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有《旅游》看天下
1979我们创刊
大栅栏街道 和故宫一样不种树的胡同群
作者:文·图/姜岭
来源:旅游杂志社
发布时间:2020-07-02 17:21
  北京以胡同为核心的市井文化,始终冒着烟火气儿。地名,在老百姓嘴里,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社会底层讨生活的人,来自四面八方,地名就是个标记,方便,好记,大家明白是什么意思,就足够了。随着城市生活的扩大,天子脚下,再用这些个“破烂儿”地名,委实说不过去,好事者于是雅而化之,北京的地名就越来越高大上起来。但骨子里的市井情怀,就像居委会的马大姐,虽然上过电视得过奖状,但在铺满胡同家里短长的日子,偶尔总是能露出些许蛛丝马迹,让人怀念,让人留恋。












 
  故事从老宣武说起。
 
  踅摸着就到大栅栏了。安静的周末时光,总也坐卧不宁,索性出来走走。有一阵子没来了,太阳还好。在观音寺街住过几年,现在叫大栅栏西街,总也改不了口。大门并不大,里面的堂子却很壮观,高大的天井透着敞亮。加了顶棚,也许是塑料的,挡雨还不错,只是北京的雨太金贵,一年也使不上几回。阳光倒是挡了不少,尤其是夏天,很凉爽。据说当年是个茶楼,能听戏,能喝茶,鲁迅先生是常客。如今却是个旅馆了。说是老住户,服务员也不让进,怕是看着不像好人,也便罢了。
 
  风雨传奇大栅栏
 
  大栅栏街道辖区有个特点,打明朝时候起,就不见有树,和故宫一样,到现在还是很少见。有也是后种的,如今狭窄的胡同里见缝插绿,很是机巧。古树肯定是一棵没有。什么原因呢?据说与这块宝地的风水有关。按下暂且不表。
 
  大栅栏,明代叫(廊房)四条胡同,至迟在乾隆初年,四条胡同在官方层面正式被“大栅栏”的名称所替代了。大栅栏街道办事处,位于老宣武东北角,现属西城区管辖。街道名称的由来,自然源于繁华的大栅栏商业街。街道辖区,东以粮食店街、珠宝市街为界,挨着老崇文(现东城区)的前门街道;西以南新华街为界,贴着椿树街道;南以珠市口西大街为界,搭着天桥街道;北以前门西大街为界,与西长安街街道相望。街道地界还算方正,细眉明眸,从明永乐年间开始立市,到嘉靖时期已经是地地道道的老北京了。除街道西南角的几条胡同属明代正南坊外,与正西坊几乎重合。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据史料记载,大栅栏街道办事处辖域,辽代属南京东郊的海王村。金代为中都东郊的海王庄。元代属大都西南郊。明嘉靖后,属京师南城的正西坊和正南坊。清代属京师十坊,乾隆十五年(1750年)地图显示为“北城”地界。光绪末年,属外右一区和外右二区。民国时期,属外二区。新中国成立后,初属外二区管界,后划归九区、六区。1952年属前门区。1958年撤销前门区,划归宣武区,正式成立大栅栏街道办事处。它由“四个半”街道(即:西河沿、施家胡同、李铁拐斜街、博兴胡同办事处和琉璃厂办事处的东半部)组成。今前门西大街以南,前门西后河沿以北,是当年老北京内城外护城河的位置。城根原有前门西火车站及京汉铁路轨道,当年孙中山北上会晤袁世凯就是从前门西火车站下的车。1959年北京站建成运营,此段铁路废除。1965年拆除旧城墙修地铁,将护城河改为盖板河,后又改为暗沟。2010年撤宣武区,大栅栏街道划归西城区管辖。
 
  辽金元时代,这里是城市郊区地旷人稀的村落。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为繁荣经济生活,在京城四门、钟鼓楼等处,兴盖廊房,号召商民居住、经商。这有点类似于今天各地政府打造商铺,吸纳人才,招商引资。永乐皇帝是明白人,士农工商,商人地位虽然不咋地,但搞活经济离不了他们。前门外,就是他在城外划出的一片经济开发区,号召天下有识之士下海经商、大胆创新、先行先试。










 
  清查慎行《人海记》卷下“北京廊房”条记载:“永乐初,北京四门、钟鼓楼等处,各盖铺房店房,召民居住,召商居货,总谓之廊房。视冲僻分三等,纳钞若干贯、洪武钱若干文。选廊房内居民之有力者一人,签为廊头。计应纳钱钞,敛银收买本色,解内府天财库交纳,以备宴赏之用。今正阳门外廊房胡同,犹仍此名。”
 
  到了清代,把汉人全部赶出北京内城。南城文化,蓬勃兴起,各种茶楼酒肆、堂子戏院、文玩字画店摩肩接踵,俨然大唐长安东西市、神都洛阳胡姬花、东京汴梁《清明上河图》。因了这个机缘,大栅栏这片寸金寸土的区域,创造了持续几百年的老北京商业文化传奇。这直接造成大栅栏地区街道狭窄,楼房遍地,挑高的屋檐擦肩接背,挤挤挨挨,大部分地区是繁华的一线天,此为其一。商业重地,防火自然又是一大要事,此为其二。有历史教训可鉴,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农历五月二十日,大栅栏地区曾发生大火,延烧店铺1800余家,大小房屋7000余间。这些地区的房屋,一般都是1900年以后重建的。这两大原因,是导致大栅栏地区自古没有种树习俗的直接根源。
 
  查慎行的记载足以证明,并不是所有的开发区都蓬勃如初。大浪淘沙,机缘巧合,明时的辛苦经营,经过清朝的一番折腾,倒是独独让大栅栏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不小心成为老北京的商业中心,在古都北京的历史长河中扬了名、立了万。这个记载,顺便说明了“廊房”名称的来历。
 
  这位查慎行(1650-1727年)老先生可了不得,乃是康熙朝重臣。祖籍杭州府海宁花溪,武侠小说大师金庸之祖,清代翰林,著名诗人、藏书家,清初“国朝六家”之一。“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这首《舟夜书所见》,就出自查老先生之手。诗作平实之中见功力,曾入选语文教材,是很多孩子幼时朗朗上口的古诗词之一。
 
  斜街的故事
 
  老北京有句歇后语“出门奔斜街,不走正路”。
 
  看地图可以发现,大栅栏街道有几条胡同呈东北-西南走向,并不规则,显得有些突兀。原来,元大都是先完成规划设计才施工兴建的,城里的街巷胡同横平竖直,纵横交错,像一个巨大的棋盘。为了饮用和水运交通的方便,在兴建大都城时城内的河流几乎全部保留下来。天长日久,一些河流湖泊干涸后,演变成街巷,因弯曲的河流走势自然而然成为斜街。比如烟袋斜街。也有例外,如城南宣武门外西南侧的上斜街和下斜街。宣武门,北京内城九门之一,元时叫顺承门,大致位置在宣武门向北长安街一线。元时在金中都城东北新建大都城,中都老城所在的区域还是时人赏花游玩之所。为了便于穿行,当时的人们出顺承门抄近道直奔中都旧城,走的人多了,就在田埂间踩出一条斜街。明嘉靖年间修筑外城之后,斜街在宣武门外依然保留至今。










 
  大栅栏的斜街来源于第一条原因,是河道留下的痕迹。清李慈铭(1830-1894年)《桃花圣解盦日记》记载:“明嘉靖以前,外城未筑时,在今厂甸附近有水,西流为清厂潭(指今椿树街道前青厂一带),又西南为章家桥(指今臧家桥),又南为虎坊桥……可引凉水河,处处经脉流通,今皆久成平陆,并凉水河亦久迷其处。”最晚至清代咸丰同治(1851-1875年)年间,这里已经成为一片平地。
 
  明代以前,今杨梅竹斜街、樱桃斜街、铁树斜街、棕树斜街一带都是大水沟。随着街市的繁华和人口的增多,逐渐填沟盖房,形成街道。明至清初,今东北园西边,原为琉璃窑坑。清中叶以后,窑厂逐渐迁往京西三家村附近,原窑坑逐渐填平建房,形成小街小巷。京西三家村,又名三家店,位于今门头沟区龙泉镇。明代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又五里曰五里坨,又五里曰三家店。西有浑河,三家店过浑河板桥正西约二里曰琉璃局。”琉璃局,京西古村落,与三家村隔永定河相望。据说从元代起,朝廷在此设琉璃局,就是今天的龙泉镇琉璃渠村。虽然这两处的琉璃生产先后关停,但关于琉璃的古地名却原原本本保留了下来,默默诉说着往昔的繁华与荣光。
 
  大栅栏辖区的街巷胡同在明代即已成型,几百年间其胡同格局基本没有大的变化。杨梅竹斜街,东起煤市街,西至延寿街,是一条东北-西南向倾斜的小胡同,长近一华里。其地界明代就叫“斜街”,简单明了。据此判断应是该地区第一条以斜街命名的胡同,也是第一条告别河流的胡同。清乾隆初叶改为“杨媒斜街”,据说是因为街上住着一位善于说媒的杨媒婆而得名。一个媒婆能有这么大的动静,看来这个胡同有点意思。清末改为“杨梅竹斜街”,当属地名的雅化。杨梅竹斜街25号曾是户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梁诗正的府宅,由乾隆皇帝御赐。世界书局、中正书局、开明书局、环球书局和中华印书局等7家创立于解放前的著名出版社,就开办在杨梅竹斜街。这些老建筑大部分还在,如今都是民居了,在胡同两侧怀念着曾经热闹的往昔。
 
  坐落在杨梅竹斜街61号(民国时为杨梅竹斜街三十号)的酉西会馆,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由湘西人出资修建,取“酉水之西”之意,专为当时湘西十三县读书人入京应试或候补知县落脚准备的。酉水也称酉溪,向南自沅陵城南注入沅水,其流域大部属于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辖域。当年,来自湘西的文艺小青年沈从文初到北京就居住在这里。据说,《边城》《长河》《湘西散记》等名作就诞生于此。沈从文故居,至今是周边胡同居民津津乐道的往事。房子门脸并不大,有旧日的端庄和气派,街上行人不多,老街坊在晒太阳,有一搭没一搭唠闲篇。












 
  大栅栏西街,西起铁树斜街,东至煤市街,全长约275米。明代叫“观音寺”,以西端有座“护国观音寺”而得名,清代叫“观音寺街”。寺庙位于胡同最西端,始建于明,清康熙年间重修,坐西朝东,三进院落,平面呈梯形。当年应是在两条河渠之间的台地,因地势而修建,今寺庙遗迹犹存。从外观看,绿幕布网后面整修一新的观音禅寺,即将揭开新的面纱。一群孩子在阳光下嬉戏。有消息说,为了保护利用历史地名文化遗产,提升街区历史底蕴,可能会把“大栅栏西街”重新改回清代“观音寺街”的老地名。同时更名的,还有杨梅竹斜街西段的一小截胡同,西起延寿寺街,东至杨梅竹斜街,长不足40米,重新改回清代的老地名“一尺大街”。短短的一截小胡同并不显眼,门牌号还是杨梅竹斜街,改造之后的老房子临街都是小铺面,有咖啡馆,有小吃店,还有房子里传出一板一眼、原汁原味的京腔京韵。清末进士陈宗蕃的《燕都丛考》记载:“自杨梅竹斜街而西曰一尺大街,又西曰琉璃厂。”从地名的角度留住有深厚渊源的历史文化印记,也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值得点赞。
 
  清末民初时,老北京四大商场之首的青云阁(一说始建于宣统元年,即1909年),就坐落在大栅栏西街33号。从沈从文故居向东不远,是青云阁的后门。这是迄今为止京城唯一一座保存最完整的轿子楼建筑,造型很是别致。楼有三层,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将阁楼第三层南、北两侧拆除,第三层中部主楼部分现仍保存完好,中庭为跑马廊。轿子楼巧妙地利用了黄金地段商业地产的空间,展示了传统建筑方面的高超技艺。康有为、谭嗣同等历史名人是青云阁的常客,鲁迅先生在京期间常到青云阁的玉壶春茶楼品茗会友,蔡锷将军和民国名妓小凤仙的传奇爱情故事就始于青云阁的普珍园。青云阁正门有副对联:“深巷藏福地一代文豪一代风流流连于此,闹市寻幽处我辈儒雅后辈英雄忘返其间”。几多旧京的风云际会,几多人生的荣辱浮沉,几多将相的诗词唱和,几多京戏的念唱做打,都默默掩藏在窄而高的楼宇深处,经风雨,历晨昏。阁楼曾为北京市的前门招待所,现为青云阁旅馆。
 
  樱桃斜街,明代叫“杨毡胡同”,有说是此地有羊毡作坊,清初改为今名,因其地曾栽有樱桃树而得名。连接杨梅竹斜街和樱桃斜街中间的一段70余米的小胡同,因临近樱桃斜街,名唤樱桃胡同。《北京市宣武区地名志》记载,胡同原名皈子庙,因胡同南端有一座“皈子庙”,今已不存。










 
  廊房二条:舌尖上的记忆
 
  廊房二条满满承载着老北京舌尖上的记忆。
 
  北京的小吃分为汉、回、宫廷三种风味,在烹制方法上讲究蒸、炸、煎、爆、涮,特点是品种繁多、制作精良,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2007年,《北京晚报》网上评选十佳老北京小吃店,稻香村、护国寺小吃、陈记卤煮小肠、文宇奶酪店、姚记炒肝、爆肚冯、奶酪魏、月盛斋等11家北京小吃入围,其中天福号与小肠陈并列第九。老北京人耳熟能详的陈记卤煮小肠、爆肚冯、马记月盛斋老店,就位于小小的廊房二条。可见其在老北京吃货界的霸主地位。
 
  不必说脆、嫩、入口即化的爆肚冯,不必说鲜、香、绵软依着门框胡同的褡裢火烧,不必说酥、松、满口生津的月盛斋烧羊肉,更不必说肥而不腻、咕嘟冒泡的陈记卤煮。17年前,曾住在四条西侧的观音寺街,有幸把廊房二条列为自己的后厨近两年之久,至今回味。2006年2月,前门地区拆迁改造,各路食客闻风而动,《北京晚报》以《北京人“食别”廊坊二条老字号》为标题,配图报道了食客云集小胡同的盛况。后来曾独自回二条找过一次,胡同已不复当年……

北京旅游网 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