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并不是大部分人心目中标志性的城市,它深居于一片港湾之中,在时间和空间的泥沙潮汐里隐去又出现。这里没有众人所熟知的地标,人们对它大部分的印象似乎都模糊弱化到只剩下一片屋顶的颜色;这里也没有诞生过一首可以跨越地域界限的耳熟能详的歌曲, 这只是东南沿海一座中小城,安居于此的人们每日照旧穿梭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从机场前往城区,在葱郁和红砖之间,所闻和所见都如我所熟知的南方小城那样优雅又深邃。而如果不是因为申遗成功,泉州或许会继续在人们的视野里逐渐淡隐,当它重新闪耀在文化的舞台之上时,人们才在泉州多元的身份中发现一个又一个深植于我们基因的精神纽带。
从唐代开始,泉州便因为北方的政权更替、自然变化、南方商业的稳固成为历代对外交往的起始地,在历史中间歇性地引领着世界文明和商业的往来,宋元时期成为了马可·波罗笔下东方的第一大港。遍植城内的刺桐花每日迎送千百商船,大食、古罗马……当人类文明中最为响亮的名字聚集在一起时,新的文化融合就在这里蓬勃迸发。
晋江入海口,这里曾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咽喉,不同的文明在此落脚便催生了独特的文化现象。海港的旁边有个小渔村蟳埔,在这里居住的是古时阿拉伯商人的后裔,虽经历代与当地汉族通婚,但中亚、西亚的遗风尚存。蟳埔女盘头插花,戴着丁香耳坠,穿着大裾衫、宽脚裤,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蟳埔人靠海吃海,以海为田,男人出海捕捞,女人则在近海滩涂上养殖海蛎。蟳埔渔村总是带着浓重的海蛎气味,村头市场目之所及是盘花开海蛎的女人,泉州城内餐饮所需的海蛎子近一半出自她们的双手。
无意间碰上了一年一度的妈祖巡香。依海为生的闽南人,民间最信奉的神祇之一便是妈祖。妈祖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曾拯救渔民于海难,因其有功于人民,值得纪念,人们逐步对其超人间化,最终衍化成神的角色。
“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年,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多少船驶出了泉州湾……”,余光中用一个多小时,用 1060 步走完洛阳桥全程,然后写作了《洛阳桥》,但这是他积淀了 76 年的乡愁。这座连接着泉州湾两岸,在宋代开始沟通内陆与大海的石桥,在千年的时间内目睹过多少浪子追逐波涛,多少平凡百姓融入多元世界的一生。取名洛阳,是因为洛阳桥建成之前此地的居民大多为从中原南迁到泉州的,他们带来农垦的经验,看到此地山川地势如同古都洛阳,便将此地取名洛阳。所以,洛阳桥的诞生,本身就自带着一股乡愁的味道,那是中原人对于故土的思念,而走过洛阳桥乘船奔赴世界的古泉州人,也必定会在一个寂静无边的海上深夜想起故乡的那座桥。
泉州蜿蜒曲折的海岸线孕育出了许多优良的港湾,在这片航海贸易的热土上,港口码头星罗密布,船舶藩商不计其数,“涨海声中万国商”便是这一时期的真实写照。开元年间,航海家林銮在泉州石狮修筑礁石为石湖码头,故石湖码头又被称为林銮渡。北宋时期,侍禁傅琎在原有基础上搭建通济栈桥,石湖码头逐渐完善,成为泉州港的重要码头之一。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石湖码头与泉州的诸多码头一起,见证了泉州港“千帆竞过、百舸争流”的鼎盛繁荣。这里客商云集,货物如山,来往的船舶停靠于码头,商人们在哨亭前排起长队,水手们吆喝着搬运货品,四周的商铺热闹非凡,叫卖声此起彼伏。
作为当时世界的贸易大港,泉州城内云集了中外商人、旅行家和传教士,他们不仅进行商品交易,科技、文化、宗教交流,而且还在此写出了众多重要的海外交通著作,许多的西方游记中都记录了当年泉州港的兴盛繁荣,例如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写道 :“应知刺桐港即在此城,印度一切船舶运载香料及其他一切贵重货物咸莅于此港……我敢言亚历山大或其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长时期的多元文化接触与交流,使泉州港呈现出多种文化并存的情景和异彩缤纷的文化色调,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种奇观。
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来到泉州的,除了奇珍货品,还有各国停驻在泉州的商人所带来的异国生活方式和文化。这些融合的文化并没有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淡默而消失,反而在泉州人的日常之中变得更加鲜活。
这些留在泉州寻常市井之中的异域遗迹,并没有因为年代的久远和文物的价值而拒人之外。它们依旧生活在泉州人的精神信仰中,或者说是泉州人主动保存了这段千年的文化融合历史,砖墙、语言、出行、饮食、娱乐……生活的各方细究下来都会有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痕迹,这些痕迹如同当年海路上的停靠港一样星星点点,但也就是这些并不起眼的一点,串联起来就能像刺桐那样繁花盛于夏日。对泉州人,或是对我们所有人而言,这更能帮助我们讲好一个关乎“我们是谁”的故事。
Tips:
泉州市区不大,建议住在丰泽老城区,主要的参观景点都在这一片,步行即可,停车较难,不推荐自驾。
海上丝绸之路的遗址比较多比较零散,但大部分目前并没有得到妥善开发和保护,如果想多了解这部分内容,建议在地图上清楚标记每一个想去的点,否则步行过程中很容易遗失重要的遗址。
妈祖巡香为每年的农历正月二十九,这天可以在蟳埔的妈祖庙见到壮观的巡香。其余日子去蟳埔,如果想见到比较多的蟳埔女,可以直接去村口的市场,上午人会比较密集。
泉州人信仰文化深厚,街边大小寺庙非常多,进入寺庙请尊重当地人的习俗,不要对着佛像和烧香者拍照。
泉州的文化起源于海上丝绸之路,建议出发前多了解一些相关的内容,可以帮助旅行中更好地理解当地生活习俗和景点背后的故事。
如果要前往石湖码头和万寿塔,这两个地点相隔很近,但是在泉州郊区非常偏僻的地方,出于安全考虑,女生尽量结伴而行。前往洛阳桥尽量安排在傍晚,气温比较合适,而且可以看到渔民们涨潮出海前唱闽南歌的场景。
如果时间充裕,可以多在西街和东街周边的巷子中多走走,可以更好地领略泉州的市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