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有《旅游》看天下
1979我们创刊
文化大栅栏 八大胡同寻京戏 琉璃厂里赏文玩
作者:文·图/姜岭
来源:旅游杂志社
发布时间:2020-07-03 13:41
  《明太宗实录》卷十六记载,永乐元年(1403年)正月辛卯“以北平为北京”。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朱棣正式从南京迁都。1127年,北宋南迁,打开了中原文明南移的序幕,文明的重心正式向江浙迁移。永乐迁都,标志着中原文明的重新北返,但不彻底。有明一代,南方依然是科举取士的重地,就是明证。但无论如何,这都是一次载入史册的动迁,决定了今后几百年华夏文明的历史走势。“天子守国门”,永乐迁都的丰功伟绩,留待后人评说。但历史,总是不经意间地轮回。500多年后,蒋介石于1928年迁都南京,北京重新改回北平。












 
  大栅栏地区作为古都北京城市发展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从村舍鸡鸣犬吠、河渠纵横,到商号银铺林立、酒肆堂馆遍地;从贩夫走卒、文人雅士,到人力车匆匆、自行车叮当;从帝国主义列强野蛮的铁蹄,到人民翻身当家作主人;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到重新目睹中华民族走上艰难曲折的民族复兴之路,群星闪耀迎朝霞,繁华落尽送夕晖,静静伫立在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
 
  如今的大栅栏地区重新恢复了宁静的胡同时光。整修一新的街巷胡同,在晨昏交错的光影里,充满日升月落的烟火气息。
 
  从徽班进京到京剧诞生

  提起前门大栅栏,就不能不说八大胡同。
 
  大栅栏地区有三张名片:以大栅栏为核心的商业重镇,以八大胡同为核心的京剧演出、花街柳巷集散地,以琉璃厂为核心的文化艺术中心。这三张名片,共同构成立体的、多面的、鲜活生动的文化大栅栏。
 
  八大胡同,又称“八大埠”,是京戏的诞生地,国粹的兴盛、发展与此地息息相关、荣辱与共。京剧在此形成,并由此走出国门,风靡世界,成为老北京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不二代言人。
 
  明代时,陕西巷、石头胡同、朱家胡同已基本成型,百顺胡同这时叫“柏树胡同”,至迟在乾隆初年更名为百顺胡同,取谐音“百事顺遂”之意。百顺胡同西侧,有两条南北向的曲折胡同,分别叫大、小百顺胡同。大百顺胡同原在凉水河南岸,称河南营,清初改名为百顺胡同后河,1965年改为大百顺胡同。很多人发现,在北京市的地名发展史上,经常出现一个年份,就是1965年。这是个关键年份。这一年,北京市开始大规模整顿传统地名,今天使用的地名(以后出现的新地名除外)绝大部分在这一年确立。后来虽有反复,但大都以此次核定为准。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有组织的、大规模的地名规范化运动,值得载入史册。
 
  百顺胡同北侧是韩家胡同。因附近地势低洼,凉水河流经此地,积水成潭。有说原名寒葭潭。清康熙年间,内阁大学士韩元少曾居于此街,故又称韩家潭。清康熙初年,著名戏曲理论家钱塘人李渔(号笠翁)曾寓居于此。李渔在南京时,于宅内堆石筑亭为园,布局别致,取“芥子纳须弥”之义,名芥子园。后创办芥子园书铺,刊刻的《芥子园画谱》是习练传统绘画的经典课本,流传广泛,影响深远,成为后世学画的必修之书。因芥子园名气太大,有人把李渔在韩家胡同的居所也称为“芥子园”。北京“芥子园”后改为广东会馆,大概位置在原北京95中老校址附近。










 
  旧京有句俗谚:“人不辞路,虎不辞山,唱戏的不离百顺韩家潭。”李渔在北京寓居期间,正是他带领昆曲家班在全国四处“走穴”的时期。这本是段无心插柳的梨园佳话,想不到一百多年后,此地竟成为京剧的诞生地,见证了京剧的演变和辉煌,被誉为“梨源”重地。原来,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为给高宗皇帝庆贺八十大寿,自扬州征调“三庆”徽班入京。当时,三庆班进京后下榻韩家潭(今韩家胡同)。这拉开了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大徽班进京的序幕。此时,一些新兴的地方剧种已先行入京,徽班在兼容并收多种声腔戏基础上,合京、秦二腔,兼习楚调之长,为汇合二簧、西皮、昆、秦诸腔向京剧衍变奠定了基础。
 
  当是时,三庆班寓居韩家潭(韩家胡同),四喜班落脚陕西巷,和春班安家石头胡同,春台班驻扎百顺胡同。四大徽班各擅其长,当时流传着这么一句顺口溜:“三庆的轴子(指以连演整本大戏见长)、四喜的曲子(指以演唱昆曲戏著称)、和春的把子(指以擅演武戏取胜)、春台的孩子(指以童伶出色)。”那时候不许女人登台,演戏的很多都是穷苦人家的男孩子,电影《霸王别姬》“我本是女娇娥”展现的就是这段历史。这个桥段,成为我国现代电影史上的经典。“四大徽班”进京,被视为京剧诞生的前奏,在国剧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京剧发展史上还有两个重大的标志性事件:一是皮黄戏的“北京化”,一是“同光十三绝”登上历史舞台。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皮黄戏多数剧目的唱白语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北京语音的特点被融进戏中。舞台语言上的这种变化,是京剧真正形成的重要标志。“同光十三绝”的出现,则使京剧逐渐演变成为我国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剧种。《同光十三绝》由晚清画师沈容圃绘制于清光绪年间,画中展现的是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徽班进京后扬名的13位著名京剧演员。这幅画的面世,正值京剧盛世,对了解当时演员的扮相、服饰及前辈艺术家的风采,都是极为珍贵的文献资料。十三绝是徽班进京后由演唱徽调、昆腔衍变为京剧的13位奠基人,他们都是技艺非凡、名噪京师的表演艺术家,其影响力至今仍在延续。
 
  因这些个历史机缘,这片区域自然成为戏曲艺术的集散地。铁树斜街101号是“同光十三绝”之一梅巧玲的故居景和堂,也是其孙、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出生地。大栅栏街道辖域中,很多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曾居住于此。大外廊营胡同1号,是“同光十三绝”之一、京剧界鼻祖、“谭派唱腔”的创始人谭鑫培先生及谭家四代名伶故居英秀堂。据说,《四库全书》副总编纂王际华、陈兆仑也曾寓居于此胡同。“同光十三绝”之一的丑角刘赶三(宝山)故居在韩家胡同西段。百顺胡同34号是“同光十三绝”之一、京剧之父程长庚的故居四箴堂,38号是著名武生迟月亭故居,40号是京剧名家俞振庭故居,55号是青衣泰斗陈德霖故居。裘盛戎曾住前门西河沿街,王瑶卿、毛世来曾住大马神庙(今培英胡同)。原梨园公会(民国时期京剧艺人的团体),曾设在樱桃斜街65号院,一说在韩家胡同36号院。
 
  珠市口西大街北侧的晋阳饭庄,是清代大学者纪晓岚的“阅微草堂”旧址。1930年前后,这里是北洋军阀时期的国会议员、中共秘密党员刘少白的公馆,当时是中共地下党的活动地点之一。旧址西侧,是整修一新的以京剧为主题的街心小公园,一块巨大的泰山石上刻“京剧发祥地”五个大字。石头背面是“京剧发祥赋”,文字不长,辑录如下:“乾隆寿诞,举国祝禧。徽班晋京,北上献艺。扮相造型,端庄秀丽。高歌一曲,二黄西皮。每日开锣,座无虚席。从此扎根,宣南宝地。大栅栏街,声誉鹊起。茶楼戏院,鳞次栉比。名角荟萃,乐业安居。流派纷呈,提升演技。国粹传承,科班林立。富社率先,斌庆相继。人才济济,绵延庚续。国之瑰宝,世界称奇。梨园文化,无与伦比。京剧艺术,发祥斯地。”










 
  闲话八大胡同
 
  “八大胡同自古名,陕西百顺石头城。韩家潭畔弦歌杂,王广斜街灯火明……”
 
  八大胡同一般是指百顺胡同、胭脂胡同、韩家潭(现韩家胡同)、陕西巷、石头胡同、王广福斜街(原王寡妇斜街,现棕树斜街)、朱家胡同、李纱帽胡同(现大力胡同)。其实,八大胡同是个概数,大致在煤市街以东、南新华街以西、铁树斜街以南、珠市口西大街以北的大片区域。这里自清末肇始,民国最盛,是京城高等级妓院的所在地。
 
  铁树斜街,东起大栅栏西街,西至五道街,呈东北-西南走向,大致与北侧的杨梅竹斜街平行,像两条长龙首尾相交。明代是河渠,后填平成街巷。清乾隆年间叫李铁锅斜街,清末改为李铁拐斜街,感觉立马就高大上了。1965年改为铁树斜街,胡同全长551米。八大胡同的主要区域,大部在铁树斜街以南。三义客栈、留香大饭店、远东饭店,以及著名的清真饭庄同和轩、同益轩、两益轩均在此街。清光绪《顺天府志》有“李铁拐斜街,有襄陵、延定会馆,又有肇庆会馆二。”铁树斜街与樱桃斜街相交的路口处,有座五道庙。《宸垣识略》载:五道庙在虎坊桥东北。清朱一新的《京师坊巷志稿》有一段文字,“明(万历年间兵部尚书)王象乾建玉帝殿碑记:正阳门西,由臧家桥至宣武门,乃龙脉交通车马辐辏之地,旧有五道庙镇焉。”这是官方第一次把正阳门向西南至臧家桥间的斜街称为“龙脉”的记载。龙脉是大吉之地,大栅栏这一带的地形骨干如同蛟龙,以五道庙为首,观音寺为尾,卧虎藏龙,栩栩如生。这通碑也因此被称为“蛟龙碑”。五叉路口继续斜向西南的五道街,胡同名称即来源于这座明代古庙。
 
  铁树斜街55号原是“润身女浴所”,创办于1907年,是北京最早、也是全市唯一的女澡堂。它是八大胡同一个叫金秀卿的名妓开办的,老百姓俗称三八女浴池,后改为清江浴池,现为一家新式酒店。可不要小看了这个普通的澡堂子,当年可不啻于一颗重磅炸弹。据说北京地区公共澡堂子的历史很早,可上溯到1660年,那可是明朝崇祯年间。但是,澡堂子对于妇女却始终是禁地。这虽是一家小小的女浴所,但其意义十分重大,不亚于1920年北京大学招收第一届女大学生。这种现象的陆续出现,为中华民族的妇女解放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物质基础。
 
  铁树斜街和大外廊营胡同一带,是民国初年报馆的集散地。《北京日报》《中原日报》《粤闻日刊》《正言报》等十余种报刊创刊于铁树斜街;《大陆报》《大陆晚报》《北洋日报》等创刊于大外廊营胡同,《京兆晚报》创刊于臧家桥胡同,在民国期间名闻一时,在中国新闻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位于朱茅胡同西侧的燕家胡同,清初叫晏家胡同,南北走向,北起大栅栏西街,南段向西拐至石头胡同。民国时曾为“十条”之一,当时有“王蔡朱百柳,石广火燕纱”之说,其中的“燕”即指燕家胡同,都是妓馆汇集之地。民国侠妓赛金花和小凤仙的故事,就发生在八大胡同。朱家胡同至清风夹道(清初叫清风胡同)一带明代时称留守卫营,《光绪顺天府志》记载为“留守尉”。
 
  在辽金时期,这里是禁卫营兵驻地,后演变出大李纱帽胡同和小李纱帽胡同,就是今天的大力胡同和小力胡同。老北京著名的短小死胡同裤角胡同、裤堆胡同、裤藏胡同就位于今天的陕西巷内,现在全是民居,其名字已散落在历史深处,东西向的小死胡同陕西巷头条、二条当是其遗存。陕西巷52号,是小凤仙所在的云吉班旧址,很多人到此驻足拍照。再向南走,就是传说中的上林仙馆了,如今是一家客栈,建筑古色古香,很是别致。
 
  棕树斜街,清初名“王寡妇斜街”,清末雅化为“王广福斜街”。东北起自大力胡同西口,西南止于石头胡同中段,其东南侧分别与博兴胡同、元兴夹道、棕树头条、棕树二条相交,其西北侧与朱家胡同、朱茅胡同、燕家胡同等为邻,全长约310米。1965年铁树斜街更名为“棕树斜街”。棕树斜街头条、二条区域明代称“寄骨寺”,据说寺庙建于唐代,清代称给孤寺,也称万善给孤寺。后形成街巷,民国年间其东、西两侧分别为“给孤寺东夹道”“给孤寺西夹道”,即今天的棕树二条、头条。抗战期间,寺庙毁于大火。
 
  清末民初,妓院在八大胡同周遭兴起,随之繁盛的还有大烟馆。位于大栅栏西街17号临街铺面的二层小楼,就是当年的大烟馆,今天小楼仍在,只是已辨识不出当年的风貌。妓院的兴盛,客观上促进了娱乐、演艺、餐饮、旅馆等服务业的飞速发展,但也带来一个副作用,大量的会馆和戏曲界名人纷纷迁出大栅栏地区,于内城或他处另觅新址。1949年8月,彭真、刘仁曾亲自到石头胡同调查妓院情况。同年11月21日,“八大胡同”被全部取缔,妓女翻身获得新生,开始有组织地学文化、学技术,成为新社会的劳动者和建设者。








 
  琉璃厂东街
  厂甸庙会核心,《四库全书》遗存
 
  说琉璃厂要先从厂甸说起。厂甸是老宣武区南新华街中间偏东一带的地片名,辽金时属海王村(庄)地界。每年春节(正月初一至十五),琉璃厂东西街口、南新华街和北新华街交界处、吕祖殿、火神庙、土地祠、大小沙土园一带成为大闹市,叫厂甸庙会。全城各处的商贩都聚集在这里设浮摊。庙会庙会,有庙才有会。在旧京众多庙会中,唯有厂甸庙会,不以庙为名,每年只在春节举办,规模盛大,脍炙人口。
 
  据说厂甸庙会始于明代后期,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由开始的祭祀活动,逐渐转换成书市,进而到春节逛厂甸民俗活动的演变过程。历史上的厂甸庙会,北起和平门,南抵……

北京旅游网 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