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大道
民族大道象征着56个民族大团结。这条大道位于奥林匹克公园南区的民族广场,它连接北四环与北土城路,南北总长1180米,东西宽200米。民族大道的左侧是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院,右侧是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正前方则是通往奥林匹克公园的景观大道。这里视野开阔,四通八达,为此又被称为“奥林匹克公园的南大门”。
朝南看,能够清楚地看到两根很高的红色浮雕立柱,它们叫做“民族和谐阙”。阙高21米,由10000余片约30公分见方、厚3至5公分的陶片拼接成图。工艺采用浮雕手法,画面呈现民族风情、祖国山河、中华文化、和谐社会等诸多内容。陶瓷在1260度的高温下烧制。整幅作品共用了中国红釉2300余公斤,化妆土1500余公斤。
再朝立柱的下方看,琉璃广场上由56朵琉璃浮雕花构成树状散落在小广场两侧。每一个民族都用一朵具有该民族特色的琉璃花来体现,这象征着56个民族同气连枝。在农历广场铺装以汉白玉为主,镶嵌彩色琉璃马赛克。在汉白玉上雕刻了天干地支、二十四节气等,展示了我国的传统历法和悠久文化。在道路两旁我们可以看到还摆放着两个“春秋鉴”,它们以铜陵出土的青铜鉴作为创作的原型,高1.37米,直径3.4米,鉴身刻有56组龙凤青铜纹饰,象征着56个民族。整个“春秋鉴”代表了“承诺与鉴证”,它与奥运标志中国印相呼应,寓意 56 个民族的中华儿女共同见证北京奥运会的辉煌盛况。
景观大道
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的景观大道位于北京中轴线,也就是老北京人平时所说的“龙脉”的最北端,与鼓楼、故宫遥相呼应。大道南起原熊猫环岛(北辰路与北土城路交汇处),向北延伸至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南门广场,总长2.4公里。在宽度为21至60米不等的范围内,采用灰色花岗岩模仿中国古建筑中的御道进行铺装,即使与市政道路相交的位置也保持不变,以保持大道的完整性。它是目前亚洲最长的步行广场大道。
路边的景观灯,看看它的造型是不是形似凤凰的尾巴,这些景观灯也因此被叫做“凤尾灯”,又叫“生命之树”。沿中轴景观大道设置了25根景观灯,庆典广场设置了4根景观灯,这个“4”代表着奥运盛会每四年一届。从北到南共29根景观灯,象征着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举办。灯柱高25米,整个造型平面整体为圆形,由5个大小相同、高度不同的叶片组成,其造型美观大气。这一系列的设计,无不代表了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与人民的智慧凝聚。
2008年8月8日晚,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美轮美奂的焰火表演大家一定印象深刻。开幕式伊始,在电视画面上出现29个巨大的脚印状的火焰。这些火焰腾空而起,沿着北京的中轴线,从永定门一路向北,穿过天安门广场,一步步走到主会场“鸟巢”。“大脚印”走过的路,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之路,这条北京的中轴之路,将古老的中国心脏与象征着现代文明和世界团结的奥林匹克运动结合起来,壮观的烟花场景让无数人惊叹。最后跨入“鸟巢”的焰火就是在这条景观大道上燃放的,之前的画面播放的是三维动画,实景焰火和三维动画有机融合,呈现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开幕盛景。
国家体育场(鸟巢)
景观大道的右侧是国家体育场(鸟巢)。
2002年,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举办了2008年北京市奥运会主场馆的全球方案征集活动。最后,瑞士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设计事务所、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ARUP工程顾问公司设计联合体共同设计的方案中选。
从外观可以看到,国家体育场的整个轮廓像一个鸟的窝巢。它顶面呈鞍形,长轴为333米,短轴为296米,最高点高度为69米。因为它的外形是以众多钢结构箱形梁不规则地“编织”而成,形象就如鸟巢一般。体育场中方主持建筑师李兴刚解释说,他们在设计过程中并没有专门去研究鸟巢,鸟巢的形象是建筑本身最终呈现的艺术性效果。鸟巢形态如同孕育生命的“巢”,同时它更像一个摇篮,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
国家体育场2003年12月24日开工建设,2008年6月28日顺利竣工。期间经历了1600多个日日夜夜,共涉及100多个工种,累计10万人参加了鸟巢的建设过程。它的主体结构分两个部分:混凝土框架结构和钢结构,混凝土结构被钢结构罩在里面。纵横交错的钢铁枝蔓是鸟巢设计中最精彩的部分,这些看似轻盈飘逸的枝蔓其实是钢结构的支撑。整栋建筑由4.2万吨钢结构构成,钢结构全部采用焊接工艺,焊缝总长度为320千米左右,相当于北京二环路10圈的长度。鸟巢是目前世界上跨度最大的钢结构体育场之一,毫不夸张地说,它是人类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
鸟巢总建筑面积25.8万平方米,可容纳观众9.1万人,是中国最大的多功能体育场。奥运会举办之后,在零层规划建设了奥运博物馆。推出了主题餐厅,新增了“鸟巢钢结构探秘”“顶美鸟巢空中走廊”“奥林匹克文化之旅”等多个景观项目,建成了火炬广场及奥运冠军墙。还推出了品牌体育休闲娱乐活动“鸟巢欢乐冰雪季”,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由衷喜爱。
北京奥运博物馆
北京奥运博物馆建筑总面积3.45万平方米,位于国家体育场南侧零层和负一层,是北京市人民政府委托市文物局筹建的唯一官方的奥运主题的永久性专题博物馆,是北京市文物局直属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奥运博物馆于2019年12月30日全面对外开放。
北京奥运博物馆以传播奥林匹克文化,振奋中华民族精神为宗旨,主要通过展览、讲座、互动活动等方式,使观众更加深刻地理解奥林匹克精神和文化。同时肩负对广大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重任。是一所集文化汇聚、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和红色精神传承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北京奥运博物馆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观众服务层,含票务预约中心、观众服务中心、多媒体查询区,儿童互动区、临时展区、办公区;另有1号放映厅和2号放映厅。下层是固定陈列展览层,展览面积1.9万平方米,含固定陈列6个展区、3号放映厅、3D影院。
展厅里,背景投影重现着希腊圣女们采集圣火的情景。20米长不锈钢雕塑场景形成一条跑道,将奥运项目的精彩瞬间定格。按1:50缩小的鸟巢模型上方,环形屏幕循环播放着2008奥运,讲述着无数脍炙人口的感人奥运故事。展区分为“百年奥运中华圆梦”“科学发展统领筹办”“无与伦比世界同欢”“两个奥运同样精彩”“奥运之城世界之城”和“冬梦飞跃相约北京”六大展区。除图文内容外,还有两千余件精心挑选的展品,每一件展品背后都有一个可以让人为之动容的故事。
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
国家游泳中心又称“水立方”,是北京2008年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和第十三届残奥会的两大精品场馆之一,也是2008年奥运会标志性的建筑物之一。水立方于2003年12月24日开工建设,在2008年1月28日竣工并投入使用。
国家游泳中心的设计方案,是经全球设计竞赛产生的“水的立方”方案。在中国文化里,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元素,并能激发起人们欢乐的情绪,水立方是典型的外柔内刚建筑的代表。水立方的外立面,是一种叫做ETFE膜的充气气枕,这些充气薄膜看似弱不禁风,实际上支撑这些气枕的是坚固稳定的空间多面体钢架结构,观众看台和室内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水立方是世界最大膜结构工程、世界第一个多面体空间钢架结构建筑,设计人员利用三维坐标设计了三万多个钢质构件。水立方的建造技术全部是我国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它填补了世界建筑史的空白,展示了中国的科技研发实力,体现了国民的智慧和民族的强盛。
水立方和鸟巢位于北京市中轴线东西两侧,遥相呼应。这两座宏伟建筑完美呈现了天圆地方的鼎足之势。“水”是水立方建筑的灵魂,“方”来自中国文化“天圆地方”的概念,与“鸟巢”所表现出的兴奋、激动、力量感、阳刚气息相比,水立方宁静、祥和、柔美,夜晚的水立方发出绚丽多彩的光芒,使人仿佛置身于梦幻的水晶宫殿。水立方与鸟巢相映成趣,展示出刚柔相济的和谐之美。
水立方总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是由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5万多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踊跃捐资建设。以“新北京、新奥运”为主题,展现人文奥运理念,表达中华儿女“百年奥运,中华圆梦”的美好愿望,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办奥运的民族团结精神。
国家体育馆
水立方的左前方是国家体育馆,占地面积约9.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80890平方米。它北邻国家会议中心,南邻国家游泳中心,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标志性场馆之一,也是奥林匹克中心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作为北京奥运会三大主场馆之一,国家体育馆俗称“折扇”。体育馆的屋顶曲面如行云流水般飘逸而又富于动感,四周竖向分布的钢骨结构与大面积晶莹剔透的玻璃幕墙相映衬,犹如一把张开的折扇。“扇”与善良、善举、善事的“善”异字同音,寓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彰显出中国文化的内涵。波浪造型的“中国折扇”巧妙地连接了与之南北相应的平顶造型“水立方”和单曲面造型的国家会议中心,使得奥林匹克公园内的城市景观达到协调统一。国家体育馆注重功能设计、环保设计和美感设计相结合,体现了功能第一、技术第一、满足比赛、遵守规范、节能环保、赛后利用的诸多设计原则。该场馆还采用多功能技术的复合屋面解决了雨点噪声问题,减少对体育馆正常使用的干扰。屋顶采用国内比较罕见的九层复合结构,这样的设计也是一种伟大的突破。
国家体育馆由主体建筑和与之相连的副馆、冬奥会扩建部分冰球馆以及室外环境组成,是中华民族传统建筑美学与当代建筑风格完美结合的具体体现。折扇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今天我们站在这里,看着行云流水般的飘逸扇面,仿佛置身于山水云天边,楼阁亭台前,内心不由自主地为中华民族传统建筑的魅力所折服和感染。
2022年冬奥会期间,国家体育馆将承担冰球和残奥冰球项目的比赛,设置观众席超过18000个。按照奥运会赛时需求,场馆北侧扩建一个新的冰球训练场馆,扩建的基础设施完全符合国际赛事标准。改造后建筑总规模接近10万平方米,让我们一起期待国家体育馆在2022年冬奥会的精彩表现吧。
玲珑塔
玲珑塔是奥林匹克公园多功能演播塔,也是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玲珑塔这一多功能演播塔是奥运会历史上最壮观、最庞大,也是功能最全的演播塔。站在塔上向北望,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向南望去,和各奥运建筑比肩而立。
玲珑塔总高度为132米,可上人高度为99.6米。在设计风格和理念上体现了中国悠久、灿烂的传统建筑文化,同时在施工和用材中又彰显了现代化高新技术实力。玲珑塔主体采用钢结构,总用钢量2100吨。外饰玻璃幕墙。玲珑塔结构平面形式为等边三角形,灯光设计别具匠心,透光玻璃通过灯光的照射变幻出各种各样的颜色,夜晚亮起之后五彩缤纷、玲珑剔透,在奥运五环的映衬下显得各外美丽夺目,“玲珑塔”因此得名。
玲珑塔共有七层。首层塔为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的休息大厅和演播大厅,2至6层塔楼为演播室,顶层塔楼为VIP观光厅。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奥运史上首次全部提供高清电视信号转播各项赛事,即全部采用高清晰5.1声道环绕立体声实施全球电视转播。北京奥林匹克转播有限公司(BOB)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共为奥运持权转播商提供了5400小时的直播信号,全球收视观众人数达40亿人次。壮观的鸟巢、水立方等场馆成为拍摄背景,为收看转播的电视观众代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玲珑塔圆满成功地完成了向全世界转播北京奥运会赛事任务,并因此成为第二十九届奥运会的“转播功臣”。
2019年5月,北京冬奥会倒计时显示装置安装在玲珑塔上,玲珑塔成为北京冬奥形象展示装置及向世界传播实时、高清信息的权威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