”“幽州刺史”即来源于此。北京城古称蓟城,历史上是幽州的主要治所所在地。古蓟城,其核心区域在今北京城西南部广安门一带,因蓟丘而得名。
 
  辽会同元年(938年)升幽州为南京,建为陪都,又称燕京,蓟城则称南京城或燕京城。幽州,自上古起源,至辽南京废止,自此退出历史舞台,遁入尘烟深处。考古资料显示,今天的白纸坊街道辖区,大部分位于古幽州城内。
 
  20多年前,第一次造访白纸坊,是去经济日报社探望一位老朋友。从亚运村咣当咣当换过几次公交车,穿过烟火气息浓郁的南城,那时候附近的大片区域还是低矮的四合院。胡同里,不时可见“膀爷”的痕迹,不分年龄,家常而随意。后来《北京青年报》曾发起给“膀爷”送汗衫的活动,成为当年街头巷尾轰动一时的社会新闻,极大地改善了老北京的胡同景观。
 
  当然,印象最深的,还是老北京的铜锅涮肉和炙子烤肉,南城的最地道。二锅头肯定是喝不得的,“大绿棒子”(啤酒)倒可以来2 瓶。那时候,一瓶还是640 毫升。












 
白纸坊的前世今生
 
  老北京保留至今,以“坊”命名的地名,全市共有两处,都在西城区,一是白纸坊,一是金融街街道的金城坊(锦什坊)。作为区域地名保留下来的,仅有白纸坊。
 
  了解金城坊的历史,可以为白纸坊佐以参照。金城坊设于元代,元人的解释是:“取圣人有金城,金城有坚固久安之义以名。”这符合中国的传统文化,明代依然遵循。金城坊的地理位置,大致在阜成门以南,复兴门以北,二环路以东,太平桥大街以西。
 
  从金城坊到金融街,历史诚恳起来,倒也是毫不含糊、一脉相传的。今天的金城坊街区,是金融街的核心区域,西起西二环,北至武定侯街,南接广宁伯街,周围分布着金城坊街、金城坊东街、金城坊西街、金城坊南街和金城坊北街5条胡同。此外,武定候街东侧与金城坊街东侧,南北向贯通其中的是锦什坊街。太平桥大街两侧,还分布着锦什坊东街和什坊小街。其中什坊小街与金城坊街隔太平桥大街东西相望。不厌其烦地描述街巷方位,可以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大致的地理坐标和胡同肌理。
 
  提到白纸坊,就不能不说老宣武区。新中国成立后,白纸坊隶属宣武区管辖,2010年撤宣武区,转隶西城区。宣武区曾是北京中心城区之一(东城、西城、崇文、宣武为当年俗称的内城四区),更是京城肇始之地、宣南文化发祥地和京城著名的传统商业区。历史,总是喜欢和人们开不大不小的玩笑。其实,早在清乾隆年间,宣武区的大部分区域,就归西城区管辖。这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1952年,宣武区与一部分前门区合并,成立新宣武区。1960年,丰台区卢沟桥乡马连道村划归宣武区,这才奠定了宣武区当年的区划四至。作为行政区划,宣武区存在了将近一个甲子(60年),留下了很多美好的故事。老宣武撤区的时候,很多人恋恋不舍。其实,大家的关注和吐槽,无关区划,只关乡愁。那旧时规整的四合院,宽宽窄窄的胡同,才是人们心灵深处浓得化不开的记忆。
 
  从地理位置看,今天的白纸坊,自古人杰地灵,数度繁华,曾是辽金两代都城——辽南京和金中都城的核心区域。考古资料显示,辽南京基本承自唐幽州,肇始于三国曹魏时期。其大致位置为:城北在白云观北侧至受水胡同一线,城东在法源寺以东烂缦胡同南北一线,城南在姚家井以北里仁街一线,城西在白云观西土城台向南、莲花河以东一线。后来,城北部略有变化,向北取直。今天白纸坊街道辖区大部位于辽南京城内,自西晋至辽,达千年之久,虽然古城早已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但其文化之脉,至今依然延续。
 
  金中都在辽南京城基础上,分别扩展了西、南、东三面,但扩展的距离并不均等。今人估算,东面扩展了一里多,而另两面扩展了三里至四里有余。至此,白纸坊街道全部位于金中都城内,部分区域位于宫城之内。元人所谓旧城,即指位于元大都城西南的金中都。金中都毁于战火,元人在旧城东北营造新的大都城,白纸坊辖区始置于都城之外。
 
  明嘉靖年间,白纸坊地区纳入北京外城,重新焕发青春,至今依然是首都功能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白纸坊立交桥西北角的护城河公园里,如今立有仿青铜器型的金代宫殿遗址纪念阙。纪念阙由原宣武区政府立于2003年9月20日,周边刻有侯仁之老先生于2002年7月30日撰写的《北京建都记》,以及金代大事记。
 
  纪念阙继续南行,有一块特殊的区域,名唤金中都公园,很精巧,是附近居民的乐园。过宣阳桥,进金中都公园北门,一些有金代风格的雕塑和建筑散落四周。这些雕塑群分别展现金人游牧、都城营造等旧朝景观,高瘦身形的皇家瑞兽古风犹存,和北侧的纪念阙遥相呼应。响晴的天,碧空悠悠,护城河水清澈见底,奔流不息。园子是孩子们的天下,跳绳、跳皮筋、丢沙包、玩轮滑、爬高爬低、打打闹闹、推推嚷嚷,不亦乐乎。














 
白纸坊的来历之谜
 
  白纸坊的来历很有意思,经历了由官署名称过渡到民间地片名,再到社区组织的变迁过程。作为古代社区组织的白纸坊始于明代,但白纸坊的名称却始于元代。原来,元代在礼部之下有明确记载:“白纸坊,秩从八品。掌造诏旨宣敕纸劄。大使一员,副使一员,至元九年(1272 年)始置。”(见《元史·百官志一》)
 
《元史》这段记载给很多人造成了误会。有人误以为作为坊名的白纸坊,始于元至元九年。这是不对的,它只是一个级别只有从八品的礼部下属机构,但职责很牛,专门负责为皇帝制造颁布诏书所用的纸张。此“坊”非彼“坊”,虽然与表示街区的显忠坊、奉先坊一样称之为“坊”,却完全不是一个性质。白纸坊位于已被金末战争毁坏的中都旧城之内,其官署位置大致应在今天白纸坊胡同、造纸胡同一带。同时,此地也是官署的造纸作坊所在地。
 
  清初张远《隩志》称:“南城诸坊,白纸坊最大,元于此设税副使,北自善果寺,南至万寿宫,西极于天宁寺,皆是也。自嘉靖筑新城后,坊划而为两矣。”清朱一新在此段后的按语说:“白纸坊,元时在旧城中,而《元一统志》列旧城坊名六十二,独无此名。《梦余录》载明南城坊名,亦无之。至《坊巷衚衕集》(此处指明嘉靖时,锦衣卫指挥张爵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始列于宣南坊后。然成化间严理安《重修善果寺碑》,称宣武门外3 里许,地志曰白纸坊。则其名固沿元旧也。”这说明,不论是元代的官方记载,还是明初的官方记载里,根本没有“白纸坊”这个坊名。直到明嘉靖修筑外城后,才正式出现白纸坊,列在城南诸坊的宣南坊之后。但是明初成化年间的碑记里,却有白纸坊的地片名称。
 
  可见,从官署机构、作坊工厂,到民间地片名称,最后正式设“坊”,白纸坊经历了一个渐变的过程。这符合地名的发展规律。这证明张远的记载有明显的疏漏,“白纸坊”在明嘉靖之前仅为由官署名、作坊名逐渐演变而来的地片名。根本不存在“南城诸坊,白纸坊最大”。这也基本解决了朱一新的困惑,为什么在明嘉靖筑新城前,“城坊”的所有文献中均无“白纸坊”的记述,但碑刻中却有地名的存在。弄清楚了白纸坊的历史变迁脉络,我们就明白这绝非官方正史记载的遗漏。
 
  坊制始于唐代,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开始修建南侧外城。清《光绪顺天府志·京师志一·城池》记载,“外城环京城南面,转抱东西角楼,长二十八里……明嘉靖三十二年建,四十三年成。”外城建成后,按照方位设置了正东坊、崇北坊、崇南坊、正西坊、正南坊、宣北坊、宣南坊等7坊,加上唯一不按方位设置、位于外城西南角的白纸坊,合起来外城共计8坊。
 
  至此,作为社区组织名称的白纸坊,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至清废止。坊内明代就有纸房胡同,表明这里手工造纸行业历史悠久。清末朱一新编纂《京师坊巷志稿》时,仍称“今居民以造纸为业”。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

北京旅游网 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