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王府府邸西路院葆光室彩绘
2023 年3 月21 日是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春分至,草长莺飞。
恭王府春分祈福大典
恭王府春分祈福大典2
春分祈福习俗可表达祈福纳吉之意。自民国起,恭王府丰富多样的祈福仪式,得到了较好的传承与传播。
在龙神庙前祈福,表达人们向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心愿
春分时节,恭王府与北京市道教协会共同主办“迎春纳福、祈福纳祥——恭王府福文化节祈福大典”,有银安殿前祈福、嘉乐堂为道教书画作品祈福开光、龙王庙供龙王、般若庵拜观音、山神庙敬山神、蝠池边走太极、秘云洞奉“天下第一福”、邀月台福神庙祈福等环节,通过颂福、迎福、祈福、写福、送福、乐福、纳福等庄严的仪式, 展示中国传统民俗“福”文化。2021 年9 月29 日,恭王府春分祈福习俗成功列入北京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请福牌
春分祈福习俗溯源
祈福习俗源于先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福”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是我国古老的文字之一,为双手捧酒,祭神祈福。“福”的象形文字至今约有3600 多年的历史,拆解笔画看“福” 字,它由示、一、口和田组成,示,指神祇、祈祷;田,指耕地;在这个福字上,寄托了老百姓祈求得到田地, 以满足温饱需求的愿望。有一首六字民谣如是说:“一口田,衣禄全”,诠释了衣食足就是“福”。原始初民认为“福”是上天所赐,“酒”象征生活富裕, 所以百姓将人间最好的米酒用来祭祀,以求苍天佑助。后来“双手举酒祭天”的象形文字在龟甲兽骨上频繁出现,这就是最初的祈福礼仪。
恭王府春分祈福大典
“福”在中国演绎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并且普遍认为只有“五福”齐备才算是十全十美。何为“五福”?宋代《尚书·洪范》诠释了“五福” 概念,即:“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也就是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
对于国家来讲,祈福习俗集中表现在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和天下太平的追求,而对于个人则主要是对“福、禄、寿、喜、财”等吉祥文化的崇尚。在春分时节为民祈福、为国祈福的做法先秦时期已经出现,以从上而下普遍流行的社稷之祭为其代表,所谓:“社为九土之尊,稷乃五谷之长,春祈秋报,祀典是尊。”
“福”字历经千年演变,形态变化万千,而其不断丰富的内涵和历史意义,逐渐演变成人们心中最重要、最喜爱的文字之一。
锡晋斋门廊墙上的福字
春分:迎春纳福、祈福纳祥、带福还家
多福轩
春分,古时又称“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并非传统节日,而是一个指农业生产的重要节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康熙御笔“天下第一福”
沁秋亭“寿”字曲水流觞
花园游廊上的蝙蝠彩绘
春分日“日夜分、昼夜均、寒暑平”蕴含的公平思想与祈福愿望相结合,用庄重的仪式凝聚人心,传递天下和平、国泰民安、勤劳奋斗、福气均沾的价值观念。春分祈福习俗是中华传统文化。春分当日,“迎春纳福、祈福纳祥——恭王府福文化节祈福大典”系列主题文化活动在府邸展开。启动祈福仪式后,由道教设坛举办祭祷系列礼仪,统称为“斋醮”,即供斋醮神,借以求福免灾。道士们身着形制、颜色各异的道袍,手持各种器具,吟唱着古老的曲调,在坛场里步罡踏斗,祈祷神仙保佑、赐福消灾解厄,为国祈福,为民祈福。在道教斋醮仪式中使用了很多赞颂词章和祭祀音乐,其中包含不少文学和音乐资料,斋醮道场为此配置使用多种乐器。先用钟、磬以节缓急,后又引用管、弦、锣、鼓, 音乐内容丰富多彩。有《华夏赞》《步虚辞》《白鹤赞》等,别开生面的展演,吸引着人们前来观赏参与,感受迎面而来的“福”气……
Tips: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海西街17 号
电话:010-83288149
时间:11 月11 日至次年3 月31 日,9:00-16:00 ;4 月1 日至10 月31 日, 8:00-17:00(周一闭馆)
门票:4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