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有《旅游》看天下
1979我们创刊
精雕细琢中的汉白玉雕
作者:文 / 金戈铁马 图 / 北京石窝雕塑艺术学校
来源:《旅游》杂志
发布时间:2022-08-02 16:44


汉白玉雕是我国悠久历史中的艺术代表之一,更是中国皇家文化的重要载体。早在战国时期,汉白玉就已闻名于世,直至隋唐时期,汉白玉被广泛应用于石经雕刻。古代的皇家园林陵墓,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毛主席纪念堂的毛主席雕像,都少不了汉白玉的身影。

《凤梧对》

《竞》

《鱼干》

独玉

汉白玉是一种名贵的建筑材料,外表洁白如玉,质地虽坚硬,但易于雕刻加工且耐风化,所以它是许多精美建筑的首选。北京市房山区大石窝镇的汉白玉雕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山海经》记载 北百二十里,曰燕山,多婴石。燕水出焉,东流注于河。《水经注》称 :圣水又东径玉石山,谓之玉石口,山多珉玉、燕石,故以玉石名之。古代燕山就是今天的大房山,圣水即燕水,是如今的大石河。珉玉燕石就是现在的汉白玉。

关于汉白玉名字的由来,据说玉石的开采和使用始于汉代,因此而得名。另有说法称,这种白石产在河床中,带有水色,人们称之为水白玉。而在房山区的大石窝镇也开采出如水白玉一样洁白的石头,相比产于河床中的水白玉,在山区开采出来的白石就是旱白玉了,久而久之则称之为汉白玉

包装配座

粗打

打磨

金代时,房山大石窝盛产石料,朝廷下令工匠来此修建陵墓,陵墓的大部分石料都来自大石窝。此后,这里的石料开采和加工已成规模,为元代建都北京及明清两代扩建、新修等大规模的开采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于是提到大石窝,就有先有大石窝,后有北京城的说法。如今,这里设立了一所北京石窝雕塑艺术学校,创办人正是汉白玉雕第五代传承人刘鹏老师。2021 10 月,汉白玉雕正式列入北京市第五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汉白玉具有象牙白特质,并伴有透闪石和汗线,是皇家御用石。针对产出情形不同,有旱白玉、水白玉和独玉(独石)三种。旱白玉,长期处在高处干旱的地方,成熟度不高,密度小,吸水率高,外表松脆 ;水白玉长期浸泡在湿润的环境,密度和硬度较高,吸水率低 ;独玉,属于水白玉的一种,在水中经过亿万年浸泡、冲刷,与原来的矿山失去了联系,成为独立存在的一种汉白玉石,类似于和田玉的籽料。

北京房山大石窝汉白玉雕历史悠久。明代时,皇宫就开始调集来自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明皇城的建立也正是汉白玉雕的鼎盛时期,在那时,汉白玉雕就成为了皇家御用文化之一。

放样

开荒

选料

参加建设人民英雄纪念碑汉白玉雕刻人员于1956年9月合影。人员多为刘树楷和他所带的徒弟

汉白玉雕在宫廷、皇家陵墓和园林建筑都能体现不同的时期的国力,以及皇家的文化修养、艺术爱好和情感寄托等 ;社会历史方面,汉白玉雕与人们休戚相关,人类发展的文化思想、宗教哲学、典章制度、伦理道德及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信息都能在石刻作品上有所体现 ;在建筑学上的研究价值不言而喻,作为大理石中的名贵石材,是建筑工程、工美艺术、雕塑的上等材料,并被广泛运用,同时,它对于建筑的造型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文化艺术价值上,汉白玉雕风格多样,形式纷繁,手法细腻,玉砌朱栏、华丽如玉、神圣庄严。

汉白玉雕风格随时代而变化,隋唐时期风格豪华、刚劲 ;辽金时期汲取各民族的精华,各有特点 ;明清时期风格细腻等,都在作品中有所体现,充分展示了传统汉白玉雕的融合性和创造性。

房山区大石窝的汉白玉文化艺术宫

汉白玉石雕御路

汉白玉艺术宫模型

汉白玉雕在艺术风格上主要传承了我国北派风格,追求稳重、沉着的庄严之气,营造一种简约而不简单的内在之美。在艺术特色上,造型古朴、粗中有细,在端庄、规矩形象中寻找生动和活泼,最大的特点是御用决定了汉白玉雕工艺的精细,造型风格雄浑、大气,体现威严与神圣的皇家气派。另一方面,架上雕刻和案头雕刻的创作上则融入了南派雕刻的风格,技法上镂雕和透雕也有运用,作品圆润柔美,精雕细刻,能根据石材的特点展开构思,因材施艺,依色取俏,因石赋形,体现南派石雕婉约精美的特点。

汉白玉的雕刻分为多层工序,分别为采料选料、抓坯、放样、开荒、敲錾、粗打、细作、抛光和包装配座。汉白玉的加工技法主要有切、磋、雕、剔、镂、捏、画,刷、刮、剁、凿、扁、砍、打等数十种。按造型方式分类有沉雕、浮雕、镂雕、透雕、圆雕、叠雕,其间所用工具有锤、方錾、剁斧、扁子、墨盒、卡尺、尺板、卡钳、砂石块、垫包、木斗等,每件工具的大小都根据实际雕刻的要求有所不同。

刘鹏凭借着自己多年钻研和实践完成了多件精美绝伦的汉白玉雕作品,其中就包括汉白玉文化艺术宫,它是北京房山大石窝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北京市四大工美工程之一中华石雕艺术园的核心部分。

汉白玉作品《浮云》

旱白玉石料

刘鹏汉白玉作品《根》

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有效地利用石料,刘鹏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他决定创新,选用废弃的汉白玉边角料作为尝试,开始涉足微雕领域,并打造出了《太师椅》这样小巧玲珑的作品。刘鹏改变的不只是作品的规模,他也适当摒弃了如錾子、锤子等传统雕刻工具,改良后的工具反倒在易碎的汉白玉上雕琢起来更加如鱼得水,可以打磨到只有 1 毫米的极限。就这样,刘鹏打造出了只有一根手指高度,重量仅有 28 克的《太师椅》,它的价值也随着知名度连连攀升,这件作品也为汉白雕刻文化注入新的生机。

除此之外,刘鹏的团队还参与了圆明园海晏堂汉白玉主体结构的复制还原工作。海晏堂先后经历了人为焚毁和自然侵蚀,留下的只是一些断壁残垣。于是他反复查阅历史文献,与学生们进行实地勘察,经过千百遍的测量、画稿、修改,海晏堂的喷水池和十二生肖像恢复了往日的荣光。海晏堂原貌的重现,使人们更加清晰地了解到汉白玉雕的无限魅力与巧夺天工的手艺。

刘鹏汉白玉作品《太师椅》

刘鹏汉白玉作品《一帆风顺》

刘鹏汉白玉作品《烛光》

第五代传承人刘鹏,在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就跟随刘凤刚和赵连成学习雕刻技艺,他主持设计了中华石雕艺术园、汉白玉艺术宫等大型汉白玉雕艺术工程。刘鹏在各部门的支持下创办了北京石窝雕塑艺术学校,最初的招生工作进展得并不顺利。眼看无人问津,他只好亲自拜访各村、企业去做宣传。一段时间后,30 名学生成为石窝雕塑艺术学校的首批学员,刘鹏亲自授课,手把手教授学生汉白玉的雕刻技艺。

随着汉白玉文化艺术宫的知名度逐渐攀升,学校的学生越来越多,迄今为止,刘鹏培养的学生已遍布北京、广东、河北、山东、内蒙、新疆等多个省市,甚至也有国外的石雕爱好者慕名前来求学。学成之后,刘鹏的弟子们在全国各地传授着汉白玉雕的工作,为当地经济发展和艺术繁荣做出了贡献,目前汉白玉雕技艺已传承至第七代,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下一步,为了更好地宣传和弘扬汉白玉雕及其文化,刘鹏希望通过举办汉白玉雕艺术节、技艺比赛以及相关展示活动发现并培养新人。同时,他计划建立有关大石窝石雕的专题网站,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进行宣传,让这项中国传统工艺为更多人熟知。另外,他打算将汉白玉雕文化与旅游资源相融合,开发培训教育、参观、学习、创作、体验、购买及收藏等项目,使汉白玉不仅是欣赏的艺术品,更能走进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汉白玉承载着我国千年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人们创作了无数精美恢宏的杰作,希望汉白玉雕技艺在不久的将来可以飞向世界各个角落,名扬四海。

作品《爱情鼎》

Tips

地址 :北京市房山区房易路 23 号北京石窝雕塑艺术学校

电话 13641090826

北京旅游网 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