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有《旅游》看天下
1979我们创刊
长山群岛 温带海域斑斓的水下生命
作者:文/左凌仁 图/吴立新
来源:旅游杂志社
发布时间:2021-01-21 01:03

长山群岛是我国海域北端的大型群岛,是北黄海海域内最大的一个群岛,由大长山岛、小长山岛、獐子岛、海洋岛等大小122 个岛和 260 个礁组成。它们呈东西走向排列在长达百余公里的海面上,跨海面积约 4000 平方公里。这片海域地处北黄海近岸环流与外海的暖流交汇之处,海底地势由大陆海岸向南、东南逐步变深,整个群岛几乎都在中国最著名的渔场之一——海洋岛渔场之中。长山群岛拥有着悠久的捕鱼历史和文化,岛民们习惯用传统的“手把线”、斗镜鱼叉在海底礁石附近钓鱼和叉鱼。



在长山群岛钓鱼,需要很精准地把握季节,因为海区内的海鱼会因水温变化、季节转换等原因进行周期性洄游。一般来说,长山群岛在早春及深冬时候,近海很难钓到鱼。海钓活动一般都在4月的谷雨前后开始,到12月的冬至前后结束。谷雨前后,正是大量鱼类排卵期结束的时间,需大量补充营养,所以有些饥不择食,很容易上钩。而9-11月上旬期间,黑鲪、蓝点马鲛等海鱼正准备向深海迁徙,为储备体能,往往也是成群疯狂觅食。每年的“小雪”节气后,绒杜父鱼等六线鱼类刚刚结束孵卵期,体能消耗极大,急需饱餐补充营养,基本上也是见饵就吞。但远海不同于近海,像圆岛、遇岩礁,及长山群岛的海洋岛、乌蟒岛等远离大陆数十海里以上的深海区域,由于水温变化不大,所以基本上可以全年海钓。


长山群岛地处大陆架上,水深一般不超出50米,海水透明度很高,这使得日光能够照射到很深的水层。最重要的是,这里也是北黄海近岸环流与外海的暖流交汇之处,前者是由大陆径流——鸭绿江、碧流河、大洋河和庄河等大小河流输入近海而形成,低温、低盐;后者则由大陆架外缘黄海暖流(黑潮的分支)和台湾暖流的汇合而形成,高温、高盐。这两股水流也是形成著名的海洋岛渔场的重要原因。



长山群岛海域大致以北纬39°为界分为一南一北两个不同的区域。北纬39°以北因为入海河流注入大量含有腐殖质的淡水,所以水肥滩沃。再加上与北上洋流的交汇,使得不同水层的交换很大,下层的营养物质被搅动泛到上层,所以海水中浮游生物特别丰富。同时,这一区域水温适中,表面温度和底层温度几乎是垂直等温,因而吸引了大批鱼虾来到此处产卵生息繁殖。而北纬39°至北纬38°基本上是长山群岛的外海,自南而来的暖流带来了大量的外洋浮游生物,使得这里成为很多鱼类觅食活动的重要区域。每年5月至11月末,黄海北部冷水团逐步形成,使得北部的暖水性鱼类无法逾越,被限制在水团以北的海域之内,所以长山群岛海域一年四季海底植物繁茂,为各种鱼虾贝藻栖息、生存、越冬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实际上,正如陆地上山体的植被等会因海拔的升高而出现垂直差异性分布一样,到了最深处的海沟等阳光无法抵达的部分就如同陆地上的雪峰冰川地带,属于生命的极寒之地,只有各种具备特殊技能的生物才能在这里生存。而海水形成的洋流则如同陆地上的各种季风,为海底的这些大山带来各种形式的滋养,而大山遇到这些洋流则会在山体周边形成上升流,将洋流自身携带的、原本深藏在海底的各种浮游生物等带到海水的上层来,为在潮间带及其附近地带的各种生物提供充沛的营养物质和能力,一如陆地上顺着山体抬升的季风会带来丰沛的降水一样,可见这对于海洋世界的生物多样性是多么的重要。



长山群岛的水温和地理条件吸引了无数海洋生物在此定居,因此这里成为北黄海最重要的鱼类产卵、索饵和洄游过路的地带。对于吴立新来说,他潜水拍摄的区域主要在大门顶海域,只要避开大风大浪,基本上都可以潜水拍摄。大门顶位于獐子岛的南部,距褡裢岛本岛6海里,是一片由众多礁石组成的、凸立出海面的岛礁。


大门顶海域是长山群岛一处天然的渔场。鳀鱼、玉筋鱼等小型鱼类在这里形成庞大的鱼群,渔民称小鱼群为饵鱼。饵鱼,顾名思义,就是可供大鱼猎捕的饵料鱼。每年8-10月,蓝点马鲛、黄条鲜师 、鲈鱼、鬼头刀等凶猛的大鱼会在大门顶海域附近围猎,海鸟自然不会缺席。海鸟一旦发现鱼群,它们聚集在鱼群上空盘旋着等待时机,大鱼从海底深处对饵鱼群发动攻击,逃命的小鱼群跃出海面,浪花四溅,海鸟抓住时机,俯冲下来抓捕小鱼。而渔民们则会根据海鸟集群活动的情况,也来到这种地方钓大鱼。这种环环相扣的食物链,是最能够体现长山群岛生态系统特色的。



长山群岛海底的世界斑澜多彩,生机盎然。绿色的裙带菜和海草、褐色的海带和海藻在水底飘飘摇摇,形成了一片蔚为大观的海底森林,间或有一些成群活动的鳀鱼徜徉其中;颜色亮丽的扁虫如同妖艳的舞娘扶摇穿行而过;泥沙地上,螃蟹、扇贝和贻贝俯拾皆是;灰色、褐色的礁石上爬满了海胆、海参、栉孔扇贝和海燕,黑裙鱼游弋其间,大泷六线鱼趴伏在它的卵上,将接近的海胆驱逐出境;海草中的泥沙中突然窜出一尾大如小菜板的鲆鱼,一会儿又冷不丁窜出一条如蛇般的星鳗;体型庞大的越前水母在空中缓缓滑行;原本属于掠食性鱼类的幼年鬼头刀为躲避大型黄条鲜师 的追杀,像被它们追杀的飞鱼一般跃出水面……画面着实让我惊叹不已。在我国北方温带海域竟然也能见到如此丰富多彩的水下世界,觉得很不可思议。


黄海是我国的一个重要“渔业粮仓”, 渔业资源的潜力很大, 它是众多鱼类的越冬场、产卵场和索饵场, 特别是黄海中部的深水区是一个很好的天然鱼类“养殖池”, 而黄海渔业资源保护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渤海和东海的资源状况及沿岸多个省市的渔业经济水平。但令人遗憾的是历史上黄海渔业资源并未得到有效、合理保护和利用。从建国开始到21世纪初期, 在短短的几十年内, 黄海渔业资源的种类和数量组成发生了剧烈的波动, 过去的许多优质优势种类, 现在都已全面衰退甚至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小型、低质鱼类,玉筋鱼就是其中之一。玉筋鱼为小型冷温性鱼类,我国的渤海、黄海北部都有分布。它们不做远距离洄游,仅在浅海各产卵场及其外侧近海之间做深浅水游动。作为一种小型鱼类,它的生物量大而集中,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处于……


北京旅游网 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