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有《旅游》看天下
1979我们创刊
面积巨大的墙子路城
作者:文·图 / 高文瑞
来源:《旅游》杂志
发布时间:2022-10-01 18:18


墙子路村周边皆山,称墙子岭。村名墙子路,因明代有的军事建制,指挥中心设在这里。密云属蓟镇管辖,蓟镇是京城东北的重镇,辖区至山海关。下分三协,如同现今军分区,每协分为四路。密云境内以石匣为中心称西协,分为墙子路、曹家路、石塘路和古北口。

此村明初洪武年建有城堡,名墙子岭营城堡。城堡于明万历三年(1575 年)又有修复扩建,规模不小,距墙子岭正关 3 里。城堡前面呈正方,后枕山麓,设置东、西、南城门。城墙有七八米高,近 7 米宽。门上建有城楼,砖石结构,坚固雄伟。

从村口看,墙子路村很普通,新房成排连片,街巷整洁,路灯、健身器材齐备,与其他村相似。走进内里,感到了不同。村中心有座古庙,原址上翻建,名三堂庙,内供佛像、唐僧与娘娘。京畿农村,多有道释合一的寺庙,而这样的供奉却是少见。再看三堂庙,保持着原样,三楹,间量开阔,比普通村子的寺庙大了许多。

俯视墙子路村

列车墙子路站牌

强子岭长城敌楼

墙子路城墙上残存的砖石

三堂庙前两侧各有块石碑,汉白玉石质,上有文字,字体浑厚刚劲,一块永熙门,一块安边门,又有小字,上款皇明万历三年岁次乙亥仲春吉旦立,记下时间 ;下款钦差总督蓟辽等处军务兵部左侍郎关中杨兆书,为书写人姓名。石碑为嵌于东门与西门的门额。古城南门还有一块门额,写的是墙子路,可惜此门额早已丢失。

三堂庙门外还曾有一块碑,上面写着一首藏宝诗 :南道通北道,酒缸银子十八窖,谁得到谁修老爷庙。谁也不知藏宝诗的真假,也没人发现这个宝藏。如今碑已无存,留下来的只是人们的记忆,这是一段趣事。这座三堂庙与东门外东庵庙规模较大,正殿之外,还有东西禅堂配殿等。三堂庙没做全面修复,只修了大殿,这已不易。三堂庙内当年曾供有多尊青铜古佛,铸造精美,神态各异。墙上还有壁画。

村里还有多座寺庙 :东门外有龙王庙,西门外有玉皇庙,南关西头有五道庙,北门内山坡上有真武庙、火神庙、马王庙、城隍庙、药王庙、文昌庙、关公庙,街里有观音祠、土地祠、观音洞等,共有十几座。古城当年还有三座古塔,高约 5 米,一在南沟口,一在东门外东坡,一在北沟口。有众多寺庙,又有古塔,俨然一座大城堡规模。现在古寺古塔已无存留。

三堂庙前地方空旷,像个小广场,中间立有电子显示屏,播放着北京时事新闻和村里大事。这个位置古时是戏楼,每年正月十五都要在这里演戏;东庵庙前也有戏台,秋收时在那里演戏,功能不一。一个村能建两座戏台,说明城堡规模大,人员多。村里有老房子,三堂庙旁便为其一,五间正房,上盖灰瓦,门窗还是原物。窗下种着一簇芍药花,格外醒目,养了 40 多年,街坊邻居喜欢,便挖走些,直到现在,还有一大丛,开得正艳。鲜花与房子相互辉映,趣味盎然,别样感受。

城内东街街北曾有清都司衙署,旁有多株古槐,粗要三四个人合围,20 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有遗迹。城中心曾有蔡家四合院,书香之家,金字匾额,石兽守门,砖雕影壁。城内街巷,整齐对称,笔直平坦,路上多用大河光石铺墁。胡同名称也是旧时称谓,如北仓胡同,是明代仓库旧地 ;四眼井胡同又叫北胡同,因井口凿出四孔而得名 ;东营子胡同,是兵营之地,位置在城东。这些记忆说明着古城曾有的辉煌,只是胡同两侧已为新式房舍,地面也用新材料硬化。军事重地,存储粮食物资,兵士驻地,成为这一带防御驻兵之地。西门外有教军场、演武厅,南山下有南操场,均是古代练兵之地。如今演武厅、教军场等仍为空地,充分利用,上面种着庄稼。

一家院子里存有一段老城墙的遗迹,上面毛石巨大,墙上还有青砖,这是老城的东墙。向北来到一户人家,院子干净,新盖的正房也宽敞。来到东侧厨房的后面,看到了一段城墙,三四米高,上面多有千斤以上的巨石,看来城墙也是就地取材。毛石墙连到北面的院子,南面还有。问起城墙为何能够存留?女主人说,过去有生产队的时候让拆,那时觉得是几百年的老物件就没拆,后来盖房子也没敢拆,现在就更不能拆了,这是国家文物了。女主人的话让我感到意外,这是自家利益的大事,难得有人这样去想。

墙子路城墙上巨大的石块

墙子路村北山上残城墙

墙子路村群山环抱绿树成荫

墙子路火车站

出了院门,踩着坍塌的墙体,可以走到墙上,还是古城东墙。残墙高低断续,约有上百米长,两侧全是民居,上面可以看到墙的内里。南望,墙里为碎石与土充填,上面堆放着柴禾一类的杂物 ;北望,城墙与房顶一样高,上面整出平地,垫上土,种着菜。于是在想,这是否也算一种保护呢?有了这些,旁人就不能触碰了,仅存的这些砖与石是证明古城的实物。

当地人说,古城三面有门楼,北面无门楼,却有钟鼓楼,建在山上,于是向北。村边横着多条铁轨,京承铁路自东向西穿城而过,设有墙子路站,交通竟然如此方便。1956 年修铁路打开了东西城墙。

下了站台,跃过铁道,就是坡地。人们平整土地,种着庄稼,原来这里有多座寺庙。山坡上看到绿树中还有一间房子,很小,那是要恢复的城隍庙,并没建完。古城残余墙体贴近路边,一处旧墙还能看到城墙的垛子。原来古城北墙不是直的,随山势呈半圆形,连成一体。借助圆弧,能看到城墙的外侧,为了结实,建有墙垛。

城墙的北端是墙垛基座,层层的石块垒砌显得细密。上面已成一块平地,种着庄稼。很多古城没有北门,多因地形而建有寺庙。这里背倚高山,于古城北门的位置建起墙垛,非常开阔,比一般的要大,约有十几米见方,上面可以搭造建筑。当地人说,上面曾建有文昌阁,也称文昌庙。

站在古城最高点,可以看到全貌,有了整体概念。古城建在山谷,大部分是平地,少部分是坡地。坡地连向后面的高山。那里现称北楼山,能够清晰看到顶上的敌楼。南边有河,称清水河,河水流进密云水库。城内房舍红瓦白墙,正对着还能看到城内南北大街,这是古城主要街道。20世纪 40 年代古城还比较完整,三座城门上还有门楼,门外有影壁。20世纪 70 年代以后,开始拆城建房,城堡逐渐消失。

再看古城,群山环抱,背山面水,形制极好。今天看来,也是山环水绕,风景如画。当年墙子路是人口聚集之地,也有文化氛围,古人辟出四景,分别为四座山 :仓库北山、笔架山、锥峰山、青龙山。笔架山在南,山峰相连,形似笔架得名。西面群峰低伏,一峰独秀,即锥峰山,松柏苍苍,传说曾有仙人老祖居于其上。东面青龙山,形状如龙,昂首伸爪蜷尾,蜿蜒起伏,盘踞关口。北面古名仓库北山,现称北楼山,宛如巨人,正襟危坐,舒臂拥城,能清晰看到山顶敌楼。细看,东面南面等周边山顶也有敌楼、烽火墩台。关口要道,戒备森严,一旦有敌情,四面烽火狼烟,迅速传递信息,能够想到此地的重要。四景之外,再望西南,另一主峰巍峨,岩奇林秀,为诸峰之冠。传说唐代樊梨花曾在此安营扎寨,而名梨花顶。天晴山峰秀丽,一览无余 ;天阴则云雾缭绕,梦幻一般。当地有梨花顶盖帽大雨就到的民谚。

说到民谚,这里还有许多故事传说,仅与战争有关的就有不少。比如肉岗沟 :关口外有西沟,传说闯王败兵至此,两军展开激战,尸积如岗故名。炮打安营寨 :传说闯王败兵到南峪安营扎寨。将军坟 :距关口约 5 里的二道河村旁,有一座高大坟冢,古木森然,寒风凛凛,传说古代两军交战,有位将军战死。这些口口相传的记忆流传至今。

墙子路民居坎墙下芍药花开得正艳

墙子路三堂庙大殿

墙子路上山的路旁留有古城墙的毛石

墙子路永熙门额

Tips

去墙子路村,可自东直门乘 980 路快至密云鼓楼,换密 16 路至墙子路站。

墙子路村是大村,食宿方便。

墙子路村有京承铁路下行列车,设有车站。看全城可向北登山,有小路,也要小心注意。

北京旅游网 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