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有《旅游》看天下
1979我们创刊
薪火相传 青春炫彩
作者:文·图/张志强
来源:旅游杂志社
发布时间:2022-02-10 22:29

二零二一年春,中国戏曲学院昆曲专业进行教学汇报演出,戏曲届常说:【学十遍不如练一遍,练十遍不如演一遍。】精彩纷呈的演出展现了国戏的教学水平。

 

《小放牛》


主教老师刘巍、王瑾。


《小放牛》又名《杏花村》,情节是村姑远路探亲,向山间放牧的牧童打听道路,两人唱曲问答、相互打趣。但这出青春戏却是一出古老的戏曲,《小放牛》剧本载于《清车王府藏曲本·小放牛总讲》,河北梆子名伶侯俊山(老十三旦)在同治年间(1870年)进京后首演。



很多剧种都演《小放牛》,而且很多名角儿在演,如四大名旦荀慧生,四小名旦宋德珠、毛世来。1948年导演费穆将《小放牛》拍成彩色电影,京剧名角李玉茹饰演村姑。1976年春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小放牛》,京剧名角刘秀荣、张春华饰演,但未公映。



《小放牛》的基调是北方民歌,笛子是昆曲的主奏乐器。昆曲《小放牛》的村姑由贴旦饰演,其他剧种由花旦饰演;牧童由丑饰演,其他剧种由武丑饰演,昆曲不分文丑武丑,牧童通常俊扮(眉清目秀)。



村姑在欢快的音乐中持彩色马鞭(骑的是驴)出场,系着轻盈的高打腰包(两扇白色裙片系在胸前),戏曲中女性行路通常系腰包,裙片的前身缀有绳环,演员无名指套入,起舞时裙片翩然若飞。村姑跑圆场(花旦跑步、花梆子步变化运用),表演欣赏山间景色,唱:三月里来桃花开、杏花儿白、月季花儿红,又只见那芍药牡丹齐开放。在村姑辨认路径时,牧童出场了,牧童身披蓑衣、头戴帽圈、手持牛鞭,村姑唱:牧童哥,你过来,我要到杏花村,到哪里去?呀呼咦呀嗨。牧童唱:我这里用手一指,前面的高坡,有几户人家……过了高坡就是杏花村,第二个高坡唱高音。牧童说:你们阿里村的小曲唱得好听,你给我唱个小曲听听。于是开始了双人舞和对唱,牧童:赵州桥什么人儿修?玉石栏杆什么人儿留?什么人骑驴桥上走?什么人推车就压了一道沟?咿呀嗨。村姑:赵州桥是鲁班爷爷修,玉石的栏杆是前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就压了一道沟,咿呀嗨。



《小放牛》边舞边唱没有停歇,演员要形象好、腰腿功过硬、嗓子甜,两人个头要般配,村姑、牧童对舞时蝴蝶一样满台飞,情趣盎然。

 


《玉簪记问病》

主教老师邵峥、邵天帅。


《玉簪记》为明万历年间高濂所著,高濂曾在北京任鸿胪寺官,他写的昆曲剧本很有文化。



故事梗概:金兀术南侵,开封府丞之女在逃难中与母亲失散,在金陵的女贞观出家,更名陈妙常。老道姑侄子潘必正应试落第来观闲住,邂逅陈妙常,潘顿生爱意。一天深夜,潘在花园听陈妙常弹琴(《琴挑》),受了风寒,老道姑去看望侄子,陈妙常趁机陪同,老道姑的“问病”实际成了陈的“问病”,潘、陈得以眉目传情。



二幕拉开,书童进安(丑)觉得天气很好,让潘相公(巾生)出来活动活动,潘头戴“桥梁巾”(戏曲中一些帽子依照古代,称“巾”)、穿湖蓝色褶(xué)子。头缠蓝绸条、系白腰包是戏中表现病人的手法,潘不再走帅气的巾生步,而是缓慢移动着八字步;巾生的眼睛平时都是炯炯发亮,潘患病了,眼神是散漫的,上眼皮似睁还闭。潘坐在桌子后面道白:“钟磬惊回枕上眠,客窗风雨恨长天,咳。”头趴在桌子上,两个水袖搭在桌子上,表现身病心疲。



老道姑(老旦)与陈妙常(五旦,即闺门旦)前来,潘趴着只知道姑妈来了,并不知道陈妙常也来了。道姑问病体如何了?潘答越发沉重了。陈说:潘相公,吉人自有天相,料然无事。潘问:啊,是哪个讲话?道姑:是妙常徒弟,在此看你。潘问:在哪里?书童用手引着潘的目光指向陈妙常,潘的眼睛立时发亮了,摇摇晃晃站起身对陈说:有劳了,因身子前倾,被桌子一拦,扑通一声又趴在桌上,道姑吃惊,陈妙常关切,书童偷笑。《问病》的说唱间,四个人同时表演,这在传统戏里很少见。



道姑:侄儿,你把起病根由,说与我知道。潘必正:姑娘(古代南方对姑妈的称呼),一言难尽。一言难尽是叫板,起唱《山坡羊》:这病儿何曾经害,这病儿好难担待。潘以水袖遮挡道姑视线频频向陈妙常传情,这病儿好似风前败叶,这病儿好似雨过花羞态,唱完这句潘突然发现书童描摹他的表情,佯怒,挥手将书童一把推开,书童说生病的手还蛮重哩。潘唱:黄昏梦断,天涯外,我心事难提泪满腮。陈妙常偷偷弹泪,书童逗陈妙常:你哭什么呀?潘唱:不为风寒眼倦开,只为忧愁头懒抬。



道姑唱《前腔》猜测潘得病因由,潘不耐烦地说我好恨啊,书童逗趣:我好钝啊,陈妙常唱:你休恨来,愁肠须摆开……你把那段心儿且放开。



书童进安送走道姑、陈妙常后,谎说陈妙常让潘必正到她的房中取灵方妙药,潘必正甚是兴奋,解下了头带、腰包,霎时病退。



昆曲是载歌载舞的,这折戏除了书童有较多形体动作外,潘、陈、道姑都舞不起来,但是他们螺蛳壳里做道场,把戏做足,不瘟不火,带着观众进入戏中角色。


四位演员形象恰合人物,身上、眼睛里都有戏,饰演潘必正的赵艺多非常有神韵。

 

《荆钗记见娘》

主教老师邵峥、王小端。


《荆钗记》为元朝柯丹邱所作,温州书生王十朋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贡元钱流行见王十朋聪明好学,便将女儿玉莲许配十朋。十朋家贫,以荆木发钗为聘礼。婚后半载,王十朋上京应试,中了状元,因拒绝相府招赘,奸相不允他回家省亲。十朋邮信让全家抵京,然后一同赴任。家书被奸人篡改,称已入赘,令玉莲改嫁,玉莲守节投江(遇救未死,但家中不知)。《见娘》一折,写王母与仆人李成到了状元行馆,王十朋连连询问妻子为何没来。乾隆末年昆曲艺人刘大保官擅演此剧,红极一时。



王十朋为冠生(青年官员也称小官生),娘是老旦。仆人李成是老生。



王十朋出场后念引子、定场诗,道白:我曾修书一封,付与承局寄回……一去许久,不见到来。王十朋为母亲、妻子迟迟没有到来而困惑。



仆人李成与王母来到状元行馆,未进大门,李成提醒娘取下孝头绳,观众在想婆婆怎么会为儿媳头戴孝绳?娘用孝绳表示对儿媳投江的悲痛。


王十朋问李成:老安人和小姐都来了么?李成说:……都到了。李成回答迟疑,王十朋微微一怔。王十朋见娘后,很兴奋,但看到母亲愁闷,大为疑惑,问李成何故,李成说受了些风寒?王十朋说小姐没有服侍吗?李成说小姐日夜服侍。王十朋问小姐为何没有一同前来,李成咳嗽,示意王母,王母顺口说媳妇病了,但已痊愈,现在娘家服侍其父。王十朋一再追问,李成和娘不断搪塞。王十朋见李成不敢说出实情,就跪下问母亲,王十朋扯动母亲的衣袖,请求母亲赶快实说,娘怕儿子急火攻心,想让李成出个说法。李成一面应承着状元,一面暗示娘缓说。扯袖时孝绳从母亲袖中掉出,无法隐瞒了。娘只得说:汝妻守节不相从,将身跳入江心渡。王十朋唱:呀,我妻为我守节而亡了。王十朋昏厥,戏曲唤醒人的手法是伸出手臂遮挡,王十朋在迷朦中唱《江儿水》一纸书亲附,啊呀我那妻啊,唱腔由低到高、由轻到重,哭腔啊呀我那妻啊,有哽噎之声,指望同临任所……”娘劝导十朋:儿啊,死者不能复生,到了任所先追究那递书人要紧。王十朋请母亲后堂安歇,李成要回转家乡,王十朋让李成随同赴任。


这出戏最难演的是李成,他是一个忠诚仆人,唱腔、念白不多,戏全在脸上,演李成的同学压台(能牢牢抓住观众),身上(形体动作)好看。娘的表演难度在于身份感:状元的娘、家境贫寒、一路劳累、哀伤儿媳,都要表现出来。王十朋是核心人物,表演是多层次的:追问妻子消息、孝顺母亲、得知真情后悲痛、安抚母亲及仆人李成。


 

《小商河》

主教老师杨少春。


京剧、昆曲有个好传统,不论折子戏还是大戏,最后一场尽量安排炽热的武戏,因此《小商河》压轴。


故事情节是金兀术南侵,杨再兴大战金兵,行至小商河,河水未冻实,大雪覆盖,杨的战马陷河中,杨再兴被金兵乱箭射死。


观众看昆曲武戏不大关注剧情,而是专心听演员唱曲是否够调门,审视演员的每一个动作是否(不能拖泥带水或一带而过)。大幕拉开,杨再兴穿厚底(靴子)、扎靠出场,左手持枪、右手挥马鞭,走起霸,这是特殊的起霸,普通的起霸是徒手的。起霸后唱《醉花荫》杀气漫漫英名标,扑嗵嗵,画鼓笳声喧闹。军中威远震声高,俺今日自逞英豪,要把那番营踏扫……”唱完后杨再兴向舞台左侧走云步,表现杨再兴骑在马上探查道路小心行走。杨的云步是右脚跟抬起,以脚掌在台毯上平滑移动,左腿高抬,展示演员全身的平衡和腿功,台下观众叫好,大喊好腿,激励之下,演员云步走得更轻、更稳、更快。


杨再兴灭金激情高昂,唱《醉花荫》听号音,隐隐声高,闹得俺无名火燥,怒气难消。扫番贼名列凌阁,凭枪法杀叫贼兵魂魄消。杨再兴起来,靠背旗呼呼作响,银枪突刺枪枪有准,马鞭挥舞灵动。第三场杀雪里花南、雪里花东、雪里花西、雪里花北四个金兵将领,唱《刮地风》哎呀哎俺,白马银枪刺霜雪,众番奴狐群凶烈,踏番营扫尽毡胡羯,俺好似将班超征西掠。金兀术在小商河埋伏军卒,杨再兴骑马陷入河中,搬腿表现扯丝缰勒马,起跳,走摔叉摔叉是看点,讲究跳得高、空中飘……


北京旅游网 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