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有《旅游》看天下
1979我们创刊
昔日千步廊 今朝大广场
作者:文 / 李哲 图 / 李哲 杨壹涵等
来源:《旅游》杂志
发布时间:2022-12-01 21:59


谁会想象到如今宽广的天安门广场,在旧时天安门和大清门(明代为大明门,民国为中华门)之间,是狭长的千步廊。这大清门内的千步廊,屋顶是灰筒瓦,檐下有彩绘,廊房跟两侧大墙形成狭长院落,里面还有树,背对大清门内御道。在这条围合空间里行走,同在宽广的广场上行走,是截然不同的体验。中国古老的营造艺术,在皇城得到了淋漓尽致发挥,以有形的建筑,产生无形的力量,以空间的不同切分和组合,带来精神的暗示和富有节奏感的升腾,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礼仪空间内形成巨大的张力,但又含蓄着绝不说破。我相信,这两侧联檐通脊的各144间千步廊,绝非只是为了府部衙门办事和库藏所用,实用性的确不可或缺,甚至不拘一格,但烘托王朝气象的礼仪性永远在更高处,俯视着众生。

千步廊的门窗位置也是个有趣的问题,明清有过几次调整。在反映千步廊形制最早的写实性绘画《康熙南巡图》里,门窗在外侧,朝御道一侧的是墙体,而且窗子不是槛窗式,是砖墙内开矩形窗 ;乾隆朝则变为朝御道一面开窗,当时所修《日下旧闻考》便有相应记载 千步廊东西向,又折而北向。而在清末老照片里,这些门窗又被封堵,庚子年重修时,还绘制了假门窗,跟箭楼箭窗挡板上绘制的假炮口有异曲同工之妙。

1767年,乾隆三十二年,京城冬日景象

庚子年千步廊

随着清王朝的寿终正寝,千步廊也成为历史的陈迹,随即在 1914-15年,伴随着国门的改造,以及皇家社稷坛改为市民公园的革新之举,最终拆掉。1914 年拆的东千步廊,旧料去了中央公园(中山公园),修了游廊、水榭、四宜轩、春明馆、来今雨轩。1915 年正阳门改造,同时拆西千步廊,旧料物尽其用,在中央公园一息斋、绘影楼、春明馆、董事会等建筑物扩建时,派上了用场。千步廊中间位置,东西红墙两方门是 1913 年为在中华门举行国庆典礼,及方便富贵街和四眼井通行所开,并非一般认为的千步廊拆除之后才开辟。因为活儿糙,刚修出来就垮塌过,门高八尺宽五尺,那时到方门去,意思就是去红墙那里溜达溜达。两道红墙是1955 年先拆了北半部分,1959 年南半部分拆除,先拆东西两侧,后拆南侧。1959 年底中华门(大清门)同步拆除,大清门木匾如今在故宫博物院,中华门木匾不知所踪,两座明代石狮先是在绿地里疗养了一段时期,后被挪到正阳门城楼前,守护国门去了。

位于正阳门和纪念碑之间的毛主席纪念堂,建于1976年,20多年后,我陪着姥爷,一起去了那里,我们只是无数人中的两个,自纪念堂建立以来,有过多少人来到这里呢?当然会有准确的数字,而且一定是个天文数字,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安静的、长长的队伍,人们在这里追溯和回味,也眺望未来。当年的我只是一个懵懂少年,我的姥爷饱经沧桑,他们那代人,跨越了民国和新中国,对于生活有着深沉的体会。那天我们没有多少对话,只是跟着人流,在时光中盘旋,这么多年过去了,依然是历久弥新的记忆。

毛主席纪念堂用了不到1年的时间就建成了,从此成为天安门广场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建成那天开始,这座中西结合的建筑就以其庄重典雅赢得了人们的赞誉。它的设计和建设都颇具匠心,整体线条简洁庄重,但两层玻璃飞檐又增加了它的轻盈优雅,又因位于天安门和正阳门之间,逐形成穿越时空的对照,在历史的交汇点熠熠生辉,极富象征意义。而且颇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建筑用材特意从祖国各地精选而来,既体现了选材的优良,又凸显了象征性。建筑外部有44根福建黄色花岗石建造的明柱,柱间装有佛山石湾花饰陶板,通体青岛花岗石贴面。基座有两层平台,台帮全部用四川大渡河旁的枣红色花岗石砌成,四周环以房山汉白玉万年青花饰栏杆。值得一提的是,1953年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搬运,1959年人民大会堂等十大建筑石材搬运,1977年毛主席纪念堂工程料石、雪松的搬运任务,都是由来自青岛的运输工人们完成的。这跨越了25年的接续,这一个个永恒的经典,构成了运输产业工人不朽的丰碑。这样的建筑佳话比比皆是,这样的建筑语言是如此隽永,代表了中国人民集体记忆的恒久表述。

广场旗杆-杨壹涵

毛主席纪念堂导览图-杨壹涵

毛主席纪念堂前雕塑-李磊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杨壹涵

如果您去纪念堂参观,可以由北大厅开始,那里是瞻仰参观的入口,也是举行纪念仪式的地方,南大厅则是出口大厅。还未进入大厅,就感觉到一种肃穆的气氛,人群在这样的氛围中缓缓展开,保持着特有的节奏,这种节奏与心跳同频,同思念共振。人们的目光落在大厅正中的汉白玉毛泽东坐像上,坐像栩栩如生,安详地注视着人群。坐像重达7吨,高3.5米,最宽处达到2米,历时6个月就全部完成了,凝聚了很多美术工作者的心血。《祖国大地》,这塑像背后巨幅的绒绣壁画,大气磅礴,老一辈革命家为之奋斗一生的大好河山,在这里生动展现。瞻仰厅居中,是以泰山黑色花岗岩为基座的水晶棺,分别镶嵌着党徽、国徽、军徽和毛泽东主席的生卒年份。

北侧汉白玉墙面镌刻着鎏金的毛泽东词《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手迹。每一段历史都需要充足的仪式感来烘托,这是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人们沉浸在这样的精神氛围里,内心会得到一种提升。无论是建筑、装饰、文字、绘画、雕塑,还是音乐、光影和语言,都朝向一个主题,那就是人民,这里是革命的殿堂,人民的圣殿,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四座在纪念堂外的工农兵雕塑群像更是凸显了人民群众这一主题,为了确定雕塑方案,8 名工作人员前往全国各地征集稿件,短时间内,川粤陕沪等地就将 8 箱稿件运往北京。全国各地的 80 名雕塑专家闻令而动,来到北京,和 20 多名雕塑组设计者一起每天 20 多个小时连轴转。1977 8 10 日,毛主席纪念堂所有的雕塑工作提前完成。如今您去到纪念堂和纪念碑之间,就能够在苍松翠柏间欣赏到这充满力量和情感的经典之作。

这里的氛围是由记忆和情感构筑的,建筑及其布置退居其次。历史和现实在这个纪念的空间里实现了完美的结合,人们不是在阅读一个过去了的历史叙事,而是在生动的现实中回望走过的路,尤其在二层还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革命业绩纪念室,是展示这六位领袖伟大革命历程,学习缅怀他们建立丰功伟绩之地。我们可以在书本里和纪录片里看到这些信息,但在这里却是全然不同的感受,这就是社会教育的魅力所在。对于我们共和国最重要的认知,还需要在共和国最具象征意义的地方才能汲取和升华,纪念堂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这是它的不同凡响之处。

在纪念堂和天安门之间,人民英雄纪念碑高高矗立,它是广场上最早出现的纪念建筑,是真正意义上的丰碑。1952 年初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成立,1958 4 月,人民英雄纪念碑建成,其间经历了 6 年的时光。以梁思成和林徽因的设计方案为主,纪念碑由 17000 多块花岗石和汉白玉砌成,总高度 37.94 米。一般人不知道的是,纪念碑是中空的,主要是出于结构以及辅助性功能等方面的考虑,能减轻自重,防止沉降,同时也能降低造价。碑身下部有须弥座,底座有汉白玉栏杆,一般以为,碑顶造型选用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庑殿顶,其实这是高度导致的视觉差。纪念碑是盝顶,也就是平顶加四面坡,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经典建筑形式,很适合用在这样一座纪念碑上。而且这种样式和周边的天安门、太庙等非常协调。但这碑顶形式曾引发了大讨论,一度形成了建筑顶群像顶之争。建筑家主张用盝顶,雕塑家则主张用群像顶,最终决定不使用群像顶的主要原因在于纪念碑碑身过高,碑顶上的雕塑很难看清楚。方案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认为人民英雄来自广大的工农群众,纪念碑应该更有亲切感,方案采用平铺在地面的方式 ;二是以巨型雕像体现英雄形象,这是当时苏联惯用的方式 ;三是用高耸矗立的碑形或者塔形,体现革命先烈的英雄气概和崇高品质。这在中国是有深厚传统的,所谓丰碑,正是如此。最终采用了第三种思路。纪念碑的选址也很有讲究,天安门广场原有两列千步廊贯通南北,中间为御道,纪念碑的位置,大致位于千步廊中间。1913年此处曾开通方门,纪念碑正处于这样一个枢纽位置。当时广场以纪念碑南侧为界(西对小四眼井胡同),呈倒凸字型,北宽南窄,南侧还保留了户部街和西皮市道路及千步廊原有宽度。千步廊的南段一直是绿地,直到毛主席纪念堂在中华门旧址一带修建,才最终扩展成今日格局,所以在近 20 年的时光里,纪念碑都是广场的一个分界,当年纪念碑和天安门之间才是真正意义的广场。游览完纪念碑,您就面临或东或西两个选择,要么往东去国博寻找文化的传承,要么往西去感受人民大会堂的庄严宏伟。天安门传统上左有太庙,右有社稷坛,如今在天安门前的广场上,则又一次形成了这样的格局,这也说明了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是绵延不绝的。

Tips

前往天安门广场请提前进行预约,预约网站 https://yuyue.tamgw.beijing.gov.cn/

进入天安门广场可以选择位于广场两侧的安检口进入。

前往天安门广场请务必携带本人身份证。

前往天安门广场请勿携带大件行李。

夜色下的纪念堂-高一丁

夜色下的天安门广场-高一丁

北京旅游网 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