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有《旅游》看天下
1979我们创刊
通惠河 古老与时尚的交响
作者:文·图/杨乃运
来源:旅游杂志社
发布时间:2020-10-19 14:14
  玉河、大通河是同一条河,即元代京杭大运河连通大都城和北运河之间的通惠河。通惠河在明代有了大通河之称,北京城内的原通惠河河道沿称通惠河的另一个名称——玉河。玉河是已被圈入皇城内的通惠河,不允许通漕船。漕船只抵通州,清代漕船的皇家粮船才又可到大通码头,然后用驳船走护城河或用车辆把粮食运到朝阳门,再分入到京城内的各个皇家粮仓。随着城市的发展、变迁,皇城内的玉河河道大多已废弃,最终隐于地下变为暗河。玉河河道遗址从什刹海东端的后门桥到北河沿大街,自 2007 年起,分两期工程重见天日、再现于世。水穿街巷的秀丽风景回归,东便门以东的大通河段亦以新的面貌示人,深凝着大运河的苍古文化,彰显异彩。










 
  玉河遗址公园的运河印迹
 
  积水潭作为元代京杭大运河最北端的漕运大码头,在明朝初年就已渐成过往,经明、清两代,积水潭那片水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水体至今都成规模地存在着,只不过名称有了变化,叫了什刹海。还有一座元代就有的桥,形貌和名称已几经变化,至今也是守着原址原位,发挥着桥梁作用,而且享有盛名,那就是万宁桥(后门桥)。
 
  如果不太注意桥两侧的石护栏和石望柱,这座桥看上去是很普通的,因为它铺设了沥青,和地安门外大街连为一体,是这条大街和街面道路的一部分,终日车辆行人不断,它就是条桥上铺设的路而已。我以前注意到它,是因为它的石护栏和石望柱,这些桥的建筑构件,表明这段柏油路面也是桥面,而且这桥是古桥,弥散着沧桑古韵,但这沧桑古韵的主要来源还不是桥,而是桥前桥后的街道。由南向北走,正前方几百米就是鼓楼了。巍峨的红色鼓楼前,街道两侧虽有不少现代的商业大厦,但更多的是建筑呈现古典风格的店铺,胡同在古典的二层小楼和高房间穿插,建筑形式和商业氛围都比较吸引人,桥很容易被人忽略掉。后来,桥东的地面建筑被拆除了,河道被挖掘出来,桥西的河道和什刹海前海进行了整治,前海的一座三孔拱桥——金锭桥与低矮的这座古桥东西呼应,其间的水面虽短,明显地呈现河道风貌。2004年以后,河道北岸的火德真君庙又完整地修复,万宁桥东的玉河也再现人间,桥不仅在地形、地势中凸显,在玉河岸上望过去自成一景,而且成了凭桥西望什刹海、向西北观瞻火德真君庙、向东饱览街巷间秀丽玉河的观景地,风情无限。
 
  万宁桥是元代的名称,2000年底恢复其名称。它有过好多名称,名称都有含义。元代时的别名是海子桥,因积水潭那一片水域被称为海子之故。明代以后桥在皇城地安门之北,正对地安门,桥被称为地安门桥或地安桥。地安门是皇城的后门,因此习称此桥为后门桥。元取名万宁桥,据说是取“万年永宁,坚固不朽”之意。
 
  万宁桥是北京中轴线上的桥,它是在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上,阅读史料,发现它在元代就位居大都城的中轴线上。中轴线与子午线有密切的关系,子午线是地球上通过某点,连接南北两极的经线。建北京城,不敢用子午线方位,而是稍偏东一点点取的北京正子午线,也就是北京的中轴线,专家们为此专门做了测试,进行了验证。上世纪的50年代,在万宁桥下的西侧和正阳门护城河的西侧,分别挖出了石鼠和石马。在十二生肖中,子为鼠,午为马,子鼠、午马,两者的连线正好是北京的正子午线,也就是中轴线。而石鼠的位置,是在元代建的万宁桥下,也由此证明了元代大都城的中轴线和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是同一条线,万宁桥在这条中轴线的北端。
 
  镇守河桥的石兽具有观赏性,万宁桥共出土了石雕的镇水兽六尊,桥东的石泊岸二尊,桥西的石泊岸四尊(桥西南北石泊岸上下各一尊)。桥东北面石泊岸上的那一尊刻有“至元四年九月”字样,标明这是元忽必烈时代的镇水兽,其余五尊是明永乐年间的。桥西的镇水兽体积比较大,很容易就能看到,是景中之景,用铁护栏围着,保护措施严密,桥东的不用心则不太容易看到。万宁桥下传说还曾有水位标志,立石柱上刻着“北京”或“北京城”字样,是北京城的“海眼”,水到刻字处时,就表明北京城要被水淹了。这明代以后的水位标志在历次的修桥工程中没有被发现,否则也不会至今只称为传说了。










 
  万宁桥处是道闸口,元代称海子闸,后称澄清闸,是“北京的古海港”边的第一个通水孔道,通过提起和放下,控制舟行和水流,元代时是保障漕船出入积水潭港通畅的。由此后世对元代的万宁桥形制有种种推测,有说是类同于宋《清明上河图》上的虹桥的,有说是三孔高隆的石桥的,日本人在清嘉庆年编撰出版的一本书中画的插图,万宁桥则是两边桥洞高出地面很多,中间桥洞又宽又高的样貌,但学界都不认同日本人画的那个样子。原本样貌究竟为何,不好猜想,它在元代毕竟要大批量地走漕船。对今天的游客来说,历史深处的万宁桥就是谜一样地存在。
 
  如今的万宁桥东西两侧都是有石堤岸的玉河,西侧的玉河很短,与什刹海前海通连;东侧则是通惠河遗址公园,习称玉河遗址公园。玉河遗址公园分为两段,两段以平安大道为界,东不压桥以北,从东不压胡同南口偏西,到帽儿胡同西口,也就是东不压桥北和万宁桥东的这一段河道以及河道两岸,为北段玉河遗址公园。玉河遗址公园南段,并没有确切的名称,它是隔着平安大道与玉河遗址公园北段相对的,河道与北段一样,有个大弯。北段河道从万宁桥下先向东,过曲桥后向南到东不压桥;南段河道则先向南,不远再向东,到北河沿大街的西侧。岸南是吉祥街道办事处,隔着北河沿大街的那条公路,是南北向的皇城根遗址公园,而那条公路,应是在仍填埋于地下的旧玉河河道上修起来的,从北河沿、沙滩、南河沿之类街名、胡同名可以推断出来。其间,原玉河的河水汇集了金水河、筒子河的河水,从南河沿大街向南再向东汇入到大通码头一带的水域,过大通闸入大通河河段。
 
  在挖掘出的玉河故道上建起的玉河遗址公园,其南段整段是被圈在旧皇城里边的。
 
  玉河遗址公园北段,东边是名扬国内外的南锣鼓巷,是保护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名人故居众多,终日游客不断。河道两侧的建筑,也再现了明清旧貌,古韵悠然,河上架着几座古桥,还建了一座木质曲桥,漆着棕红漆。桥畔临河建有水榭,沿堤岸植茂柳、剑兰、花木、芦苇,河堤上叠立假山石,游走其间,仿佛穿越回古代。在福祥胡同的西面、一座汉白玉石桥下,新补的玉河水被隔断,桥南到东不压桥下,一段宽宽的旧河道被袒露出来,像个大坑,但这却是个很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坑。它是由东不压桥桥洞券脸、引桥、旧河道泊岸、用砖块铺出的河底、用石块铺出的引桥桥基等混搭成的,能看出明清两代叠加的河道历史遗迹。所有的砖瓦石块都深贮着岁月的印痕,呈沧桑之貌。它是2007年重新面世的旧玉河河道遗址,在玉河遗址公园内特意保留下来的一段。东岸有复建的玉河庵、出土的石碑和东不压胡同建筑群,那组房屋高低错落,是北京旧宅院式,守着河道河堤和东不压桥引桥遗迹,守出了苍古枯河的味道。
 
  玉河遗址公园南段旧河道也挖掘出来了,河道里充了水,水不如北段那么深,两岸上也是明清风格的老街、老巷、老四合院,古韵悠悠。特别有意义的是南河岸观景平台上立了京杭大运河风物雕塑墙,总长度达116米,共5块,均是长方形,有的立得高,有的立得矮,高低长短交错。雕塑嵌在砖墙上,采用的是紫铜高浮雕手法,艺术地展现了从北京的白浮泉、东便门、通惠河,到通州古城、天津古城,再到扬州市集、金山寺、镇江等地全长1700多公里大运河沿线的风光,使游客漫步玉河,便能概览京杭大运河的精彩画面。
 
  玉河遗址公园是拆迁了覆盖在古河道上的地面建筑,翻开了暗河盖板,清理疏通了地下暗河河道,使隐藏于地下几十年的古玉河重见天日的城区水景公园,再现了水穿街巷的秀媚风光。










 
  玉河的节点 东便门大通码头
 
  东便门,北京人几乎没有不知道的,但它究竟什么样,具体在什么位置,又有几人说得上来?除非您在1958年拆除它之前见过它。几十年过去了,它也就是个遗留下来的地名、立交桥名、公交车站的站名。
 
  从东便门公交车站下公交车,从站旁北侧可入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东南角楼在车站的东边不远处。明城墙遗址公园以残破的城墙为主角,公园长约1公里多,经过两期修旧如旧的修复工程,明城墙残墙保持着浓浓的岁月沧桑貌。围绕着明城墙残墙,有两座公园,一在东南角楼西,从东南角楼到崇文门十字路口东;一在东南角楼北,有点拐尺形,东西向、南北向都不长,北面到北京站前街的东口,贴近东二环路。残城墙外侧的那一片地儿,原来被民居、单位用房占据着,城墙是被杂乱的建筑遮掩着的,很难看到,建起明城墙遗址公园后,杂乱的房屋没有了,那片地儿植了草坪,修了通道,栽了花木,原有的古木保留了200多棵,以国槐为主,还有银杏、油松等等,新植的花木更多。夏季,高槐、灌木丛、草坪铺茸绽绿,树木的密度不能说太稀松,绝对有成林之势;春季,草坪上树木间的各种梅花铺陈开来,开粉色花的耀眼,开艳红色花的眩目,开明黄色花的明媚,高树间一片花海,40余种、千多株梅花俨如漂起一道绚丽的彩河;秋季,红叶、黄叶树也缤纷起来,点染出秋的热烈,是一道又一道的夺目之景。但灌木乔木再稠,都遮掩不住古城墙的丰姿,它们是残破的,也是倔强的,顽强的,赤裸傲挺着庞大的身躯,透过林木花草袒露出来,蓝天与阳光之下,展示着悲壮不屈之貌。
 
  我们在说北京段的京杭大运河,说东便门干什么?东便门和大运河有什么关系?您走到东南角楼的明城墙下,略靠西边一点的休闲广场一角,立有两方人造大理石碑,一方写着蟠桃宫,一方写着漕运码头。说明文字为:“京杭大运河始建于隋炀帝时期,南起余杭,北至通惠河。内城东南角楼城墙脚下东北侧河道,是为通惠河北终端漕运码头。”这段文字表明,这里不仅曾有河道,而且是通惠河北终端的漕运码头。
 
  不敢想象哦,这里曾是大运河通惠河北终端的漕运码头!通惠河北终端漕运码头的“终端”两字,标明这漕运码头不是指元代,元代的终端漕运码头在积水潭,它至少是指明代以后,明代漕船不再允许入城,而明代以后的漕运航道有点儿复杂。
 
  现如今东南角楼下的地形是:东南角楼北是铁路线,进出北京火车站的列车都经过这里;角楼东南是公路立交桥。北京的立交桥规模都不小,东便门立交桥不仅规模大,结构还比较复杂,铁路桥也是其中的一部分。东二环路要穿过这里,祟文门东大街的那条路也要通过立交桥也才能与其它公路相接。它还要跨越河道,那条河在东南角楼东一点向东南拐了道弯,然后奔南,看地理位置,没有觉得它不是明清北京外护城河的,但那河并没有向北延伸,而是略向北一点便拐进了大闸,过闸直接向东。而向东的河道,就是一头扎向通州的通惠河了。古老的通惠河就在东南角楼的眼皮子底下哟!










 
  明代,通惠河有了大通河的名称,通惠河之所以叫了大通河,是因为东便门有大通桥的缘故吧?大通桥是城区内的玉河和抵达通州的大通河之间的一个节点。
 
  大通桥,是明代东便门外的三孔石桥,桥洞为拱形,桥墩为尖形,尖形墩利分水,在四个桥墩的侧壁有垂立的石槽,石槽间可插木方子挡水。大通桥是桥也是闸,桥叫大通桥,闸叫大通闸,也叫头闸,是通惠河上头道闸的意思。大通桥、大通闸、大通码头,直到晚清还在。
 
  东便门一带,在城区的河道,都变成街道和公路了,观景、休闲仍是好去处,除了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还可登城入东南角楼参观。楼内的结构,因为古老、原始、特征鲜明而让人备觉亮眼,其中老北京的城门、城楼历史照片展,更让游客心情振奋,一张又一张的陈旧老照片,再现着已消失的城门、城楼风景和城下风情。明代古城墙,在东南角楼那一段是修复得很完整的,有雉堞,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失去北京老城墙的缺憾,居高可俯望老北京车站。登东南角楼和城墙是收费的,也不过才10元人民币。东南角楼北的公园,古典的长廊很气派,绿荫遮围,休闲静谧而舒爽。沿二环路的河道,也是观景休闲地,河上坡地也是个小公园,隔河望东南角楼,能望出另一种韵咮。傍着碧河清流,沿河游走,立交桥、明城墙、东南角楼均在画面中,城依碧水,水借城影,爽心悦目。此间的游人,由不得会联想起东便门的历史,怀念起大运河大通码头时代的水上盛貌吧?毕竟曾是明清两代运河漕运的终端,明禁漕船,但清代,则运粮船可达到这里而后改用驳船,走护城河运粮到朝阳门,再分入各皇家粮仓。大通码头也是客运码头,走水路来京的客人要在这里下船入京,曹雪芹小说《红楼梦》中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城”中所写的林黛玉入京,就是在这里下船的,作者曹雪芹应有切身的体验,现实中的很多历史名人曾在大通码头留下过送别诗。
 
  我是看过大通桥、大通河、大通码头历史老照片的,老照片上,河道很宽,驳船密集,城墙、角楼、东便门历历在目。物非人非的感觉非常强烈。东便门大通码头,已成历史的记忆。
 
  皇家粮仓的时尚风潮
 
  我们的目光有必要向北转一下,沿东二环路过朝阳门桥再到东四十条桥,过桥向南入街口,我们会看到街口东侧有古仓廒,贴墙一顺就是几座,在高楼大厦的映衬中雄卧着,极有气派。街口,紧贴着头座仓廒,用汉白玉石拼出厚重立体的“南新仓”三个方形大字,表明这里是南新仓。而立在仓廒一侧的标示牌则明确地告诉我们这里是文化休闲街,传媒公司、画廊、文化发展公司、特色风味餐厅的名单密列其上。从路口向里走,走出大约五六百米的样子,我们震惊地发现前面竟坐落着一个几乎四合的古仓群,东侧是联排仓廒,门前灯竿吊着串串大红灯笼,南北两厢,坐北朝南和坐南朝北的仓廒向西拓出了一片古仓天地,仓廒间不知间隔成多少院落。南新仓的街道是在古仓廒与豪华大厦间,大厦底层商家、餐馆装修时尚豪华,路旁仓廒前布置成绿化带,布置成花园,创意性文化装饰点缀在花园甬路旁,新潮、高雅、清幽、恬静,与沧桑、古老相伴相融,显出“新的在旧的中,时尚在历史中”的文化休闲街韵味。
 
  花园中有郭守敬塑像,街头有北京市文物局立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南新仓”牌。
 
  南新仓是明、清两代于北京内城设置的一处专贮漕粮的官仓,俗称东门仓,始建于明永乐七年(1409年),是大运河风物、大运河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容忽略。而且曾以600年历史文化遗产与600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巧妙组合的文化创意而风靡京城,成为热点休闲体验区,想不关注也做不到,在时尚圈的诱引力超出想象。












 
  很多人是为品尝时尚、特色的美食,为欣赏“皇家粮仓”的精彩演出而知南新仓,而到南新仓来的。
 
“皇家粮仓”曾上演过厅堂版《牡丹亭》几百场,有过观赏体验的,肯定难以忘怀。它和看戏曲舞台上的昆曲演出不一样,观众是坐在应该为表演台的位置的,宽大舒适的观赏座椅一层层高上去,仿佛尊贵者尊享在古老粗硕的仓廒大厅之中、古木大柱之间,演员在底层的木地板上表演,木地板隔着一尺左右的出气孔是地砖,出气孔有防潮作用,以保障粮仓干燥。身穿宫服的乐队倚墙而奏,那墙是大的城墙砖垒砌而成的,底部厚达1.5米,顶层也有1米厚,未抹墙泥,完整袒露赤裸。廒顶开气楼,既可使粮仓水汽蒸发,又可防鸟雀侵入。仪仗挑着白纱灯,主角就是两位,故事情节不说是家喻户晓,也不会让您懵懂,唱腔、对白听得懂听不懂都不会误解。剧本的原创者是明代的剧作家汤显祖,杜丽娘起死回生终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古典叛逆性爱情故事。文词典雅语言秀丽,声腔起源于14世纪的苏州码头兴盛的昆山腔,600多年的衍化发展至今不衰,被誉为“百戏之祖”。行腔婉转悠扬,表演细腻,如汩汩流水。在质感强烈处处敦厚的“皇家粮仓”里,7.5米高、23.3米长、17.6米宽的建筑空间中,那种高旷和古拙与罗裙水袖的漫舞营造出的氛围难以形容,是魂牵梦绕在时空瀚海中的一种感受。
 
  南新仓是在元代太平仓的旧基上建起来的。元代修京杭大运河到大都城,是为解决南粮北运的问题,粮仓大多靠近大都城的东部,东部之地临护城河,是依水而建,考虑到了船只运输、装卸方便。还有一层原因,就是粮仓要在较高的地势上,通风、透气,阳光充足,雨季不致渗水,防止粮食因潮湿而霉变。明永乐时,北京已发展成为极其繁华的城市,南粮北运更是重要的课题,户部官员提出疏通元代河道开展漕运。永乐皇帝对此很重视,调动了30万民工,疏浚了元代京杭大运河航道,在通州及北京城修了不少粮仓。京师的七座官仓都集中在朝阳门附近,朝阳门有运粮门之称,南新仓是七座官仓之一,而且是中心仓,仓场内曾有仓廒180座。清代的京仓都是在元、明旧仓基础上改建而成的,清乾隆年间,把从明代沿续下来的京七仓,扩增到京十三仓,在保存粮食的技术上较明代有所发展。仓贮粮食历史悠久,历代的粮仓一般有……

北京旅游网 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