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是诞生传奇的地方,毛泽东铜像落成盛典上出现日月同辉、红色杜鹃花逆时开放的景象至今还被当地人传诵。
韶峰也叫仙女峰,传说尧帝南巡,在仙女峰上演奏韶乐引得九凤来仪,后来在峰顶上修建的庙宇气势夺人。
韶山毛泽东广场的毛泽东铜像,是我自认为我所见到的最像、也最感亲切的毛泽东塑像。从1964年10月1日起,直到1976年,我已记不清多少次见到过毛主席,对毛泽东主席的塑像和特型演员在影视剧里扮演的毛泽东主席像与不像特别敏感,敏感到十分挑剔的程度,自己也无法理解这种挑剔。
韶山毛泽东广场的毛泽东铜像是按毛泽东主席在开国大典上的形象设计的,坐西南,面东北,着中山装,身躯伟岸,双手交于胸前执发言稿,刚刚讲完话收起发言稿抬起头面带微笑的瞬间,目光炯亮。仰望着高达6米、屹立在4.1米红色花岗岩基座上那金光闪闪的铜像,我脑海中浮现着一次次见到毛主席时的情景。时而挥帽,时而扶栏微笑,时而侧首与其他中央领导人或邀请来的外国国家元首交谈着什么,时而走到天安门城楼楼角挥手,那一刻的天安门城楼就像一艘红色的巨舰劈波斩浪。
导游说,韶山毛泽东广场是按中国的“中”字设计的。未到毛泽东广场之前,她让我们猜猜毛泽东铜像在中字形广场上的位置。位置一目了然,铜像背对韶峰,屹立在瞻仰区,也就是中字的头部。毛泽东铜像三面由56株雪松环绕,形成四季常青厚实壮美的背景林,56株雪松象征着中华56个民族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瞻仰区前部有12级台阶,纪念区与集会区在12级台阶下,两区面积总和是8000平方米。中间还有长长的瞻仰、缅怀、观景大道。
在毛泽东铜像广场一带,我们有一天的时间。这一天的时间,想把这一带的红色人文景点逛全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并不幸运,在广场一侧的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毛泽东遗物陈列馆、毛氏宗祠那天没有开放,在广场之东毛氏宗祠之南还有座毛鉴公祠,掩在山麓下的茂林中,面对韶河,古香古色,也是红色景点,遗憾没有开放。而毛泽东纪念园呢,我和我的一个战友在参观完毛泽东同志故居后匆匆赶过去,也遗憾没能进去。园内有28个景点,摘要地展示了毛泽东主席一生的革命旅程,复建了南湖游船、茅坪八角楼、延安宝塔、西柏坡等红色标志性景观。
毛氏宗祠、毛鉴公祠都是1925年毛泽东同志携夫人杨开慧回乡办农民夜校,组织开展农民运动的地方。那一年的初春到仲秋期间,毛泽东同志所开办的农民夜校,由毛泽东夫人杨开慧为负责人。杨开慧还在夜校里讲过课,讲课的一些内容,参加过夜校和农运的人一直记忆犹新,她用生动的比喻宣讲革命道理,唤醒民众投入推翻旧世界,为复兴中华,为人民谋幸福的革命洪流。毛泽东同志在韶山创办农民夜校20余所,毛氏宗祠里的是最早的一所。
毛氏宗祠背对十八罗汉山麓,我围着它转了两次。是彻底整修过的缘故吧,比之韶源的毛震公祠显得更新、更规整一些,青砖青瓦的砖木结构。它是韶山毛氏的总祠,兴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建成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三进房屋,内有戏楼戏台,建筑面积达668.8平方米。祠门独特,有棕红柱的楼坊,门、坊、屋宇合一,四柱三楼,楼呈品字形,在刷得雪白的粉墙映衬中很是耀眼。券门两侧竖书的楹联为“注经世业,捧檄家声”。联内含毛氏先祖的典故。大门外立两石鼓。韶山毛氏家族,是一个古老的、英雄辈出的家族,深厚的家族文化与湖湘文化、韶山乡土文化水乳交融形成的文化土壤如何孕肓出一代伟人毛泽东,是所有来此的游客关注的课题。此宗祠和毛泽东广场、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都是毛泽东故居景区的一部分。
在毛氏宗祠附近还有瓦铺子,有两间铺面房,售卖老韶山小吃的铺子挂着“瓦铺子”匾,院子里有口黑色的大陶缸,用红纸贴着瓦铺子贴纸,标明是原物展陈。看似是新开的旅游商品小店,但所立的解说牌却告诉我们这里也是1925年毛泽东回乡开展农民运动的一个活动站点,在这里发展了毛新梅为中共党员,直到1949年它都是中共地下交通联络站。瓦铺子是20世纪20年代韶山冲唯一的一座商铺,经营杂货和韶山冲人所需要的日常用品。
看过瓦铺子,我们逆向沿毛泽东广场的中轴景观大道往北走,也就是往毛泽东广场的入口处走。
毛泽东广场比之我们已经去过的刘少奇广场、彭德怀广场有很大的不同,它不像它们那样方正而开阔,是有明显的中轴大道的,真像“中”字中的中间那竖竖的一笔,狭而长,而且内容更丰富,是瞻仰性、纪念性、观赏性完美合一的所在,更充满了独特的文化性。这和毛泽东同志既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而且是在书法和诗词两界有极高的造诣,以特有的艺术风骨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