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汉朝发明造纸术,近2000年以来纸张就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少的用品。今天造纸的技术已经采用了现代化的高科技流程工艺,人们想再看到古时的造纸工艺似乎是再也不可能的事。然而,在我国西南边陲云南省耿马县中缅边境上的傣族寨子——芒团村,这里的傣族同胞们至今仍然还延续、使用着东汉时期蔡伦发明的那一套完整的手工造纸工序制造白棉纸,被专家们称为“中国古代造纸术的活化石”。
我在沧源县采访、拍摄佤族的“摸你黑”狂欢节时,遇到一个在省文化部门工作的老专家。他向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题材:在中缅边境线上的耿马县孟定镇所辖的芒团村,是一个专门造纸的傣族寨子。他们造纸的工艺至今仍然延续、使用着东汉时期的那一套完整的民间手工古造纸工序。于是,一完成了在沧源县的采访,我便坐上早班车直奔邻近的孟定镇,去探秘那古老的傣族手工造纸工艺。
绿色环绕的村庄
班车沿着弯曲的公路从山顶上飘然而下,来到山脚下时,一个宽阔、无边无际的绿色坝子便呈现在我的眼前。我已踏上了孟定镇的土地。
孟定,傣语的意思是“会弹琴的坝子”。这里,一年四季都是绿色。远山层峦青黛,近处墨绿色的橡胶林,翠绿的竹林、香蕉树,处处充盈着绿色的生机。那一幢幢艺术品似的傣家竹楼错落有致隐藏在茂密的竹林中,在流淌着绿色水流的南汀河畔,早起耕作的傣家少女们唱着悦耳、动听的歌儿向田地里走去,苗条的身影在树林中若隐若现……
第二天早上,在镇党委副书记字鸿荣和宣传干事浩一江的陪同下,我来到了芒团村。芒团村,距离镇上3公里,是一个傣族居住的村子。才来到村口,一根长长的竹子上悬挂着很多用竹片制作的木刀拦在了大路的上空,原来,这是傣族在村口祭祀而悬挂的。这里竹林婆娑,清澈的小溪水从山间流淌而来绕过村子,微风掠过,送来了一股股稻香和几种水果混合在一起的独特馨香。
刚一进村子,我不禁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住了。只见在街道两边的墙壁下和场院里摆满了呈四方型的称为纸簾子的白色木框,一些妇女正在那里翻动、整理着,原来,这是妇女们正在晒新纸哩。村委会主任岩芒热情地将我迎进家门,做好饭菜让我吃饱后,又带我到了一位名叫玉勐嘎的老大妈家。住在村子里的几天里,我目睹了乡亲们用古老的手工艺进行造纸的整个完整过程。
活着的古老造纸工序
芒团村的造纸手工艺看上去似乎很简单,然而,却要经过浸泡、蒸煮、捣浆、浇纸、晾晒五个流程十一道复杂的工序,才能得到一张高质量的白棉纸。主要的工艺流程是:一到每年的七八月间,村民们就开始准备下一年的造纸原料。这种原料名为“构树皮”,傣家人称为“埋沙”,他们用刀剥下构树主干或者枝干的皮,再将皮的绿色表层去掉后,将采剥来的构树皮挂在场院内外,让太阳曝晒,晒干后就储存在仓库、楼板上备用。
浸泡。她们将晒干的构树皮放到村外流淌的溪水里浸泡,遇到洪水泛滥时溪水会变沌,为保证纸张的质量,她们便将构树皮放置于盆槽里面用凉水浸泡,一直泡到构树皮完全发软为止。然后用筛子将灶里燃烧过的火灰进行过筛,去掉火炭和其它杂物后,将泡软了的构树皮放在上面,让火灰均匀地附在构树皮上。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构树皮得到充分碱化。如果燃烧的木柴质地越好,火灰的碱性就越强;而火灰的碱性越强,所造出的纸张就越白。
蒸煮。她们将已经上灰的构树皮放到已盛满水的铁锅中,在上面盖上麻布,用中火进行蒸煮。蒸煮的时间要10个小时左右,而蒸煮的时间与火灰的碱性有关,碱性强的火灰蒸煮的时间就短,而碱性弱的火灰用的时间就很长。但不论时间长短,只要将构树皮煮透了就行。
捣浆。将构树皮煮透后,就将其挑到溪流之中,让水将附着在构树皮上的火灰冲走,同时用手不断浣洗,并将原料中的一些果胶、色素等杂质及硬物清理干净,直到没有杂质为止。冲洗好构树皮后,拿回到作坊里放在石墩上用木锤反复捶打成絮状,直到构树皮里的纤维能够在水中自然散开为止。
浇纸。这是很重要的工序。先在纸床里盛上七分满的清水,然后将纸模放入纸床里的水中用石块固定,再将适当分量的纸浆撒在纸模里,用手指轻轻搅动,随后用手掌心轻拍案面,再用均匀棒拍打,纸浆液便会均匀地沉淀在水中。待纸浆都沉淀到白纱布上后,再移开石块,慢慢倾斜着竖起纸模,让水滤干才抬到阳光下去晒。玉勐嘎大妈告诉我:浇纸浆时特别要掌握好,因为纸浆多了,纸张就会很厚,既加大了成本,还影响了质量;而纸浆少了纸就会薄,会使纸张的质量受到影响。
晒纸。将浇好的纸连同纸模一起抬到阳光下曝晒,这道工序称为晒新纸。在晒新纸时特别要注意天气的变化,决不能让雨淋坏了纸。当纸晒到七八成干的时候,就要用边缘光滑、完整的瓷碗去轻轻地打磨纸模背面,让紧附白纱布一面的纸更光滑更有色泽,这称为当砑光。而纸晒干后,先用手撕一个角,然后就用非常光滑的揭纸木刀轻轻地揭下整张的纸,这是揭纸。纸揭下后,就按顾客的要求折叠打捆。
经过这样复杂的工序,一张张精美、光滑、洁白的白棉纸便呈现在我的眼前。村民们告诉我:她们造纸所使用的材料和工具都是就地取材。这不,那用来采剥构树皮和剥去构树皮绿色表层的采料刀,就是当地的铁匠用生铁打制的;用来蒸煮构树皮的灶是农家自己搭建的土灶,锅是铁锅;燃料则是当地盛产的铁刀木;用来锤捣树皮的石墩是当地比较粗糙、坚硬且有一面比较平整的石头,木锤是用质地坚硬的圆木制成,力气大的就使重一点的,力气小的就使用轻的;浇纸床、均匀棒和揭纸刀都用木料制成;纸模用竹片作框,内绷当地土制的生白布或白纱布,四角也用竹篾扎绑;砑光用的是边缘光滑无破损的瓷碗;在蒸煮构树皮前所拌的碱性物质也是自家的薪柴火灰;漂洗时用的水也是村子附近的小河水。
这样生产出来的纸坚韧、洁白、柔软、光滑,而且还有久存不陈、力撕不破和防腐防蛀等优良的特点。我为了验证那所说的久撕不破的说法,随手拿起来一张白棉纸用尽力气撕、扯,就是没能撕破那纸半点皮毛。站在一旁的岩芒看到我这狼狈模样,他不禁乐了,他说:就因为她们所造的白棉纸是用古老的造纸工艺进行生产,属于生态、卫生型的纸张,具有优良的特性,深受一些宗教、金融、艺术等行业的青睐。
处于濒危的造纸手工艺
芒团村的手工造纸工艺从古时一直沿袭至今,所造的白棉纸在旧时就被官府用来颁布告示及公文行文,一些生产普洱茶的作坊、茶商也用来包装普洱茶。此外,这也和傣家人信仰小乘佛教有着很大的关系。因为,在每年举行的宗教活动中,信仰小乘佛教的傣家人都要消耗大量的白棉纸,寺庙里的僧侣们用它来抄誉佛经,傣家的“安章”们(傣族知识分子)用它来记录优美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而且,一些造诣很高的艺术家在挥豪好,我一天就可以做50多张;遇到阴天,那就只能做20多张;下雨就做不成纸了,只能休息或者是干点别的农活。”
她们所生产的白棉纸不仅在省内外成为俏货,还深受邻近的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消费者喜爱,正因如此,才使芒团村这一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造纸手工艺得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所有造纸的过程和工艺,都是傣族妇女们在做。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在孟定镇傣族构树皮手工造纸这门工艺历来是只传女,不传男。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男人们除了帮忙采购原材料,做一些搬运的粗、重活外,其它的工序、技术都是由妇女掌握,男人不得染手。究其原因,这是因为在过去的岁月里男人们因战祸频繁,经常要出征作战;而旧时傣家妇女无论在社会上、家庭里的地位都很低。祖辈们生怕她们不掌握一两个能够支撑生活的绝技,一旦被男人们抛弃或是男人们出远门不归,就会陷入孤独无援的绝境,所以,对于这门能挣钱养家糊口的绝技就只传女不传男了。傣家妇女们将这项古老的工艺保存、延袭至今,让现代的人们还能看到千年前的古老手工艺。
当我就芒团村的古老手工艺造纸术是否还能在当前科学技术发达、变作画、创作书法作品时就非用芒团村的白棉纸不可。民间的民族文化艺人们在进行剪纸、刺绣和裱龙糊凤时更是离不开这些白棉纸。这些无疑为芒团村的傣族构树皮手工造纸工艺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再加上生来就纯朴、厚道的傣家人很珍惜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这一宝贵遗产、技艺,对白棉纸有着难以割舍的特殊情愫。正在忙碌着的岩玉嘎大妈告诉我:“现在生产的这批纸就是四川省成都市的客户订购的,有好几万张哩。今天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