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魏、蜀两大国在汉中地区展开了多次激战,在诸多史料及文学作品里,定军山是一个出现频率极高的地方。
定军山,留下了太多的历史车辙,见证了太多的巨变沧桑。
定军山坐落在如今的勉县定军山镇,是巴山支脉12座山峰中的第三峰,海拔833米。
遥望定军山,我明白,距今已近1800年的战争遗迹,肯定灰飞烟灭了。但是,此山本身就是一处庞大的文物,它是因历史而矗立。它的一石一坡,都给今人以巨大的想象空间;它的一草一木,都给今人以无尽的幽思怀念。
定军山西麓,有一段宽阔的峡谷地带。驾车沿峡谷里的一条公路前行,便可抵达定军山主峰下。据清代沔县(今勉县)武侯祠住持虚白道人编修的《忠武侯祠墓志》记载,峡谷西侧的山峰,在汉代名为降山。三国时期,蜀汉名臣法正在山头插旗指路,居高临下的黄忠从山上跃马而下,成功诛杀曹魏名将夏侯渊。为了纪念这次胜利,后人将此山更名为旗杆山。
正因为如此,公元215年的这一场定军山之战,为后来的人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艺术创作源泉,中国第一部电影就是《定军山》。
如今,在公路左侧一片缓坡之上,矗立着一座黄忠刀劈夏侯渊的雕塑。雕塑水泥基座,人马为黑色大理石。再现黄忠奋力挥刀,马首高昂、马蹄奋扬,直取人俯身、马缩蹄的夏侯渊性命的瞬间。
伫立于此上,相信每一位游人的脑海里,都不约而同地浮现黄忠腰斩夏侯渊那惊心动魄的场面。黄忠那疾如阵风快如闪电的致命一刀,砍出了他的一世英名,劈出了魏蜀吴鼎立的格局。
沿进山公路继续前行,便来到一块称之为武侯坪的小平坝,当年蜀军的饮马池和诸葛亮推演八卦阵的督军台,便位于此处。
在原址上修葺扩建的饮马池,亭台阁榭,碧水一潭,面积达好几百平方米。这饮马池,想来当年也不小。定军山作为战略重地,常年驻军一定不少,因此远不是开凿几口水井便可解决人马之需。
据现代地质学家勘察,定军山山体皆由白云石构成,基本无地下水。诸葛亮是如何发现武侯坪地下水,并凿池蓄水,至今依然是不解之谜。
如今,这里是游人登山的歇脚地,也是休闲纳凉的好去处。我与在此售卖小食品的当地人攀谈中得知,武侯坪上时常发现扎马钉和箭镞,他们相信,那一定是蜀军的用兵之物。
武侯坪上,矗立着一座石栏环护、呈覆斗状的高台。正面的台壁上,大书“督军台”三字,台顶地面面积百余平方米,绘有一幅硕大的太极图。
登台四望,正面之下是大片开阔地,应该是当年的演兵场,开阔的尽头,便是高耸的定军山主峰。其余三面,倚山靠坡。环顾此台周边地势,可见当年诸葛亮对台址的选择,既追求实用,又讲究风水。
定军山之巅视野开阔,四下眺望,令人心旷神怡。向北,山麓的武侯坪尽收眼底,汉中平原的原野遥遥在望;向南,山麓的三国时期“可屯万兵”的“仰天洼”,也一览无余。
定军山东麓也有一条青石铺成的登山道,但只通到山腰。沿此道上行数百米,可见一座长16米、底座高2米、通高5米的“神兵天降”锻铜雕塑,由8位在北伐前线征战且功勋卓著的蜀汉将军组成,他们是赵云、黄忠、魏延、马超、马岱、王平、蒋琬、姜维。这8位将军的造型为跨战马、持刀枪,形态各异。其形似飞龙、虎虎生风,再现了当年蜀军名将的雄姿。
定军山的历史大戏早已落幕,然而,蜀汉丞相诸葛亮留下的决绝背影,至今仍然令万人景仰。山下的诸葛武侯之墓,永远守护着定军山。位于定军山脚的武侯墓园,山环水抱,古柏繁茂,鲜花盛开,清静幽雅。
散布园区的40余间殿宇,多是明清时代的古建筑。历代留下的碑刻、匾额、对联不计其数,多为对诸葛武侯的赞颂之词,如名垂宇宙、功盖三分、儒行将略等。正堂大殿内诸葛神像,头戴纶巾,身着鹤氅,手执羽扇,神态庄严,栩栩如生。大殿之外,香烟袅袅,红烛长明,似乎诸葛武侯的魂魄还在游荡。
位于园区中央的诸葛亮陵墓,在数十棵千年古柏掩映下,令人无不为之肃然。
传说这些柏树是武侯归葬时种下的,原有54棵,象征他在世之年。高6米、周长60米。用汉白玉石栏杆围护的墓茔之上,芳草萋萋,四季常青,仿佛是诸葛武侯的生命不息。墓碑立于墓茔之前的一座飞檐翘角、小巧玲珑的坟亭中,为明万历年间陕西按察使赵健所立,并亲撰“汉丞相诸葛忠武侯之墓”镌刻于碑上。
勉县武侯墓工作人员告诉我,1700多年来,武侯墓从未被盗。此墓与墓主传奇的一生一样,给世人留下很多未解之谜。
时至今日,每年的清明节期间,勉县武侯墓、武侯祠都十分热闹,来自全国的游客和诸葛氏后人,都会在这里举行盛大的扫墓和祭祀活动,以纪念这位“名垂宇宙”的先人。
被誉为“三国历史文化第一山”的定军山,其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