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有《旅游》看天下
1979我们创刊
击鼓为乐,歌舞太平
作者:文·图 / 杨金凤
来源:《旅游》杂志
发布时间:2022-10-01 17:14


北京的民间舞蹈太平鼓历史悠久,流传广泛。《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北京卷》中记载:明代杨补《长安迎年舞曲》中有团鼓团鼓春月净,索络连钱铁轮柄。粲粲儿女手腕轻,一槌两槌臂为政。意中有曲无知之,抖肩掂踵不自持。……城西山雪城里白,儿女鼓声帝也力。表明北京太平鼓明代已经有流传。入清后,太平鼓更为盛行,乾隆时汪启淑著《水曹清暇录》记:内外城皆尚击太平鼓,盖以铁条作腔,糊茧纸用箸击之,缀铁连钱,随击随摇,铮铮有声,新岁尤甚,在处闻鼓咚咚。石景山区衙门口村和西小府村的老艺人说,当时有些村子里男女老少都会打太平鼓,家家备有一张或多张太平鼓。过年敲起鼓来既是娱乐又是体育,村里鼓声一起,立刻聚集起鼓手和观者,有打的,有看的,顿时整个村子热闹起来。

模式口村王成祥在北京九中传授技艺,使用的是自制牛皮鼓(王成祥提供)

捋顺麻(杨金凤摄影)

剪鼓面(杨金凤摄影)

鼓边抹糨子

 高丽纸加麻绳制作太平鼓鼓面(杨金凤摄影)

兰州天水旋鼓。(摄影:魏三柱)

太平鼓传入石景山有多种途径。石景山是连接京城和塞外的交通枢纽,旧时驼户运输和到口外放骆驼,加上石景山的北辛安、模式口、衙门口等村落位于驼铃古道上,川流不息的交通运输队伍把太平鼓带到石景山。石景山也是京西妙峰山古香道的重要地段,南来北往的香客及四面八方的游人将太平鼓传播而来,丰富、充实着石景山地区太平鼓的表演技艺。石景山地域内一直保留着春节打太平鼓的习俗,雪亮玻璃窗洞圆,香花爆竹霸王鞭。太平鼓打咚咚响,红线串成压岁钱。《都门竹枝词》对这种民间春节娱乐活动也做了描述,民谚打正月,闹二月,哩哩啦啦到三月流传至今。春节前后锣声一响,太平鼓一敲,街头巷尾,欢天喜地。所以,京西老百姓打太平鼓,也叫打年鼓”“迎春鼓”“迎年鼓儿童手鼓铮铮响,此是新年第一声。这鼓从腊月农闲开始,一直耍到正月,到了农历二月二就不耍了,把鼓挂起来。民间说二月二是太平鼓的生日,要挂鼓,龙抬头了,人们也开始农耕了。太平

鼓按照器型、制作材质和表演技艺的不同,分为两种:一种是扇形太平鼓,另一种是圆桶形太平鼓。扇形太平鼓器型犹如蒲扇,不同地区有所差异,太平鼓把手处带铁环,环的形制有如意形、葫芦形、桃形、套环形等不同形制,材质基本为铁。石景山区太平鼓为扇形太平鼓,常规鼓面直径从二三十公分到六七十公分不等,也有特制鼓。

另一种被称为太平鼓的是兰州太平鼓。器型长圆桶状,挎于身,鼓身红色,可双鼓槌敲打,也可单鼓槌敲打,击鼓舞蹈,雄浑奔放,大气磅礴。

毛衣针掖边(杨金凤摄影)

高丽纸鼓面(杨金凤摄影)

1983年刘娘府太平鼓在古城大街正月初一走街表演,使用的是牛皮鼓(摄影:苏士奇,搜集:杨木)

 旧京女童手持太平鼓。

 2017年9月刘娘府太平鼓队表演《斗公鸡》(毕鉴摄影)

石景山太平鼓制作技艺,不同村落所使用的材质有所差别,所制作的器型有所不同。鼓面材质主要有牛皮、羊皮、牛皮纸、高丽纸、宣纸、布等。衙门口村樊安在世的时候,能制作羊皮太平鼓,时间多是在腊月,原料有响铁、羊皮,鼓槌用藤条。响铁制成椭圆形的铁圈,鼓圈下面延伸制成葫芦形状的铁圈,中间为鼓把,葫芦形状的把手上再挂上自制扁形的圈子,称为鼓穗。一般小扁圈为16个,用响铁做的鼓圈和穗子传音相当远。鼓圈做好后,把羊皮剪裁成合适的尺寸后沾湿粘鼓。粘鼓并不是用胶,只要把羊皮翻过来,粘在鼓圈下即可。粘鼓的手法是制鼓的关键,边粘边在铁圈上卷压,凉干后才能够击打。

京西太平鼓的音乐由鼓点和唱曲组成,太平鼓的鼓点既是套路名称又是音乐曲牌,多以四分之二拍出现,分单鼓点和双鼓点。唱曲儿有传统唱小曲儿,也有用老曲儿填新词儿的,如衙门口村的《四辈上工》,也有创作的新曲儿,如上世纪50年代末来刘娘府村的大学生,根据村里人文历史创编的绳歌儿。

石景山区太平鼓表演者既是鼓手也是舞者,击鼓时左手握鼓柄,右手持鼓鞭,边击边摇、上下相应,鼓声和环声发出清脆的连响,声音悦耳,节奏和谐。鼓鞭一般装饰上彩绸,太平鼓既是舞蹈的道具,又是舞蹈的伴奏乐器。不同套路的太平鼓鼓点不同,扭出的舞蹈动作也不同,鼓点和舞蹈组合是一致的,不同的鼓点形成不同的舞蹈组合,不同的舞蹈组合又使鼓点显得丰富多变,从而形成视觉与听觉的和谐统一。石景山地区流传至今有 20 多套鼓点,如大搧鼓、小搧鼓、圆鼓、追鼓、摇头跪、逗公鸡等。

  1982年刘娘府太平鼓打方鼓(摄影苏士奇)

石景山区苹果园街道太平鼓队。(摄影:敬万合)

石景山模式口村太平鼓。把手为葫芦型鼓环。(摄影:杨金凤)

 石景山区 北辛安小学太平鼓队( 摄影 尹双成)

刘娘府 斗公鸡(摄影苏士奇)

刘娘府 “摇头跪”(苏士奇摄影)

石景山区各村落太平鼓的打法基本相同,鼓点相似,动作均以成对搧鼓为基础,脚走秧歌步为多,鼓点有难易之分,唱绳歌的曲调不同,玩鼓的套路多少有异,其风格特色与其承传途径和方法紧密相关。太平鼓打得好要看鼓缠人,不要人缠鼓(即耍鼓的幅度要大,显鼓不显人),脚下要见高不见远(即脚要抬得高,落地近、步子小),这正是由于过去妇女缠足而形成的特点。总之舞起来都有扭劲、搧劲、颤劲、艮劲。

石景山区会打太平鼓的老人,男性较多,其中一种动作以学妇女打鼓姿态,步幅较小,以打圆鼓”“套鼓为主,鼓点简单,但生活情趣浓郁,男人之间打起来非常逗耍,风趣幽默,别具一格。

在石景山地区的太平鼓队伍中,刘娘府的太平鼓要算是流传悠久的一支,其鼓技大都是数代家传。又因为鼓者多年合作,相互交流磨练,风格较为统一,但技巧略有差异。老艺人牛有泉舞姿优美动人,陈森的动作生动有趣,刁振德则灵活多变。以前在刘娘府的太平鼓队中,他们为同辈长者,都是男性,用大号扁圆形扇鼓,动作刚劲稳重,刚中带柔,不飘不浮,朴实敦厚;手高略过头,手低不过膝,鼓多贴身缠转,动作幅度小;腕、臂、肩、腰、腿五位一体;运鼓圆、震环颤,目光平视,与对方相互交流;舞步稍慢,坚实有力,似猛虎下山,如巨龙缓行,动作简明干净,突出了稳、顿、扭、颤、圆的特点。当下刘娘府的太平鼓队伍中有男性也有女性。

石景山太平鼓的传承,有家族世代传承,村落民众相互传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传承方式增加了有组织的群体传承,如社区太平鼓队、中小学传承基地等方式。

 1982年西小府太平鼓队练习。(摄影苏士奇)

刘娘府村陈文宝(中)、董根立(左)、 董俊生 (右)耍太平鼓(毕鉴摄影)

1990年石景山区古城金秋火炬传递队伍中的太平鼓队(石景山区档案局提供)

刘娘府村刁益、刁志兄弟打太平鼓 ( 毕鉴摄影)

上世纪八十年代,石景山八宝山地区春节花会彩车活动(石景山档案馆提供)

 刁益剪裁牛皮纸(毕鉴摄影)

20世纪50年代,衙门口村和苏联结成中苏人民友好公社时,在该村成立大会上表演了太平鼓。五里坨村的太平鼓艺人刘文秀和姐妹们参加过1953年我国第一届全国音乐舞蹈大会会演,分别在天安门广场、长安大戏院、中山公园等地演出过。

太平鼓传承的另一种方式是传播者自制太平鼓道具,家族中打太平鼓和自制道具在石景山区可追溯到300年前。90多岁的老艺人常守珍说,那时候人玩得盛,比现在热闹多了,村里人一到腊月就开始收拾鼓。有从张家口来的修鼓的鼓匠,打着鼓在村里吆喝,大伙儿听到鼓匠来了,拿出自家的老鼓圈来修,让鼓匠给蒙个羊皮面;自家有羊皮的就让鼓匠给换个面,鼓匠只收点加工费,也有不少家是自己做鼓,主要用羊皮。

如今,在石景山,不论是依旧住在村落里的人们,还是已经搬上高楼的人,只要喜欢耍鼓的,依旧要凑到一块耍鼓,男女老少,都参与其中。特别是刘娘府村,村落拆迁后,村民集中居住在一个社区,每天都会在以前村内的大树下聚集耍鼓。此外,京西五里坨民俗陈列馆常年有太平鼓队伍活动,古城、苹果园、鲁谷、五里坨、八角等街道都有社区太平鼓队伍。石景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作为项目的保护单位,还在一些学校、幼儿园设立了太平鼓传承基地,如杨北幼儿园的百人太平鼓队,常年训练,传承活动得到家长的热心支持,太平鼓传承也走入驻区部队。石景山太平鼓参加各类全国、全市文化展示活动,是区域内最为活跃的一种民间舞蹈。

陈文宝试用 蝴蝶效果。(杨金凤摄影)

1983年陈文宝制作的蝴蝶,与白玉梅(左)表演扑蝴蝶 (摄影 苏士奇,照片提供:刁益,搜集:杨金凤)

尚正武制作故圈及绘制的鼓面。

尚正武 绘太平鼓面鼓纹饰

Tips

地址 : 北京市石景山区苹果园南路东口石景山区文化中心

电话 010-6881750(石景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时间 :不定期

北京旅游网 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