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期,在京城,特别是天桥一带,唱京韵大鼓的人很多。民国初年,就有艺人专门开设教授女学员学唱京韵大鼓。1914年后,天桥一带陆续出现了多家专门由女演员演唱京韵大鼓的书馆。天桥的茶馆很多,有六合茶楼、合顺轩、三友茶社等几十家,这些茶馆里大都有京韵大鼓的表演来招揽顾客。天桥还有很多戏园子,如凤翔舞台、吉祥戏园、小桃园等几十家,这些戏园子除了每天唱的京剧、评剧、河北梆子外,也上演一些京韵大鼓。当年,京韵大鼓就如同今日听流行歌曲一般,遍地开花,通俗易懂,受众广泛。
京韵大鼓是从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当年,木板大鼓的艺人主要在京城外面演出,表演时的舞台形象和语言声调,都带着明显的地方特征。北京人也将其称为“怯大鼓”。但就是这种“怯大鼓”,逐渐被原本看不起它的京城艺人们相中,在拿来自己演唱的过程中,去乡音,融京调,最终形成了在京津两地流行开的京韵大鼓。
京韵大鼓表演时,由演唱者自己手持的节板来打节拍,把握演唱时的节奏,有“三眼一板、一板一眼、有板无眼”等多种,伴奏的乐器以三弦为主,还有四胡、琵琶等。京韵大鼓的表演特点是说中有唱、唱中有说,说唱夹杂间,变换自如,同时对语气的韵味十分讲究。
白派京韵大鼓第二代传人阎秋霞
白派京韵大鼓第三代传人赵学义
翟静婉演出(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
20世纪末期,电视剧《四世同堂》中,著名鼓书艺人骆玉笙演唱的片头曲《重整河山待后生》赢得一片喝彩。京韵大鼓又一次走进了大众视野。2008年,京韵大鼓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说到京韵大鼓,必须提到第一代宗师:刘宝全、白云鹏和张小轩,这三个人是木板大鼓向京韵大鼓转化,并最终形成京韵大鼓刘派、白派、张派三大流派的关键人物。
京韵大鼓在初期的刘派、白派、张派三大流派之后,又涌现出了一个少白派,这个所以叫少白派,是为了与前面已有广泛影响的白派加以区分。少白派的创始人是白凤鸣和其长兄白凤岩。白凤岩曾任刘宝全的弦师,白凤鸣是刘宝全的学生。两个人结合自身特点,开创了“凡字腔”。1929 年,两人在天津演出时,一鸣惊人。之后,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演出,都深受欢迎。之后,在京韵大鼓的舞台上,形成了刘派(刘宝全)、白派(白云鹏)和少白派(白凤岩、白凤鸣)三足鼎立的局面。
国家一级演员 王玉兰、陈秀敏 老艺术家 赵玉明 演唱京韵大鼓《重整河山待后生》作者:翟静婉
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曲艺家 赵玉明 演唱京韵大鼓剧照,作者:翟静婉
白派京韵是京韵大鼓发展过程当中的重要流派,其旋律还存有早年木板大鼓的痕迹,对于京韵大鼓音乐的“流变”研究起到重要的作用,是活态的艺术研究体,其音乐、板式、唱法中蕴含着艺术的发展规律,是音乐界和曲艺界的重点研究对象。
白派京韵大鼓传承至今已传有四代人。自第三代艺人赵学义开始,着重于传承教学理论的体系建立,有别于其他艺术门类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第四代传人翟静婉出生于曲艺世家,师从白派京韵大鼓第三代传人赵学义,现任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曲艺系鼓曲教研室主任。
翟静婉2012年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白派京韵大鼓研究》评为优秀论文。她在舞台演出的同时,致力于传承教学理论的梳理研究,成立教学体系,编订教材,在高校树立系统传承模式。2016年,带领学生演唱京韵大鼓,参加中央电视台《传承》节目《叮咯咙咚呛》,获北京站冠军;2017年,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戏曲春晚;同年,带领学生参加东方卫视《喝彩中华》节目录制。曾荣获文化部“群星奖”,北京天桥杯鼓曲大赛金奖等。2020年抗击新冠疫情期间,网上传播的一段4分多钟的视频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视频中,翟静婉与姥姥——91岁的单弦非遗传承人赵玉明共同演唱了《温情满人间》的原创京韵大鼓唱段,表达出全社会人人献出一份爱,共同抗击疫情,温暖社会情满人间的期待和祝福。在2021年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开幕式上,翟静婉代表非遗传承人朗诵了新诗《传承人的心愿》,献给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赢得热烈掌声。
Tips:
地址 : 北京市东城区崇文门外大街 7号 4 层非遗博物馆
电话 :010-67091126
时间 :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