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有《旅游》看天下
1979我们创刊
原中法大学 京城怀旧
作者:文/邓欣 图/志强
来源:旅游杂志社
发布时间:2021-08-04 10:50

北京这座城,总是不经意间就能触碰厚重的历史,比如就在街边的原中法大学(现为北京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沿着东黄城根北街向北,还能从葱郁的皇城根遗址公园中看见一点点北大红楼的红瓦。东边的胡同、民居屋一个接一个,行人走过,传来几句京味十足又随性的聊天,就连胡同的名儿也像极了老北京的味道,“亮果厂胡同”“小取灯胡同”。而它的建筑,除却视觉美感,便是历史积淀下的韵味,很吸引人。

 


眼前的灰墙,有些年头了,磨损的痕迹虽不明显,却也能见一二。灰墙与灰墙间的方形红门看起来则要新一些。顺着灰墙向上,灰色的筒瓦、敞亮的弧形窗,又添上西式建筑的味道。打远处看,这座灰墙构成的建筑有3层,第一层是中式风格,左、中、右各有1间方形红门,以中间为大,似深宅大院的大门。往上两层是西式风格,两座对称的塔楼,上部冠以盝顶式小披檐,增强了建筑的整体性与中式色彩。

 

北部的建筑则是完完全全的中式风格,原是清代理藩部旧址,面阔3间的大门,坐东朝西,门头和两端顶部都采用中式影壁墙的形式。台前的石阶上,原来的条石坑洼不平,是历史的印迹。

 


百余年前,这里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的旧址,也是留法预备学校。1915年,号召青年学生赴法勤工俭学的“留法勤工俭学会”成立,国内各地先后建立了20多所留法预备学校,北京中法大学便是其中之一。后来近千名准备赴法勤工俭学的中国学生,在原中法大学开始法文的预科学习。

 

恰逢当时在湖南第一师范教书的杨昌济给毛泽东来信,告知有人发起留法勤工俭学的请愿,于是,新民学会专门讨论了留法勤工俭学的问题。唐铎在《回忆五四时期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谈及:“他们认为通过留法勤工俭学,可以直接研究西欧工人运动的经验,特别是研究十月革命的经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新思潮,学习西方的文化科学技术,正是‘向外发展’的一个好机会。”从此,毛泽东和蔡和森等同志便着手积极组织赴法勤工俭学的准备工作。

 


后来为了促进中法两国的文化交流,解决留法勤工俭学学生的求学问题,在法国成立中法大学海外部,校址定在里昂,名为里昂中法大学。

 

场轰轰烈烈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就此拉开序幕,周恩来、邓小平、赵世炎、陈毅、聂荣臻等老一辈革命家走出国门,远渡重洋,一边做工一边学习新知识、新思想,研究工人运动、社会主义思潮和马克思主义。青年周恩来探求救国真理,确立共产主义信仰;年仅16岁的青年邓小平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北京旅游网 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