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所有都是过程,是运动着、变迁着的过程。古人发明了沙漏这种计时器,时光沙漏这个词在现时代被热炒了,炒的是变成为工艺品的沙漏,还是沙漏计时方式引发的情怀与哲思?走进中国地质博物馆,欣赏岩石矿石标本之大奇之美、缤纷绚丽的惊艳中,由不得想到时光沙漏,因为那些标本都与时光、与地球的运动、与地球的内力外力作用有着深切的联系,就觉得所有的美岩石、美矿石都是捕获、透析、印证地球光华的时光之眼。
中国地质博物馆在北京西城区的西四。那座大厦东西向,它的东面与西四南大街之间是座街心花园,规模不大。街头花园,是供市民、游客歇脚、休闲、散步用的,有心无心走到那里的人,都会注意到黑色人造大理石贴面儿的高台上那李四光头部塑像,还有树荫下、花坛小路旁的石头。这些石头与其它公园的取向不同,观赏性中突出着地质作用的丰富性、多样性,颜色或乳白,或棕红,或有些翠绿,或黑褐交错,或纯黑里带着白斑;形状有椭圆的弹形,有帽状,有层层蛋糕形,有树桩形,有桃形,有像被刀切出的半块血豆腐形,其切面光滑而平整;石面有坚密细腻的,有坑坑洼洼的,有水晶石膏体的,有嵌着横七竖八竹叶状石片的,有繁星般散布着白色菊花瓣的,有竖块横纹层层交叠的……都有石名牌,写明是冰川石、菊花石、水晶石、熔岩石等,有点儿地质科普园的味道,显出独有的街头公园特色。
人们大多是喜欢石头的,石头越是不同凡俗,越是千奇百怪,越是吸引人们的眼球,这种喜爱折射出了人们对大自然之神奇特性的向往和依恋,是种心结。
很多人来这里就是奔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对于从未到过地质博物馆的人们也许只是好奇地质博物馆会展出些什么。到过的人则会迷醉其中,那是通过标本、图片、解说、仿真环境,在观瞧、聆听来自大自然的神奇故事,是跌进了大自然的神奇之海中,在奇妙、奇幻的石头之海中不想游出来,来过一次还想再来。奇妙、奇幻之海就是知识之海,有永远听不完的大自然故事,有永远渗不透、解不开、掌握不尽的大自然知识。
了解了中国地质博物馆建馆历史的人,知道了它创建于1916年7月14日,那是辛亥革命后被袁世凯窃国的第五个年头,袁世凯批准在京设立地质调查局,内设有地质矿产博物馆。当年1月批准,到7月14日由于开始设展,成为公认的始建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风雨飘摇的几十年中,旧地质博物馆虽支离破碎,却是始终存在着,而且还出现了各地的分馆、支馆,由此可见地质博物馆的生命力,它折射出建馆人的执著和热情,彰显着一种磨蚀不掉的心结。新中国,地质博物馆业获得新生,更是大力发展,1958年,新楼在北京西四落成。2016年,建筑风格稳重大方,建筑面积达11000平方米的中国地质博物馆迎来了建馆100周年纪念日,国家领导致信祝贺。
行家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走进中国地质博物馆的非专业爱好者,可能就是以世俗的眼光来看看出自我们这个地球的石头。
地球厅是展馆首层南面的展厅。迎门的序厅内有个巨大的地球仪,比我们平日所见的地球仪都大。
时间在地球厅显示出强大的震撼力。地质博物馆想让人们看的是有关地球上的石头的故事吧,我是这样觉着的。地球厅展出了很多石头,这些石头的又一个名称叫岩石标本或矿石标本,一块一块的,分布在展厅中部被山岩洞穴形态装饰起来的放映室前和展线展台上。
地球厅以动力为主线,分东西两条展线,分别介绍了内动力、外动力的地质作用。东展线介绍内动力的地质作用,西展线讲外动力的地质作用。火山、板块运动、地震、海流、河流、落水、光照和风都在参与着对石头形貌的创造。
石头世界给予的视觉震撼力、冲击力,强烈的惊艳感,主要来自中国地质博物馆的二层楼,二层楼上开设有矿物岩石展厅和宝石展厅。
进矿物岩石厅,看到东面北墙的层层格架,是矿石的分类标本架,一格一格一层一层的小矿石标本,都标有名称。东面墙,墙上有展架,贴墙有展柜。没有太注意是怎么分类的,眼球被一块块石头标本吸引过去。熟悉的、似曾相识的、完全陌生的矿石标本名称让人眼花缭乱。看到紫水晶、天青石、孔雀石、方解石,我知道我这是走进了与世俗联系特别紧密的宝石世界。
东展厅的中部有一横出的玻璃罩着的阁架,玻璃钢板横架上摆放的矿石标本瞧着特别入眼,一是标本块相对较大,形胜姿丰;二是接地气,投奇石爱好者的脾气;三是在相同相近类型里多样化,是特别雅俗共赏的小区域。
对地质学完全是门外汉,我只能在展厅的雅俗共赏风格里获益。岩石、矿石中有很多有趣的东西。看到一种分类方法,是从构造的角度归类总结的,如球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