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车里听雨的旋律。
听导游说,刘少奇故居距离我们出发的韶山兵至如归宾馆只有 30 多公里,但大巴车走的时间感觉却很长。是因为大部分走的山路,还是因为下雨的缘故?雨很大,如泣如诉,像无止无休的泪。
刘少奇故居在湖南省宁乡市花明楼炭子冲。
再现光辉形象的铜像
停车场爆满,旅游大巴一辆挨一辆,车与车间的所有空隙几乎都被游人所占,周围的江南大屋在视线里只有屋顶。大雨阻挡不了游客参观刘少奇故居的热情。我们游览的第一个景点是刘少奇铜像广场。刘少奇铜像是1988年落成的,那年是刘少奇诞辰90周年。铜像为立像,立在4.1米高的红色花岗岩底座上,像高3米,通高7.1米。数字与“七·一”党的生日相合,象征刘少奇是党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一生致力于党的建设,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再有,表述刘少奇享年71岁。铜像由著名雕塑大师刘开渠和他的高徒程允贤精心制作。造型为身披风衣,半敞的风衣内中山装笔挺,颇具沧桑的脸部微侧眺望远方,神情似沉思。身材伟岸,气宇轩昂,是风尘仆仆日理万机形象的瞬间捕捉,好像正视察工作。目光里,收纳的也许是千军万马的工业大会战,也许是改天换地中的沸腾的群山,也许是万栋高楼平地起的建筑工地。立像前,广场天地间,满是想象的空间。
刘少奇故居景区的面积超出想象的大,入内就像走进了森林公园,满眼全是树。宽宽的路不仅有行道树相夹,路间还有几行树,树皆高茂,树冠纵横织荫结廊,道路幽长。从路旁牌示上所绘的花明楼景区参观线路图上,可以看出景区内景点众多。游客服务中心在景区的南部,其东南是门楼广场,广场门楼为景区入口,门楼内的长长甬道连着铜像广场。铜像广场后的弧形道路向东再向北到刘少奇纪念馆,纪念馆西北又有路,路向东北延伸,路西侧是刘少奇文物馆,东北方向过炭子冲民俗文化陈列室才到刘少奇故居。刘少奇故居在整个景区的东北,故居前的路向西拐过去,能到花明园入口,路向南过刘少奇文物馆的西侧,再向南进入出口路。花明园占了整个景区的一半面积,其西北是花明楼,正北是花明山庄,中部是万德鼎、一叶湖,湖南有观楼亭,湖东有月拱桥,月拱桥东有刘少奇坐过的飞机,月拱桥正南是修养亭,亭东南是雕塑园、柳叶湖,柳叶湖前之路通出口。这么大景区,没有一天时间是转不过来的。
过了铜像广场,迎面看到刘少奇纪念馆时,兵至如归旅游团的 一个导游站在路边,说:“我们先去刘少奇故居!”她的安排是对的,当我们走到刘少奇故居时,才深切地感受到时间的紧迫性。我们没有一天的时间,过午还要去彭德怀故居,参观点有的不想舍弃也得舍,参观点只能取便择要。到故居的路实在有点长。随团导游对故居的讲解是在道路拐弯处进行的,此处路上的人少,把团里的人聚到一块有充余的空间。到了故居门前、院内、室内就是人挤人了,参观游客的密集度不亚于节假日的故宫、颐和园,红色之旅的火爆让人惊叹,刘少奇的威望和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由此也可显现出来。
瞻仰故居
从道路拐弯处就看到刘少奇故居前的湖了。故居在湖的东面,是黄泥巴墙面的房屋,隔湖远望很小,沿路越走越离得近,那片房屋越显高显大显宽。湖西是小山,围湖的树丛荆丛茂密,故居与小山隔湖相望,环境优美秀丽。这里就是炭子冲了,路南的地势高拔,形成台地。
刘少奇故居门额是邓小平同志题字,院门居中,院墙两侧都是房屋,呈对称性,侧面观,院墙很长。南侧山墙外立石,石上书刻“刘少奇同志故居”红字,石前一棵香樟树,人们争相在石前取景留影。进院门是个四合院,对着院门的正堂屋门额上还有一块匾,匾陈旧,上书“刘少奇同志旧居”。这是“文革”前的额匾,在“文革”中被花明楼公社的一位炊事员翻过来当切菜板用才得以保护起来。
正堂屋的正墙正中摆放着一个神龛,南边墙上陈列着一本泛黄的老黄历,黄历上记载的故居始建时间是1871年。堂屋是与姓夏的邻居共用的。刘家的房屋有瓦房16间半,堂屋只能算半间,加上5间茅草房,共21间半。堂屋的南墙开有一道小门,进去是刘少奇二哥刘云庭的卧室,穿过刘云庭卧室就到了刘少奇的卧室。靠东南角是刘少奇大哥刘墨钦的卧室,紧挨着的是刘少奇父母的卧室。刘少奇父母卧室之西的一道门里是横堂屋,与横堂屋相连的是刘少奇三哥刘作衡的卧室。穿过横堂屋就到了碓屋,碓屋的左边是几间偏屋,其中一间是刘少奇小时候读书的书房,其余各间有堆放农具的杂屋,有猪栏屋和酒房。再走就是天井,顺着天井直往前走是厨房。
刘少奇故居的陈设陈旧而简单,是素朴类型的。床基本属于当地农家的统一模式,放到今天却成为收藏界的珍品,因为在生活中早已被淘汰了,成为有强烈文化符号的文物。筒陋的方桌,煤油灯也是当今的珍稀物品,深刻着岁月和文化的印迹。碓房是加工农作物的作坊,去皮的推子,舂米的碓子,风车、粮囤都是少不了的。
我们进所有的卧室,都能感受到室内的空间之小,摆放能挂蚊帐的木床后剩不下多大的地方,摆的家具有限。横堂屋,作为客厅,作为家庭里的公共空间,相对就大得多。刘少奇故居,因为当时他家的人口多,厨房也大,宽敞,有大灶台,隔壁还有一间小小的烤火屋,冬天全家可围炉而坐烤火取暖。烤火炉上挂着的一样东西,北方人陌生,那就是梭简钩,属于当时有科技含量的物件:利用杠杆原理,根据火膛里的火势大小上下调节距离。它是用来挂水壶、饭锅等日用品和挂熏制的腊肉腊鱼之类食品的。
1961年春夏之交,刘少奇回过这里,在这里整整住六天六夜。他是回乡搞调查的,晚上睡在土砖房的卧室里。在横堂屋里,他找来父老乡亲、儿时伙伴一起聊家常。作为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他鼓励大家说真话,态度诚恳。乡亲们没有顾虑,纷纷倒起苦水,也就在这间屋里,他果断地做出了解散公共食堂、纠正共产风、浮夸风、命令风、干部特殊风和对生产瞎指挥风的重大决策。刘少奇卧室里,陈列着刘少奇睡过的简易木床、使用过的简陋书桌、煤油灯和他在回乡调查时伏案批阅文件的照片。
1898年11月24日刘少奇在这山墙外立石,石上书刻“刘少奇同志故居”红字,石前一棵香樟树,人们争相在石前取景留影。进院门是个四合院,对着院门的正堂屋门额上还有一块匾,匾陈旧,上书“刘少奇同志旧居”。这是“文革”前的额匾,在“文革”中被花明楼公社的一位炊事员翻过来当切菜板用才得以保护起来。
正堂屋的正墙正中摆放着一个神龛,南边墙上陈列着一本泛黄的老黄历,黄历上记载的故居始建时里出生,青春励志电影《少年刘少奇》会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少年刘少奇从改变自身命运,改变贫苦劳动人民的命运,再到改变整个社会命运的传奇奋斗经历。
从励志少年到国家主席
时间太匆忙,赶到刘少奇同志纪念馆时,距离团队集合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而纪念馆又是如此之大,展馆面积得几千平方米,展览内容是刘少奇同志一生的概括,一一细看,两个小时未必够。好在,纪念馆未禁止游客拍照,给了我不看只拍的机会,参观时间在参观之外延伸的机会,展览内容回来再细读。
在国家司礼工作中,我至少两次在金水桥畔仰望天安门城楼时看到刘少奇的身影。而在延安、在西柏坡这两处革命圣地,多次走进刘少奇工作生活过的窑洞。在影视剧里,他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