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有《旅游》看天下
1979我们创刊
襟连沧海枕青山 幽蓟东来第一关
作者:文/邱璇 图/周红 邱璇 山海关区委宣传部等
来源:旅游杂志社
发布时间:2021-11-03 21:35

古城区所在的山海关北面是崇山峻岭,燕山蜿蜒;南面是汪洋大海,渤海滔滔;西面为关内,是宽阔的华北平原;东面隶属关外,是广袤的东北平原。两大平原以山海关为界,山和海由山海关相连,正是这样复杂的地理位置,构成了一处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为一体的完整的防御体系。古城区以6000米古城墙为主线,占地面积约126公顷。作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山海关古城区以威武雄壮的“天下第一关”城楼为主体,其东西南北有四座城门,即镇东门、迎恩门、望洋门、威远门。城中以钟鼓楼为中心,延伸出城内东、西、南、北“十”字相交的四条大街,形成“田”字形的格局,且与四座城门相通,周边有靖边楼、威远堂、牧营楼、临闾楼、瓮城、东罗城、瑞莲阁等历史文化景观。恰逢出差之际,我走进山海关古城区,来感受这里含蓄隽永、庄重典雅的明清古韵。



“天下第一关”是山海关古城的东门,人们通常这么称呼它。明末,山海关主要防御来自北方的蒙古骑兵等威胁,朝廷指望依靠坚固的东门镇守江山,固而得名“镇东门”。据《 临 榆 县 志 》 记 载 :明 嘉 靖 三 十 五年(1556 年)、万历十三年(1585年)、三十八年(1610 年)、清乾隆三年(1738 年)、十八年(1753 年)、二十九年(1764 年)、道光二十二年(1844 年)、光绪五年(1879 年)均对城楼进行过维修。解放后又多次修缮,因而使这座历经风雨及战火洗礼的标志性建筑仍傲然屹立。



远观“天下第一关”整个建筑规模雄伟,气势浩然。其城高台宽,分上下两层,下部为城台,呈长方形,长44米,宽30.4米,高11.75米。城台建筑敦实雄厚,中央有砖砌拱券门,以通内外,券门洞高7.5米,宽5.8米,原设有大门,可以开闭。走进“天下第一关”的箭楼,高13.7米,东西宽10.1米,南北长20米,北东南三面共有68孔箭窗,其建筑面积为356平方米。歇山单檐顶,顶脊双吻对称,四角飞檐上饰以形态各异的脊兽,妙趣横生。



登上城台,向南可见朦朦胧胧的大海,向北可遥望角山壮丽的长城雄姿,雄关横亘在山海之间,紧锁咽喉,真可谓“何处险如兹处险,一夫防似万夫防”。其与靖边楼、临闾楼、牧营楼、威远堂在长城上一字摆开,形成五虎镇东之势,充分展现了这座古代军事要塞“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伟气势。在箭楼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天下第一关”巨匾,该匾已成为山海关的象征名闻遐迩。匾长5.9 米,宽 1.55 米。其中“一”字一笔 1.09 米,笔划少但不觉得单,繁写的“关”一竖 1.45 米,字的笔划多又不觉得繁,五个字结构合理,遒劲潇洒,神韵绝伦,与城楼浑然一体,大有镇关之风,为关口增添了威严和气势。相传,匾额书法是明代成化八年(1472 年)进士、书法家肖显所写。肖显是明朝著名的三十二位书法家之一,也是山海关当地人。



游览完“天下第一关”出来,步行向西5分钟左右便可到古城中心——钟鼓楼。钟鼓楼是明大将军徐达创建山海关关城时修建的,当时的位置在关城北大街一带,现位于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汇的关城中心。钟鼓楼下为方台,高8.26米,台上建文昌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双层,高13.3米,一层四面带围廊,二层四面围平座,重檐歇山顶。



钟鼓楼由钟鼓二楼及文昌殿组成,三体合一,独具特色,这种建筑形制,在国内是非常少见的。文昌殿里面供奉的是文昌帝君,两边为本地明清两代的举人、进士题名录。文昌帝君是传说中文曲星和梓潼帝君天人合一的整体,经唐、宋等历代帝王敕封,成了文章、学问之神,掌管文昌府的事务,亦成为读书人心中的偶像和保护神。



钟鼓楼作为山海关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以来,又成为军政要人及文人墨客登楼观景、品茶赋诗的场所。每年的正月初七为祭星日,正月初八、十八、二十八为给文昌君上香日,俗称顺星日。在这三天夜里,每当繁星满天之时,关城户户举家出动,登上鼓楼走一圈,观星祈福,叫做“顺星”,据说如此一来这一年的日子都会顺风顺水。民国年间,人民苦于战乱,群众为求一年平安,企盼顺利,到顺星日时香火极盛。



从钟鼓楼一路向西便可到古城的西大门,被称为迎恩门。之所以叫迎恩门,是由于皇帝的恩泽和赏赐、朝廷发给的粮草和饷银,都是从距山海关西面300公里左右的明清两代都城——北京运过来的,且迎恩门的朝向也是向着京都而冠名,上面的城楼也就随之叫做“迎恩楼”了。



迎恩楼始建于明初,与镇东楼同时建造。当年也是进关、出关的必要通道,因为它只通内地,不通临敌之侧,故未设关卡。又因它是通道,所以朝廷对它的维护和修葺工作极为重视。明嘉靖、万历,清乾隆、道光年间曾多次重修。至解放初期,由于年久失修,于1955年春拆除。得益于古城保护开发之大计,2005年,迎恩楼又再现其雄姿,重新再现于山海关西门之上。楼体为砖木结构,九脊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建筑面积850平方米。



从迎恩楼出来向南就到了望洋楼。望洋楼是关城南门上的城楼,始建 于 明 嘉 靖 八 年(1529 年 ), 因 其南向沧海,所以叫望洋楼。在清光绪十九年(1893 年)津榆铁路通车,当时的山海关火车站仅距望洋楼以南250 米,南门内外顿时商贾云集,成为 当 时 的 商 贸 中 心。1933 年 元 月,侵华日军挑起“榆关事变”,望洋楼首当其冲,遭受炮火轰击,残破不堪。解放之初,百业待举,因无力修复,于 1955 年拆除残楼,为世人留下刻骨铭心之痛!作为古城保护开发项目的重点修复工程,2004 年底,望洋楼依原有形制重新耸立,实现了民众之夙愿。



望洋楼小广场出来,向北折回到“天下第一关”的方向,中途便可路过王家大院,即山海关民俗博物馆。它坐落在雄伟的“天下第一关”西侧,位于山海关东三条胡同。王家大院占地 7000 多平方米,建筑面积 2000多平方米,共分 4 个套院,18 个展厅,59 间房,是一个典型的明清四合庭院。建筑布局非常严谨,风格典雅别致。有首诗描述王家大院 :“青砖铺地叠瓦房,花格窗户映回廊,翠……


北京旅游网 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