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文玩界流行这样一句话:“贝勒爷手中三件宝:扳指、核桃、笼中鸟。”鸟笼是极具代表性的京味儿文化艺术品之一,在著名话剧《茶馆》中,松二爷和常四爷登台亮相的一幕就是两人分别拎着鸟笼子。养鸟文化从清代中期开始在四九城内盛行,三教九流也都逐渐对养鸟产生了兴趣。随着养鸟人越来越多,人们根据各种鸟的特点,也循序渐进地开始研究适合不同鸟类的笼子。直到清代末期,鸟笼文化的盛行达到顶峰。皇宫内外都涌现出一批鸟笼制作技艺精湛的名家,如此一来,这些名家在鸟笼的材质、制作工艺上更加考究。可见鸟笼文化在老北京人心中的地位。
标准常规鸟笼
参加北京电视台“财富故事”栏目录制
繁杂的工具
鸟笼的制作技艺早在宋朝就已达到较高水平,大多都是靠师徒间的传承。清代北京的鸟笼中有一些是从南方传来,另外一部分来自于山东和天津等地。最初皇宫内设有造办处,用于制作精良的皇家用品。随着皇宫的喜好传入民间,百姓们也慢慢开始研究起鸟笼,另外还有一些文人雅客的加入,由此鸟笼不再只是养鸟的器物,它逐渐成为一种可观赏的文玩。爱鸟人士互相之间也会对手里的玩物进行攀比,这也有助于鸟笼制作工艺的革新。
鸟笼主要由笼底、笼圈、笼丝、笼顶、笼钩等部分组成,其制作风格分为南、北两大派系。北方以北京、天津、山东等地为代表,外形大多以平顶、圆形为主,笼丝条数也有48、52、60、64和72根之分,再配以鸟食罐、水缸等作为装饰。四角的爪钩将鸟笼固定住,不能转动。南方以江苏、浙江、广东、四川为代表,外形以方形、圆顶圆形(馒头笼)为主。挂钩为单独的带钩,鸟笼可以自由转动。并且,制作笼子的每个步骤环环相扣,需要做到异常细致,如果有一处出现偏差,可能就会前功尽弃。因此,制作鸟笼不仅依靠高超的手艺,还考验着手艺人是否可以沉心静气,每个环节都能一丝不苟地完成,只有通过时间和经验的累积,才能打造出具有观赏价值的鸟笼。
虽然如今北京城内提笼架鸟在公园里闲逛的并不多,但鸟笼文化仍留有传承。北京市丰台区就有这么一位制作鸟笼的手艺人——刘子元。刘子元制作鸟笼的手艺,是多年跟随祖辈刘宝清和父辈刘瑞泉学习实践中逐渐掌握的。刘家三代全部都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刘宝清生于1900年,是本项鸟笼制作技艺的第一代传承人。当时养鸟是老百姓业余生活的主要乐趣之一,刘宝清也是自那时起对鸟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为第二代传承人,刘瑞泉从小耳濡目染,开始接触并学习制作鸟笼。他看到孩子对鸟笼也颇有兴趣,就又将这项技艺传承给刘子元,如今该项技艺已有百余年的传承历史。
鸟笼不同材质及不同规格展示
鸟笼制作完成
煨笼圈
2021年9月,刘子元的鸟笼制作技艺入选北京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迄今为止刘子元已有50年的制作经验。刘子元最开始制作标准大小的鸟笼,2000年以后开始研究制作微型鸟笼,他不断尝试着改进和创新,将匠人的精神和技艺发挥到了极致。
刘子元的家中,随处可见他精心制作的各种鸟笼,其中最小的鸟笼直径仅为15毫米,大小约为1角硬币,套在小拇指上刚好合适,挂上小型笼钩,还可以当作耳环等挂饰。虽然鸟笼越做越小,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无论多么小的鸟笼,笼底、笼圈、笼丝都完备呈现在眼前,笼门可以毫不费劲地开合,可谓是100%按照标准大小鸟笼的制作工艺做出的袖珍鸟笼。
刘子元制作鸟笼需经过设计、选料、劈材、煨笼圈、拉笼丝、打笼眼、组装、抛光等100多道复杂的工序,而且全部由手工制作完成。在谈起制作技艺之前,刘子元先聊起了他的专属制作工具。他说,手工技艺讲究“三分手艺,七分家伙”,只有合适的制作工具才能制作出令自己满意的作品。刘子元最初在市场上花了几千元购买传统的制作工具,例如钳、刀、锯、钻、砂纸等。但随着鸟笼越做越小,这些工具已无法适应微型鸟笼的制作要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于是,刘子元一步步完善手中的制作器材,甚至不惜把这些旧工具当作废品卖掉,完全由自己的经验和手艺重新制作更为趁手的“家伙”。如今,刘子元家中不足3平方米的阳台摆满了电机、锯片、钻头、煨笼圈炉子这一系列定制类的工具。正是有了这些精细化的“金刚钻”,才能让“瓷器活”显得更为精致。
用紫檀木制作袖珍圆顶笼
直径仅为15毫米的袖珍鸟笼
竹子制成的袖珍馒头笼
紫檀馒头笼
由于此前工作的原因,刘子元双手患风湿20余年。制作鸟笼后,拇指也有变形,还磨出了黄豆大小的老茧,如今只有拇指和食指可以活动。虽然时常忍受着疼痛,但刘子元在退休后依然坚持不懈地将鸟笼制作技艺发扬光大。谈到自己的双手时,他说平时靠制作鸟笼来分散注意力,就不会感受到疼痛,有时候越感觉疼,越要继续制作。在制作过程中,刘子元周围不断有朋友认为不可能再做出更小的鸟笼了,这些话反而能激发他的制作欲望,不断地挑战自己。就是靠着这一股执着、不服输的劲头,刘子元将看似简单的鸟笼做得精美绝伦。
说起因何从制作标准大小鸟笼改做袖珍鸟笼时,他表示时代在进步,为保护野生动物,并不积极提倡养鸟。另外,刘子元搬入楼房后,家里制作、摆放标准大小鸟笼的空间十分有限,就渐渐研究起了小型鸟笼的做法。当做出比常规鸟笼小10倍的鸟笼时,他甚至自己也认为无法再继续做出更小的作品了。但他一直抱着执着的态度,就这样从最初的标准大小的鸟笼一步步将直径缩小为80毫米、40毫米,直至迄今为止最小的15毫米。几十年来,他不仅传承了传统鸟笼制作技艺,而且在原有基础上推陈出新、兼收并蓄,凭借双手做出了指尖上的鸟笼“江湖”,赢得了艺术圈和收藏圈的广泛认可。
如今,刘子元已年近七旬,依然从事鸟笼制作。但由于工艺复杂、步骤繁多,特别是在煨笼圈、打笼眼和插笼丝等环节,需要制作者更多的精力和耐心,刘子元有时为了制作一件满意的作品,就要花费几十天的时间。鉴于此,刘子元希望可以培养出爱好传统手工艺的新一代来传承该项目。
庆祝建党百年活动荣获三等奖
为了让这项北京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刘子元的女儿刘宁和女婿李明老师也利用周末业余时间学习鸟笼制作技艺长达5年之久,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也渐渐了解北京鸟笼文化,并不断掌握、丰富制作技艺。
在寻找传承人之余,刘子元所在的街道文化中心也设立了非遗文化工作室,为非遗传承人提供现场展示、展演场所,并通过进校园、进社区、讲座等活动形式来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喜爱上北京的传统文化。除此之外,刘子元携自己的作品积极参加丰台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和各种展览,接受媒体采访,以多种现代的传播方式让人们了解传统的鸟笼文化。
刘子元希望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平台,让全国乃至世界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认识鸟笼,一起在传承鸟笼制作技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Tips:
每对鸟笼价格区间为几千至几万元不等。 有意咨询、 交流, 请发邮件至 :9987246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