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有《旅游》看天下
1979我们创刊
十五分钟步行圈 四条线路探访东四十条桥周边 线路四 吃在簋街
作者:文·图/邓欣
来源:旅游杂志社
发布时间:2021-06-01 21:23

簋街是北京家喻户晓的美食一条街。



朝东四十条桥的北面走,走到东直门桥,就能看见古时用于盛食物的器皿“西周伯簋”,它于2008年出土于北京房山地区,簋的西侧就是簋街了。东直门内大街和东直门北中街的交叉口,大树掩映下是东药王庙遗存,古代除每月朔望开庙外,传农历四月二十八日为药王诞辰,照例在药王庙举行“药王会”,庙会期间,香客游人络绎不绝,香火非常旺盛,可谓盛极一时,民国后逐渐冷落。



当时北京城的各个城门都有专门的用途,不能随意使用,比如内九门中的崇文门是专走酒车的门,也是过往商人交税的地方;德胜门有预祝德胜回归之意,是专走兵车之门;东直门则是运送木材的门。


清朝年间,东直门属于城乡结合部,城门内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最初的早市。以贩卖杂货菜果为主的摊贩们在后半夜开市,黎明即散,摊主以煤油灯取亮,远处看去灯影憧憧,故有名“鬼市”。



1986年,东直门内大街两侧还聚集着许多平房民居,和当时北京的许多大街一样,没有什么商业气息。后来在街面上办起了“自由市场”,人行便道和房基线之间,用角铁焊上铁皮,搭上棚子,再刷上油漆,变成了临时摊位。从东直门桥到北新桥路口,一字排开足有好几百个,白天主要卖蔬菜和水果,到了晚上,一些蔬菜水果摊摇身一变,开始卖起了灌肠、羊肉串、卤煮、馄饨等小吃。


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京城夜生活的丰富,餐饮的需求越来越大,一些颇有经济头脑的居民便将自家平房的后墙打开,率先在东直门内大街上开出了第一批小饭馆。一到晚上,街上灯火通明,有百姓就想起来过去历史上的“鬼市”。于是,从90年代开始,老百姓便把东直门内大街称为“鬼街”。鬼街通过市民口口相传,开始小有名气,后来雅化地名便改称“簋街”。2001年,由于危旧房改造和市政道路改造,簋街从东直门立交桥至小街十字路口以东两侧的商家全部拆迁,所以现在只有簋街的西半部分基本保留着原貌。



上次来簋街是上午,未能见到簋街夜晚的繁华。这次特意挑在夜幕降临时再来,沿着簋街慢慢逛了起来。


沿街走过去,餐饮店铺一家挨着一家,可见这条1公里多的大街上餐厅的密度,东兴楼、北平三兄弟涮肉、花家怡园、天一阁、簋街麻辣香锅等等,再往前还能看见火凤凰重庆火锅、花开素食、宽板凳老灶火锅、胡大饭馆、裕德孚、簋街仔仔和晓林火锅。而簋街的餐饮格局也受交通便利的影响,形成两头大中间小的布局,在东西两端的餐馆较为火热,中段的餐馆则相对冷清一些,比如位于东直门内大街北侧的胡大饭馆门庭若市,靠近中段的另一家胡大饭馆则生意就差一些了。但小龙虾的餐馆在这不长的街道里走几步就有,是簋街最有名的菜品,2002年起,北新桥街道连续举办了两届簋街麻辣龙虾节。



走了一会儿,餐馆外面开始摆放供客人等餐的凳子,这时才发现餐厅里已是客满,下次再早些来,带上朋友,一起逛逛北京的美食街,品尝美食,感受北京热闹闲适的夜晚生活。


北京旅游网 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