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以下简称“北京人艺”)建院70周年。其经典保留剧目——老舍先生的话剧《茶馆》也将适时于北京王府井大街22号的首都剧场与广大观众见面。这部集合了梁冠华、濮存昕、杨立新、冯远征、吴刚、龚丽君、岳秀清等众多北京人艺中坚力量的现实主义经典,在跨越60余年历经逾700场演出之后,已经成为几代中国观众耳熟能详、如数家珍般的集体记忆,受到新老观众们的喜爱和追捧,场场爆满,一票难求。而就在前不久,由北京市曲剧团中青年演员担纲主演的北京曲剧版《茶馆》也在经过紧锣密鼓地紧张排练过后,在北京天桥剧场、海淀剧院、大兴影剧院等地倾情上演,等待着喜爱北京文化和老舍作品的观众们品评和解读。
《茶馆》无论是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还是在中国115年的话剧史上,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1957年,由老舍先生创作的话剧剧本《茶馆》于《收获》杂志创刊号上发表,剧中描写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解放前夕三个时代近半个世纪的中国社会风云变幻,以一个叫裕泰的老茶馆为切入口,展示了一幅囊括不同行业、不同身份、不同性格芸芸众生的老北京风俗画卷。
老舍先生对他在《茶馆》中描写的人物都是非常熟悉的,熟悉到可以给他们每一个人算卦“批八字”。他仅通过三两句台词就能勾勒出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并侧面将他所处时代环境透露给读者。比如在第二幕中唐铁嘴的台词“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伺候着我一个人,这福气还小吗?”既表现出这个人物丑恶不堪和不思进取的无耻嘴脸,也交待出军阀混战时期中国被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时代背景。如此这般精彩“活”的语言,在剧本中俯拾皆是,被一代代观众所津津乐道。
话剧《茶馆》的创作过程始终与北京人艺紧密相连。无论是对茶馆这一场景的选择,亦或是第一幕结尾下棋茶客声震屋脊的“将!你完了!”,再或是全剧结尾“三个老人话沧桑”,都是在与北京人艺的艺术家们交流时碰撞出来的。北京人艺老院长曹禺先生后来回忆时说,《茶馆》的第一幕是“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第一幕”,“老舍先生毫不费力地把泰山般重的时代变化托到观众面前,这真是大师的手笔。”
如今看来,北京人艺在1958年首演的话剧《茶馆》(俗称“焦版”)的众多舞台设计都独具匠心。比如第一幕的开场,老舍先生的剧本中仅做了简单的环境描写,而导演焦菊隐为了烘托茶馆的生活氛围,除剧本中有名有姓的角色之外,又补充了20多个茶客角色,并对茶桌的安排以及每桌茶客谈话的内容都做了精心安排。8张茶桌在舞台上高低错落,看似随意排布,实则暗藏乾坤。幕启之时,茶馆内茶客高谈阔论、笑语喧声,堪称“大合唱”。导演又设计了一位卖福音书的角色作为“指挥”,牵引着观众的视线从面到点,游走在各桌之间,在一开场便将观众带入了清朝末年的时代环境当中。
焦菊隐很重视音响效果的配合,在他的启发下,效果设计冯钦在剧中配以大量特定环境中可能有的音响。在导演的统一组织下,后台安排了好几组人员现场制作声音效果,如同乐队的各个声部,上演了一台精彩的音效大戏,演奏了一曲清末裕泰老茶馆的生活交响曲,将老舍先生“后台有些锅台的响声也就够了”的剧本要求最大限度地丰富提升。
焦菊隐在化用民族戏曲的表现手法上也有大胆地探索和尝试,使用了京剧“亮相”的办法来突出人物形象,像于是之饰演的精明能干又嘴甜眼快的王掌柜、郑榕饰演的襟怀坦荡的常四爷、蓝天野饰演的意气风发的秦二爷、黄宗洛饰演的胆小畏缩的松二爷、童超饰演的阴险奸诈的庞太监、英若诚饰演的唯利是图的刘麻子等,无不载入了中国戏剧经典人物形象长廊。
一个个精彩的舞台创作不胜枚举,亦被北京人艺的后辈艺术家们传承发展沿用至今。
《茶馆》开创了中国话剧走出国门巡演的先河,将话剧这一舶来品艺术形式带回了其发源地——欧洲。1980年9月,北京人艺《茶馆》剧组一行60余人在西德、法国、瑞士的14座城市演出23场,《莱茵·内卡报》称其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1992年7月16日,《茶馆》作为北京人艺庆祝建院40周年系列演出的收官大戏,在首都剧场迎来该剧的第374场演出。这也是该剧原班人马参与演出的最后一场《茶馆》,观众的掌声经久不息,更有几名激动的年轻观众跳上舞台打出了用毛笔所书的“戏魂国粹”横幅(该横幅至今保存在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内)。1999年10月,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之际,首都剧场以焕然一新的面貌迎接观众,首部演出剧目便是由林兆华导演,易立明设计,梁冠华、濮存昕、杨立新、何冰、冯远征、吴刚、龚丽君、王刚等北京人艺新一代中青年演员担纲主演的话剧《茶馆》(俗称“林版”)。在这一版中,导演林兆华去掉了原本每一幕前大傻杨的数来宝,并将全剧的结尾恢复为老舍剧本的原貌,以沈处长的一声“好”收尾。舞台美术上也有大胆创新,不仅将茶馆由原来的写实风格改为视觉更为通透的镂空倾斜架构,还将真吉普车开上了舞台。
话剧《茶馆》作为北京人艺的保留剧目,近年来几乎每年都会上演。当年的中青年演员,在三百多场《茶馆》演出的磨砺后,表演也愈发炉火纯青。
在话剧《茶馆》的盛名之下,许多观众也许还不了解,其实《茶馆》还有一个北京曲剧版本。北京曲剧是在新中国解放之初诞生的一个以单弦牌子曲等曲艺为演唱旋律的新型剧种,是由老舍先生命名并传承至今的“北京唯一地方戏”。
1998年,北京人艺导演顾威和北京曲剧团资深作曲戴颐生成功将老舍先生为北京人艺所写第一部话剧《龙须沟》移植到北京曲剧的舞台之后,又将目光投射到了享誉中外的名剧《茶馆》的身上。作为北京人艺人,顾威对《茶馆》是熟悉、渴望而又敬畏的。而作为满族人的戴颐生,对描写了八旗子弟生活的《茶馆》又多了一层复杂的情感。有“焦版”珠玉在前,北京曲剧版《茶馆》如何遵循剧种自身的艺术特色改编经典,进行再度创造发展,是摆在主创团队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同年12月5日,由王新纪、顾威改编,戴颐生作曲,顾威导演,张绍荣、刘明月、许承章、孙宁、赵国来、许娣等主演的北京曲剧《茶馆》在中央戏剧学院小剧场首演,并于1999年2月3日起在北京工人俱乐部驻场连续演出100场。
北京曲剧采用了与话剧不同的开场方式:古色古香的纱幕缓缓升起,展现出的是一幅静态雕塑式的茶馆全景图。全体男演员合唱的《数唱》不急不躁、娓娓道来:“四九城闻名的裕泰老茶馆儿,大方桌宽条凳烫金的对联儿,铜搬壶细盖碗儿小叶儿香片儿,侃西山道北海取乐消闲儿”。随着唱段的进行,茶馆中的各色人等开始逐渐活动起来,情绪逐渐热烈:“四下里说说笑笑人声鼎沸满堂满载,讲神灵说鬼怪没边又没沿儿,求官谋事算命抽签儿,保个媒拉个纤儿,虫鱼狗马鹰鹘骆驼涨价儿落价儿,扯的尽是闲篇儿。”舞台灯光的强度和色温逐步升高,直到唱段尾声彻底呈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