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有《旅游》看天下
1979我们创刊
歌舞声中的民间传统文化 北辛庄高跷秧歌
作者:文 / 金戈铁马 图 / 平谷区文化馆
来源:《旅游》杂志
发布时间:2022-09-01 16:13


在北京市平谷区王辛庄镇有一村落,名为北辛庄村,地处燕山南麓,洳河之东,距平谷城区 11 公里。明代成村,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清朝年间,这里诞生了一档民间传统舞蹈——北辛庄村高跷秧歌。2021 9 月,北辛庄村高跷秧歌入选北京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北辛庄村高跷秧歌,是一档组建于清末民初的民间花会,集北方农村传统舞蹈与民歌于一身。高跷秧歌团队主要由 12 位分别饰演不同角色的高跷演员组成,民间俗称十二妖仙。高跷演员们手拿各种道具,根据节目要求饰演不同的角色。由于角色性格的差异,演员们需要做出不一样的舞蹈动作,表演内容主要体现渔樵耕读的日常生活。

踩式子

演员候场

教学行礼 蹲跳

87岁的陈志海绑跷

高跷秧歌最初是在民歌基础上,补充一些舞蹈动作,演变而成载歌载舞的表演风格。此后,根据节目需要,高跷秧歌又发展为不同曲调、不同动作、不同曲牌等多种形式。北辛庄村高跷秧歌既含有流行于北方农村的秧歌曲调,又不同于一般的秧歌表演风格,还在曲调中融入了一些寺庙中的佛乐音律,是一种具有古风古韵的独特民间小调,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北辛庄村高跷秧歌,是村里的花会组织北辛庄公议圣会中的一支。关于它的起源时间,据第三代会长宋好志生前讲述,北辛庄村旧有两座佛教庙宇,东边是如意庵,西侧是法华寺,初建于明朝末年,翻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 年)。为了在进香拜庙时显得隆重,突出仪式感,村内富户们组织建立了北辛庄公议圣会,并由其中几位富户和爱好者担任督官或组织者。每年庙会期间进香朝顶时各档花会都会行香走会,直到卢沟桥事变才被迫停演。可以说源起于明,兴盛于清,衰于民国,止于抗战,几经沉浮。

看北辛庄村高跷秧歌,既能感受民间舞蹈的原始形态,也可以从唱腔体会民间音乐的特点,更是能通过唱词了解先民的日常休闲、农耕、祭祀的民间习俗。而且,它能吸引群众广泛参与,丰富当地百姓的文化生活,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娱乐方式。

 82岁的李素兰化妆打脸儿

另外,北辛庄村高跷秧歌与距它西侧约 5 公里路的千年道教胜地丫髻山有历史渊源。每逢丫髻山庙会,北辛庄村高跷秧歌都会受邀参加,并与来自京津冀的数十档民间花会竞相表演。

丫髻山海拔 360 余米,虽然看上去海拔不高,但在当时那个年代,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可以登山,道路艰险,兜兜转转,需要经过四十八盘,稍不留神就会摔跤,大概需要行走 2 公里路程,才能登顶。

据回忆,一般的花会和高跷在半山腰完成打场表演后就会打道回府,但为了拔得头筹,老会长宋好志决定踩跷登顶。北辛庄村高跷 12 人在 10位旗手的保护下,登着高跷朝拜了丫髻山西顶娘娘庙,自此一战成名。

北辛庄村高跷秧歌分为文跷和武跷。最初,文跷在扭、逗、耍的基础上增加近百个唱段,但不少唱段在传承中逐渐流失,现在仅留存 20 余首。文跷表演者因饰演白蛇、青蛇等不同角色,唱段也不同。武跷技艺更是精湛,能表演背件、抱月、招揸子、跳四件、罗锅桥、攒香山等很多颇有难度的惊险动作。

北辛庄高跷秧歌有其鲜明的特征,高跷最高达到 1.5 米,最低为 0.8米,都是由村内木匠手工制作而成。表演时使用的督旗、门旗、博旗,也全是由村内妇女手工缝制。伴奏乐器通常使用锣鼓四件,即两面腰鼓和两个小锣。

在正式走会当天的凌晨,村里都会敲响传锣,召集所有演职人员开始进行前期筹备的工作。化妆、装扮好服饰后,绑好跷腿,就开始进行拜龙神仪式,祈祷龙神保佑风调雨顺、人寿年丰、财源滚滚。三声鼓槌响起,表演者排成两队,依次在老龙神牌位前鞠躬行拜礼,伴随着《天官赐福》唱响 天官赐福到人间,增福财神同下凡。招财理事吉祥降,合和二圣撒金钱。四持公曹来往报,福禄二判乐声喧。齐说到 :新年新月新春至,合会共庆太平年。北辛庄村高跷秧歌寄托了人民对于丰收和福瑞的期盼。

北辛庄高跷秧歌表演方式主要有三种。首先是队列表演,这种表演形式相对比较简单,俗称走圆场,即通过几套队列变化,在行走途中进行表演。锣鼓喧天,慷慨激昂,人们听到锣鼓声就会走出家门,准备欣赏高跷秧歌了。

第二种是走式子,也就是整套队列表演,走式子需要一片更为开阔的场地。表演开始时会以锣鼓四件打头阵,武跷演员们纷纷亮出拿手绝活,例如背件、抱月等。其他演员按自己角色的特点分别表演,整套队列有20 多种的变化,如大篱笆、小篱笆、大摆尾等,就如同军队摆阵一般。

第三种是唱腔表演。唱腔表演一般在打场表演之后,有独唱、伴唱、对唱、合唱、领唱等多种形式。主要歌曲有《游西湖》《下西厢》《渔樵耕读》《十二月》等 20 多种曲目,表演者可根据表演的时间长短和表演地点选择不同曲目。一人主唱,其余伴唱,有分有合,并使用鼓和锣进行伴奏。

高跷秧歌并非现代年轻人关注的娱乐方式,而且可能在学习、练习过程中会发生危险,不易成为大众的兴趣爱好而广泛传播。2005 年,宋好志等老艺人担心高跷秧歌中的一些小调会随着他们的离去而失传,在平谷区政协大力扶持下,整理记录出版了《平谷民间花会》一书,书中记录了一些经典的唱词。

北辛庄高跷秧歌目前已传承至第五代,主要传承人分别为刘广源、宋好志、陈志明、陈国利、高连久、王泉生、王朗等人。如今,虽然师徒口传身授不再是主要传承方式,但现在父传子、父传女、夫妻档和爱好者共同参与其中,再加上可以登跷的在校学生 6 人,总共 35 人。

在不断传承的同时,北辛庄村高跷秧歌,通过进入校园课堂等方式培养学生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除此之外,他们也会受邀参加各种演出和比赛,使更多人加深对于高跷秧歌印象,积极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十二月》中唱词中写道 二月惊蛰万物生,四望田野遍地青。冰散河开流绿水,新衣翠柳杏花红……”希望北辛庄高跷秧歌如同唱词一样,扭出独特的风采,继续传承下去,走遍华夏的每一处角落。

Tips

每年正月十五及丫髻山庙会,北辛庄高跷秧歌都会在村里或丫髻山太极广场进行表演

北京旅游网 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