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雍和宫的地铁到十字路口,顺着路口的西北角往北,一座以黄色的琉璃瓦铺盖而成的五层建筑,挂着数十只大红灯笼,屋檐两侧分别挂有一铜铃铛,走到跟前,风一吹,铃铛作响,灯笼飘动,面向门脸的右边还摆放着两辆复古的黄包车。即使隔着一条宽敞的路,也是一打眼就可以看见的建筑,它就是北京最早开办的24小时营业的餐饮企业——金鼎轩,主要经营的菜系是中国饮食的四大菜肴流派:鲁菜、川菜、粤菜以及淮扬菜,满足您的味蕾。挑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带着家人、朋友来美食一顿,饱食之后还想有些娱乐活动,可以在金鼎轩旁边的糖果KTV尽情开唱,在包间里就是属于自己的“演唱会”。
出了金鼎轩往左行走,两三分钟的路程就到了地坛公园南门。如果您之前办了年卡,可以直接刷年卡进入;也可以到右边的售票处买上一张票,票价实惠。从南门进来之后,几步便见一棵古树矗立,向上细看古树,会发现古树的枝干渐渐向外倾斜,为来往游客搭起一片绿荫,所以在地坛里走着不会特别晒。
地坛是北京五坛之一,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是古代帝王祭祀土地的场所,也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现在是市民们娱乐活动、休憩的好去处,AAAA级景区。
往里走经过售票处,面向售票处的左侧是皇祇室,踏进皇祇室,玉兰花的香味扑鼻而来,成片的绿叶在入口处形成一块阴凉之地。它在明清时候是供奉“皇地祇”神之所,1986年秋天定为地坛文物陈列室,现在在室内见到的都是编钟等文物。
皇祇室的对面,就是地坛最主要的建筑——方泽坛,方泽坛和皇祇室都需另外买票进入。在方泽坛的入口处立着介绍牌,简短介绍了方泽坛的历史渊源。方泽坛是古代皇帝祭祀“皇地祇”神的地方,站在中心坛台上向下看,方泽坛的整个平面是成方形的,这是源自古代天圆地方的说法,并在四面安置有棂星门。向四周望去,从坛面到城墙到拜台的设计,都是由方形重复出现而构成,中心坛台的上台和下台的坛面都是由双数的石块铺砌,圈圈向心。城墙的顶端还雕刻着走兽,依着顺序列于脊上,红墙黄瓦也是古时皇家建筑的经典配色,大气俊美,身处坛中感受到古代皇帝祭地时的庄重和整个建筑的稳定和谐。
非节假日,来往的游客相对少了一些,周末的游客则相对多一些,但游客最多的日子便是每年举办的“春节文化庙会”。北京各色各样的小吃,传统的民间戏曲都在这上演,精彩纷呈,看得人可真就是眼花缭乱。除了庙会热闹,地坛书市也吸引不少人前来观看,品类丰富的书籍,亲民实惠的价格,不仅让人心动,更是买了起来。
从方泽坛出来,一条笔直的路通向北门,相较于方泽坛的安静,在地坛的东北角,依“集中医药养生保健之精华于山水亭林之间”的设计理念而建的中医药养生文化园则热闹许多,还未走近,便听到音乐声、嬉笑声,声声入耳。等走近了一看,前来锻炼的市民们分散在木(肝)区、水(肾)区、土(脾)区、火(心)区、金(肺)区,打太极,挥舞着剑,跳时下热火的广场舞,在长廊、亭下唱京剧、说书,三五成群,其乐融融。其中“致和”长廊与颐和园的长廊有几分相似,但长度和彩绘上无法与颐和园的长廊媲美。从园子向西往西门出去,经过斋宫,也就是当时皇帝在祭地时斋宿的地方,再向前行走不久,就可以看到一座牌楼,在它正面中心是“地坛”二字,背面是“广厚街”字样。
从地坛出来,正午的太阳高挂,午饭的时间也到了。出了地坛往北走100米看见海南大厦,整个建筑体以白色为主,搭配上蓝色字样的“海南大厦”四字,正好契合了海南蓝天白云、蔚蓝大海的特点。在其旁边是海南食府,有地道的海南菜:海南四大名菜中的文昌鸡和东山羊,海南特色水果椰子,以及用椰子做成的椰子饭、椰子鸡火锅、椰丝糕、椰丝卷和干腌海南粉等。价格适中,环境舒适,如果想吃清淡且具有地方特色的餐食,海南食府是个不错的选择。
出了海南食府,往回向过街天桥对面行走进入青年湖路,步行约五分钟就到了青年湖公园。与地坛公园的古色古香不同的是,青年湖公园是一座现代化风格的公园。一进公园门就可以窥见一二。公园的石雕非常多,从入口处往前步行,可以看见不同的石雕,石雕上分别刻着不同的名字,形成公园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说到靓丽的风景线,少不了公园里的湖,湖面上架着两座小桥,这与公园的由来有关。
起初,青年湖公园的所在地是一个大水坑,1958年政府对大水坑进行了开发挖掘后形成湖,这是青年湖公园的雏形。1960年,在湖周围修了路、堆了山,建了供游客休息的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