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有《旅游》看天下
1979我们创刊
恭王府官式建筑营造技艺 “八大作”构筑古建神韵
作者:文/符振彦 图/符振彦 恭王府
来源:旅游杂志社
发布时间:2022-02-09 21:26

2021年9月29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了北京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中恭王府春分祈福习俗和官式建筑营造技艺(恭王府)成功入列。



恭王府始建于清代乾隆晚期,距今已有240余年,拥有两进宫门、三路五进四合院落、花园等古典园林景观。从乾隆朝的和珅宅邸及和孝公主府,到嘉庆、道光朝的庆王府,再到咸丰及以后的恭亲王府,它见证了中国最后一个王朝从鼎盛走向衰败的过程,故此有“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之说。在北京市现存的18座亲王府中,恭王府是保存最为完整且唯一向社会开放的清代王府。恭王府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A级景区、国家一级博物馆,同时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保护基地,文化和旅游部分别于2016年和2018年在此设立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与保护中心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研究中心。



走进恭王府,这里精美的古建筑富丽堂皇令人赞叹。朱红色的府门、绿色的琉璃瓦、屋顶上寓意吉祥的脊兽、廊檐下色彩斑斓的彩画,十分引人注目。府邸“头宫门”上镶嵌着六十三颗金色门钉,而皇宫的大宫门是九九八十一颗门钉,仅次于皇宫的配置。配上狮头门跋,当你推门而入时,犹如走进皇宫大门,足见当时宅主的身份与地位。



恭王府始建于1776年,总占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府内分两部分,一是府邸,二是花园,府邸约3.2万平方米,花园约2.8万平方米;分为东、中、西三路建筑,各路建筑严谨地按照轴线对称方式由南向北贯穿于整个住宅与院落,布局分明。



沿中路轴线走,是一组礼仪性建筑,迎面矗立的主殿也称作银安殿,屋顶的绿色琉璃筒瓦和琉璃屋脊、吻兽,在阳光的映照下流光溢彩、熠熠生辉,是王府中举行重要典礼、仪式和政务活动的地方。正殿左右两侧是相互对称的东西配殿,银安殿与东西配殿形成宽敞的中院,整间院落整齐端庄、气势雄伟,为整座府邸平添了一份庄重和威严。



银安殿后面的大殿嘉乐堂为神殿,是乾隆时期的建筑,也是王府中路的最后一进正殿。五开间,硬山顶,前出廊,现悬挂的“嘉乐堂”匾额是恭亲王以后移过来的,但匾额无署款。在恭亲王时期,神殿主要作为王府的祭祀场所,内供有祖先、诸神等的牌位,以萨满教仪式为主,目前嘉乐堂已改为展室。



府邸东路有多福轩和乐道堂。前院多福轩为东路二宫门内第一组完整四合院,由正房与耳房、月台、东西厢房等屋宇组成,布局严谨。主要作用是日常议事、接待客人,还可以存放皇帝赐予的礼物等。当时屋内四周挂满福寿字匾。目前,屋内摆设都是按照原来陈设进行布置的,东西配殿陈列着许多有关恭王府的历史照片。



后院的乐道堂是东路建筑中最后的一处私密院落,2004年进行东路建筑勘察时,先后在两处厅堂内发现凤和玺彩画,这些位于随梁枋下皮处的残留彩绘,具有清中期彩绘特征,推测是乾隆宠爱的小女儿固伦和孝公主下嫁和珅之子丰绅殷德时期所绘制,进一步证实府邸东路建筑确为固伦和孝公主下嫁后的生活居所。



西路建筑更为雅致,主体建筑为西二府门、葆光室和锡晋斋。葆光室在和珅与庆王时期为客厅,在恭亲王时期是秘密客厅,接待王爷至亲所用。葆光室建筑廊檐下有绘制的彩画,最让人惊叹的是屋内梁枋完好保留着清中晚彩绘,都是当时全国最高水平的彩画匠人绘制,而且金色图案都是用的真金。



锡晋斋是恭王府建筑中的经典之作,平面凸字形,厅内东、西、北三面为两层的仙楼,楼上楼下均以雕饰精美的楠木隔断作为分隔。据说当年和珅派下属太监去学习借鉴故宫的建筑,要求工匠模仿宁寿宫的建筑布局建造,地砖用珍贵的火山岩打磨出金黄的纹理,再配以金丝楠精雕,效果非常华丽。



府邸之北为花园,在府邸和花园的衔接处是贯连东、中、西三路建筑的后罩楼。整栋楼长度约180多米,立面房间有108间,俗称“九十九间半”取道教“届满即盈”之意,东段为瞻霁楼,西段又分为宝约楼、水法楼,非常气派。花园与府邸结构基本一致,分中、东、西三路,整体布局错落有致,有西洋门、大戏楼等典型建筑以及方塘水榭、蝠池等独特的园林景观,其中西洋门、大戏楼、后罩楼和福字碑被称为“三绝一宝”。



明清以来,官式建筑追求形式感、仪式感和艺术感。恭王府在作为由大学士宅邸到亲王府邸的特殊演变过程中,留下了许多独一无二的建筑精品,是中国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的典型代表。



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是一套完整的具有严格形制的传统建筑施工技艺。1406年,明成祖朱棣下诏营建紫禁城,这座古代宫殿建筑群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以木结构为主体的建筑,在它建造和修缮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瓦木扎石土,油漆彩画糊”,土作、石作、搭材作、木作、瓦作、油作、彩画作、裱糊作构成了紫禁城营缮中最重要的部分,这八项技艺在行内俗称“八大作”。在恭王府的建造和修缮过程中,八大作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建筑的营造技法,除表现为专业化和地域化之外,还创造性地运用八大作,营造了西洋门、水法楼、后罩楼等一系列独特形制的艺术建筑和精美的建筑装饰,如什锦窗砖雕、海墁斑竹彩绘等。



土作:土作是古建筑的台基、地基土方工程的营造技艺,目的是要将承载建筑根基打牢。做法极为复杂,需要先将原有的自然土层全部挖去,然后重新一层层对地基进行夯筑,由一层灰土、一层黏土、一层碎砖、一层卵石反复交替而成,其中最重要的灰土层以石灰和黄土按一定比例配置而成,俗称“三合土”。



石作:恭王府内有不少精美的石雕,如一宫门的石狮、西洋门的拱券、山花等,石作这项营造技艺将装饰与实用相结合。


木作:恭王府的银安殿、嘉乐堂、多福轩、锡晋斋等主要建筑,屋顶、飞檐、曲线、神韵,木作是营造技艺之一。木作技艺是将木材制作成凹凸的木构件,将凹凸部位相结合,形成榫卯结构,这种木与木方寸之间轻巧结合能承架起屋顶的重量。



搭材作:搭材作是以架木搭设、扎彩、棚匠为内容的营造技艺,同时可以搭建建筑施工中脚手架。


瓦作:瓦作是在建筑物顶铺设瓦件的营造技艺,包括砌砖、墁地。


彩画作:天花、斗拱、梁枋遍布着以龙凤、卷草、花鸟等寓意吉祥的纹样,凝聚了细节之美。彩画作是为建筑梁架和木构件进行装饰的技艺,既能体现出建筑的等级,也携带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图案的简单与繁复之间,彰显严格的等级秩序。


油作:从恭王府大门到嘉乐堂、多福轩、锡晋斋、听雨轩,特别是后罩楼和复建的银安殿,红色占比较大,十分引人注目。在朱红色的油漆之下,掩盖着坚实的地仗,这是用油、灰、麻等材料对木构件表面进行处理的工艺,具有保护木构、衬底找平的作用。



裱糊作:恭王府乐道堂的顶棚全部采用的是白樘篦子裱糊作的营造技艺。裱糊作是为室内施以纸张裱糊的营造技艺,顶棚、墙面、门窗在裱糊工艺装饰下,不仅为殿堂增添了清雅别致的美感,还起到防潮、保温的作用。



清代的王府属于官产,由内务府管理、工部负责主持营缮。2017年,由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与保护中心牵头,对恭王府历代修缮资料、传承谱系、传承技艺、传承人口述史开始进行发掘和整理,与北京建筑大学合作编写《恭王府府邸文物保护工程修缮报告》。此书实录了在恭王府修缮中传统技艺的实践过程,为下一次修缮提供实物和技艺佐证。2020年青年非遗工作人员卢坤进行负责编写恭王府的《官式建筑营造技艺》的申报文本,成功列入第五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据对相关资料梳理和寻访兴隆木厂第十四代传人,恭王府营造商是兴隆木厂、修缮技艺也源自兴隆木厂,现如今的恭王府,历经过两次营造和两次大规模修缮。第二次大规模修缮是2006-2008年府邸修缮工程,主要参与的工程技术人员有张壮、文保副研究员胡一红,工程师田建国、李中国、洪伟,助理工程师杨树勤等,其中传承人张壮全面参与恭王府修缮工作40余年,熟练掌握瓦作等技法,传承谱系上溯第一代邓有才、第二代肖洪福,张壮为第三代。他师从国家文物局原古建专家组成员著名古建专家杜先州先生,并在实践基础上撰写专著《恭王府建筑文化沿革考》,为三所高校研究生讲授古建筑技艺课程,受益学生达30余人。在恭王府修缮中多次举办现场勘查、培训和研讨,对残损的建筑和彩画进行评估,交流营造技法和修缮经验,解决施工中的困惑和问题多项。他作为府邸修缮工程的技术总负责人,2020年同卢坤在对多年资料信息搜集的基础上,进行《北京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文本的撰写,申报视频的制作,以及专家研讨会的组织工作。



目前,恭王府博物馆制定了长期保护规划和人才培养计划。启动官式建筑营造技艺(恭王府)中彩画作、油漆作、裱糊作的学术研究工作,研究不同历史时期彩画的形制、材料、色彩和装饰艺术,进行科学保护、数据图案库建档等工作,亦在具体修缮实践中研究恭王府建筑大木构架及门窗隔扇油饰使用材料……


北京旅游网 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