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有《旅游》看天下
1979我们创刊
南屏 古建的盛筵
作者:文·图/刘东梅
来源:旅游杂志社
发布时间:2021-12-03 10:39

从碧山到南屏,不过相隔十几公里的距离,却是有着相异的风物。进南屏村先要跨过古老的万松桥,200多年历史的石桥依然风雨无阻把守着村口。武陵溪穿桥而过,流水潺潺,清洌可鉴。



祠堂 人文思想的具象


往里走不远便是村里的小广场,500 年的香樟树霸气地撑开硕大树盖,一侧伫立的叶氏支祠气势轩昂古穆。支祠坐东朝西,三层重檐结构,屋脊上饰有麒麟、獬豸等寓意吉祥的图案。“钦点翰林”“钦赐翰林”“钦取知县”三块匾额高高立于门楼前檐正中,可以想见当时这里文风兴盛,所以南屏村也有“翰林村”之誉。徽州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以宗族文化为最,尊崇祖宗的神灵。祠堂正是宗族文化的集中呈现,是象征祖宗神圣与尊严的宗族重地。叶氏支祠是叶氏实力最强的一支修建的,又称奎光堂,是村里保存最完好的一座祠堂,占地面积 1500 平方米。进到祠堂,空间高阔敞亮,四周都挂有“金石同坚”“没世完贞”等匾额。因是倾本支众力而建,祠堂无论工艺还是用料都相当讲究。室内共有 86 根粗壮银杏木立柱,每一根大梁都由一整棵香樟木制成。细微处亦显现出徽州工匠的缜密心思,精致的斗拱、精美的柱托、精细的雕刻非功力深厚无以致。每一根木杵与石础交接处都留有透气的小孔,这是考虑到木头硬度低、热胀冷缩的特性而设。



奎光堂为祭祀四世祖叶文圭而建,由其孙叶廷玺等建于明弘治年间,清雍正十年(1732年)、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两次改建。支祠是本支所有人婚丧嫁娶、家族惩戒、家族会议的场所,最重要的功能是家族祭祀。大厅分两进,前进为祀堂,后进为享堂。在思孝堂(享堂)供奉着历代祖先牌位,包括令尹等县级以上职务的叶氏族人,普通人的则放在二层阁楼。



祠堂门口坐着一位老人,正是叶氏后裔。问起叶氏何时到的南屏,他很善意地解答我们的问题。他说南屏其实是有叶、程、李三个姓氏,但叶氏最强盛。叶氏起于元代,从中原地带来到徽州地区的叶氏两兄弟,哥哥去了祁门县白马山村,弟弟则到了南屏,叶氏从此在这里繁衍生息。南屏还曾因是叶氏聚居地而称为叶村。



清末,徽商崛起。叶自珂是成功徽商的代表之一,他精明能干,与时俱进,在上海租界同犹太人哈同做生意,很快成为富商。他衣锦还乡,大兴土木。随后,越来越多的叶氏商人跟随他的脚步回来,不断建设村落房屋,南屏村逐渐繁荣起来。族人又历来重视教育,学风颇盛,叶逢年、叶新第、叶新滋在几朝殿试均受过钦命殊荣,所以才有大门上方的三块匾额。据族谱记载,叶氏家族清代就有14个知县级别以上的官职。说到这些往昔的荣耀,老人自然流露出骄傲的神情。



从叶氏支祠出来,往左走几步便是规模稍小的叶氏宗祠。“邑俗旧重宗法,姓各有祠,支分派别,复为支祠。”全族的祠堂为宗祠,某一分支的为支祠,某一家或几家的为家祠。在南屏,从宗祠到家祠无一缺席。



叶氏宗祠也称叙秩堂,建于明成化年间,距今530多年历史了,是南屏最古老的建筑。门口两个气派高大的石鼓就是家族鼎盛的象征,石鼓的材质是黟县青大理石,透有光泽的黑色更衬出庄重气质。雕工细腻精湛,两排鼓丁饱满匀称,整齐有序绕鼓面排列;鼓座两侧刻有飞龙祥云图纹,正前则是各具形态的雌雄二狮;鼓基三面均为月季花瓶等饰物。这里的石鼓还有一个功能:石鼓当镜。子孙在进入祠堂前要对着石鼓整理衣冠,以示对祖宗神灵的敬畏。



站在门外,就能看见条状的彩色染布,进去后,仰头方可见它们晾挂在高高的晒布台架上,刚好悬在天井下,任日照星耀,风吹雨打。张艺谋导演的《菊豆》,80%的场景取自于此。片中的道具绞车、染池,以及“老杨家染坊”的木牌,仍然保留在宗祠里,墙上还挂有当年拍摄时的照片。叙秩堂有三进三开间,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地势逐级抬高,也赋予了等级的寓意。享堂的两层楼置放本族祖宗牌位;中间为祀堂,供族人祭拜;下厅为举办活动、执行家法的场地。陈年老木的构架散发出沉静悠长的韵味。



叶氏最小的家祠尚素堂紧邻宗祠,它最有特色的是建筑中融入了西洋元素。门口的4个石方柱上,每面都饰有多边形、拱形的图纹,而且在色调上也与传统的徽派建筑有显著的区别,橙色系运用于庄严的祠堂,也是中西合璧的表现。



村中还有一个清乾隆年间建的程氏宗祠,以石雕见长,以及清咸丰年间建的李氏支祠,小巧玲珑,李氏大多围绕祠堂而居。



古宅 不凡的民居


穿过转弯抹角的一条条小巷,来到长房弄,这里算是南屏寸土寸金的地方了。雕花厅,一处古民居,就在这条深巷里。紧闭的大门挂着一把大铁锁,讲解员拿出钥匙开门,我们得以进去欣赏这些徽州木雕的精华作品。



宅子建于清光绪年间,主人是富商,叶氏后裔。因其有大量可称为“极品”的立体浮雕,才有了“雕花厅”这个名字。大门开在正屋的左边,厅堂并不算大,目之所及皆是不同的木雕。大门到正屋的廊厢有木雕门裙,厅堂左右对称的户牗也尽展巧思设计,层次讲究,布局颇为独特。上为双面镂空雕刻,里外别无二致,蝙蝠、双鱼、花草图纹穿插排列 ;中间呈长条形,表现的是“郭子仪祝寿”场景,人物造型、神态动作的刻画细致入微;下以梅、兰、竹、菊衬托。与之成直角的一扇,则是“麒麟送书,凤穿牡丹”的图案,妙在上凤下麒麟,成像繁复立体、极致精工。这些鎏金木雕虽历百年风雨,依然光彩夺目,令人拍案叫绝。为了更好保护文物,木雕已覆上了玻璃罩。屋里的天花板也非同凡响,外裱一层纸,是以桑树皮为原料,经过 72 道工序制作出的桑皮纸,有不褪色、防虫、吸水性强的特性。纸上满是彩绘,颜料取自树叶、鲜花,纯天然的植物材质护色功能强大,如今华美不减。与之相对的地面,铺的水磨青砖和房子同龄。砖间的白色勾缝由桐油、石灰、糯米、蛋清等按不同的比例合成,硬度高,黏性强,起到稳固砖的功效。这座不大的两层小楼可谓“藏龙卧虎”。



慎思堂,则是另一种风格,古朴典雅。房子有 120 多年的历史,是一幢前后两进的廊步三间屋。庭院有一条曲折蜿蜒的石板路,百年石榴树旁是石凳石几,朗朗云天或是璀璨星夜,坐在这里品茗该是多么惬意。屋内分东西两园,窗门扇上的系列木雕还有故事呢。厅堂案台上东摆瓶西放镜,钟置于中间,钟的两侧为瓷帽筒,意为终生平安吉祥,典型的徽州民俗文化。正中的“慎思堂”匾,源自《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也是主人为人处世的理念吧。最不可思议的其实是厨房,竟然有不同时期的4 个灶台。最早的是清光绪年间建的,有 4 个灶眼,明确的功能区分。旁边一排半人高的柴垛,其上的搁架摆满瓶瓶罐罐,只通过屋顶的小天井采光 ;民国时期建的灶台,两个灶眼,由于没有排烟系统,天长日久,天花板熏黑了一大片 ;第三个是解放后建的,侧面开了窗户,光线明显好了许多,开了烟道有了烟囱,但还是烧的柴火 ;第四个就是煤气灶了。从这些灶台的变化也看出了百姓生活状况的改善。



菊豆饭店,在叶氏支祠旁,是村里最早经营的农家饭店,我们决定在此吃午饭。这是典型的徽州老民居,对开木门,两进三间天井院,双层砖木楼。天井在徽州的建筑中广而用之,老话讲:下雨为金,下雪为银;四水归名堂,肥水不流他人田。


天井有聚财的寓意,也有通风、采光、防火之用。房主是一对中年夫妇,我们是唯一的客人,做好饭菜,他们也闲下来。问起经营的情况,男主人说,因为疫情的缘故,往年定期来写生的一拨拨学生都不能来了,楼上的房间都闲置着。趁这个空档期重新进行了翻修,升级住宿条件,扩大餐厅面积。最后还热情邀请我们上楼看,真是小有规模。还意外发现,木窗外一片青砖灰瓦的建筑,层次韵律有致……


北京旅游网 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