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有《旅游》看天下
1979我们创刊
碧山 回溯文化的情怀
作者:文·图/刘东梅
来源:旅游杂志社
发布时间:2021-12-03 19:39

从木梨硔驱车60公里,1个多小时后抵达黟县碧山。或许是正午的缘故,村子安静得出乎意料。村路上看不见一个人、一辆车,甚至连民宿里都找不到人。等待主人的空档,围着院落转了一圈,布置得颇有品位。



进到二楼的房间,阳台的视线一下就让人振奋起来。黑白色调的云门塔刚好孤立于光影变幻的青山和葱绿的一垅垅稻田间,一辆红色厢式货车无意间完美充当“道具”,颜色、格调自然和谐。



进村路上,发现云门塔就在道边。古塔门紧闭,有石刻说明,它建于清乾隆年间。五层的六角形塔,每层的翘檐连接处都挂有一个小铜铃,灵动之声随风而起。





村里,墙面剥落的老宅和相继新建的房舍穿插相邻。路过一户敞开着大门的人家,只是驻足向里看了一眼,忽听急切的狗吠声从右侧远处传来,一扭头见它已飞奔而至,正慌乱间,屋里的人似乎是喊了一声它的名字,才一下偃旗息鼓了。我也猛然醒悟到,原来这是它的家呀。



文化理念的落地碧山工销社,看似一排有年代感的普通平房,高高的旧木质双开门。只是墙上间隔排列的 8 块小木牌有些特别,“讲习所”“百工坊”“设计师工作室”等字样标明其功能所在。一侧陈旧的墙上写有白色立体的“d”, 下面则为黑色的“D&DEPARTMENTHUANGSHAN”,和周边的徽派建筑有了跳跃感的碰撞。



来之前,了解到碧山工销社的前身是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碧山供销社,更早是祠堂尚义堂。为何现在变成了工销社呢?这个“工”是出自百工计划。策展人出身的左靖从2011年开始带领学生下乡寻访,历时两年多记录下近百项黟县的民间手工艺,之后也一直致力于收集整理相关内容。2015年,他的合作伙伴租下这栋有50多年历史的老建筑,只做局部改造,保留其精髓,成就了现在前店后坊格局的工销社。


进到店里,正面、左面满墙都立着孔雀蓝十字格的玻璃柜,里面整齐码放着商品,前面的原木色矮柜与之相对应。陈列有少量当地特色的竹编工艺品,更多是瓷质餐具、相关生活用品等,包括中间地台上的布艺、服饰和小件家具,产地均是日本,所以价格并不亲民,显然和当地人的消费观是脱节的。这是日本D&DEPARTMENT在中国开的第一家分店,2018年落脚碧山。只因这里和设计师长冈贤明秉持的理念相契合,其开店的条件是:关注手工艺品,只售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商品,能够“提供当地的器皿、食材呈现的饮食”等。从现实的角度看,这真就是乡土生活的点缀,更多关注的是一种情怀、一种体验。靠门一边有长长的书架,上面摆了《百工》等书籍,具有人文特色的杂志书《碧山》,自创刊以来的每一本都有。它每期都围绕一个主题,记录徽州民间手艺和民宿,也探讨传统文化与乡建行动等,是了解碧山的一个窗口。



收银台前有个年轻人,询问后得知这里的节气食堂提供便餐,有三种规格可选,但需提前一天预约,不过可随时提供面条,饥肠辘辘的我赶忙点了一份。从食堂前的走道穿过就是后院,哪曾想这后院敞亮空阔又有设计感,几根木头柱子撑起室内空间,长木桌一溜排开,后面是一整排的搁架单元,放置一个个不同造型的手工竹篮,猜想是当地出品的。房檐延伸出的框架玻璃顶下,置了几圈沙发,外围是一个露天小院。小院结构类似北京的四合院,左右两侧呈不对称布局,右边两层左边一层,都是工坊,分木工、织染、陶瓷等不同类型。居中的“山水清音”戏台,承载着展示艺术的空间特质。村民们自发组织排练的剧目,不定期也会在这里演出,那是村里人的“艺术节”。走上戏台,才发现后面有一个小展厅,当时的展陈是黟县相关的黑白摄影作品。从戏台回望工销社,瓦蓝晴空下,马头墙高低排列,徽风习习。



工销社是真正兼具销售、工坊、展览、出版、演出等功能的文化综合体空间。


乡村沉浸的书香


从工销社出来,穿过一条窄巷,便看到了碧山书局所在的小院。立面墙上,“碧山书局”的旧木牌掩映在恣意生长葱茏昂扬的植被中。正对小院门的,是牛圈咖啡馆,因为这里之前真的是牛圈。角落里的红色邮筒和土墙也是毫不尴尬的融洽,右边便是飘散着古风气韵的书局。



2014年开业的书局,由清代祠堂启泰堂改建,挑高8米的空间,最大限度保留了原有结构,本色磨痕的木柱、累年粗粝的青石地面也原封不动。中间的回字天井是书局最特别的存在,如果赶上下雨天,坐在这里,只安安静静看四面漫下千丝万缕的雨线,也是一种独有的意境。



天井下的“碧山书局”匾额由书法家管峻题写,书局的墙上挂有曼德拉、卡夫卡等人的大幅黑白照片,秉承了先锋书店鲜明的风格和特性。



三面墙布满了木质书架,两边是关于徽州的文化生活、徽派建筑一类的,新书、旧书都有,算得上是书局的特色。再往里是常规的分类,包括外文原版书,中间矮柜上有一些碧山特色的文创品。为数不多的沙发上方悬挂复古的吊灯,暖黄色的光也营造出一种氛围。唯一的店员走过来轻声说,可以上楼看书,阅读空间更大。楼梯位置比较隐秘,木梯高陡狭窄,还得猫着腰才能上去。二楼的书籍不算多,以旧书为主,比较杂。但光线好了很多,而且是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俯瞰天井的视线简直太独特了,灰瓦层叠,光影婆娑。可以买杯咖啡带上来,在白纸黑字间待上一整天。书店还会举办音乐诗会、读书会等活动。不禁感慨,在实体书店举步维艰的今天,碧山书局的存在和坚守,犹如文化的生命力在岩石峭壁缝隙里依然生生不息,不得不赞佩创建人钱小华。



守望诗意地栖居


沿着村的外围,往山脚的方向走。遇见村民赶着一群刚上岸的大鹅回家,它们欢快追逐的动作真让人忍俊不禁。田地里,白鹭围着耕牛上上下下忙个不停;夕阳下,两边开阔的田园,阡陌如绣。



在路几乎延伸到尽头的地方,楼正面的墙上留有“碧山油厂”几个字,没错,这里是曾经的老榨油坊。这是上海诗人郑小光夫妇在碧山开的第二家客栈,只因喜欢乡村简单的生活。第一家离村更近,规模面积相对要小。两处都是老房改造而成,遵循最小干预,有效保护的原则,最大化保持了原汁原味,因为始终是“以敬畏之心对待徽州的文化”。他们前前后后花了三四年时间来打造这个理想的家。


普通大小的户门,走进去才另有天地。两进间的布局完全就是家的模式。沙发、中式立柜、条几,辅以装饰品、柔和灯光的点缀。依然挂在门边的“综合油厂革命领导小组”木牌,以及二楼围廊上写的“人民公社好”等红色标语,这些历史印记有强烈的时代带入感,也是这个“家”与众不同之处。


穿过房间,有一个小院落,这才见到服务员。她们坐在院里吃饭,唠着家常。左边面对小院有个很特别的……


北京旅游网 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