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望古北水镇
防御重地司马台
司马台营城建造坚固
相识司马台始于照片,陡壁绝巘之上,危楼高悬,惊险刺激,城墙砖阶破损,即使完整,直立而上,攀爬也是艰难。它是山脊多座敌楼之一,位置最高,站在楼台,西南可望京城,众多影友争相拍摄望京楼,以致成为司马台长城的代名词。
风化的司马台南城墙
司马台本指山脚下的城堡,把守这一带的关口。明代万历四年(1576 年)编写的《四镇三关志》记载,司马台营城堡一座,明初洪武年建造。如今城堡旁开发出古北水镇,引起世人关注,停车场边,车水马龙喧闹,覆盖了这片沉寂。
司马台北门
岁月悠悠,世事沧桑,古城失去了往日的雄风,地面增高,墙体显得低矮,所幸尚有遗存,远处游人很难发现。南城墙断续不整,内里毛石暴露,偶能见到外包灰砖。这段砖墙保持原样,约有两三米高,二十几米长,墙体坚固,当年花费不菲。砖墙一顺一丁垒砌,风化严重,大部分坑凹进去,之间的白灰极为结实,坚挺在外,似为打出线格的稿纸,书写着过去的历史,记录着往日的辉煌。
维修过的司马台南门
城堡南门还在,这些年按原样重修,看得出当年的高大,青砖垒砌,与残砖形成对比,显出新意。近观门洞券顶,还是旧物。城门有锁,无法进入,便寻它路。城墙西南角所剩无多,有踩踏的印迹,便走了上去,跳进城内。
司马台村门楼上的旧砖精致
西墙内侧,毛石巨大,重达千斤,码放有序,墙面平整,一直伸向城的北端,虽比当年矮了许多,还是感到震撼,赞叹古人的智慧与力量。城内村民搬到了城外新居,住上了楼房,城中便有了整体改造的空间。西半侧从南到北盖着大棚,四面有墙,没安门窗,没铺地面,很像停车场,并没启用。东半侧则为民居,经过修复,整齐美观了许多,有些门楼或房舍似乎还保存着原样,修旧如旧已为共识。民居无人居住,多是空房,供人们游览。城中建造了点将台,前面为空地,意为习武练兵之地,为游客增加情趣。其实古时习武练兵多在城外,哪能在城中跺脚喊杀。不过站在这里,可以看到北面山脊上的长城及座座敌楼,体会出古人在此建城驻兵的意义,发现敌情,率先准备。
司马台城内
司马台城内
司马台民居
沙峪沟临着京承高速可望金山岭五眼楼
山上娘娘庙山下沙峪沟堡寨
北城门存有门券,也依照原样修复,城门外立着长城保护石碑。正对北门有座影壁,城砖垒砌,工艺并不精致,建国前就在,不知始建于何年,历经风雨,上面长起荒草,有了古意。两座城门并不正对,而是错开约三四十米,南门偏向东墙,这是古人讲究的风水。现代村民也沿袭旧时习俗,丧事走北门,喜事走南门。
砖垛子堡寨三角形或梯形
齐寨关口山上明长城山下北齐长城1
两座城门,与古人所记相同。明末清初的《昌平山水记》载:“自潮河川而东二十里为司马台。有城,二门,提调一人守之。”有资料显示,司马台营城为方形,东西长152 米,南北宽137 米。城墙基厚5.4 米至5.6 米,上有垛口,城门高5 米。如今城堡四周有墙,三四米高不等,低处1 米左右,外包青砖多已不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里盖房、围墙、垒猪圈, 城墙逐渐拆成现状。
齐寨关口山上明长城山下北齐长城2
司马台城内古迹多
司马台群山纵横,九条山脉相汇于此,称为九龙口,风水汇聚。司马台营城选址于此,经过严格考察。城址原有河水流过,称小汤河。建城时做了改造,把河水上游的山梁开了个豁子,让河水改道,分出两边,绕城而过。
河西城堡民居
司马台营城古迹很多,有衙门府。府门前曾有两尊石狮,应是提调在此地办公。衙门府在城的西北,从北门进来向西,便是后花园。前面有一片空地,多年来无人盖房居住。老百姓认为,这是官府升堂断案,拍惊堂木、打板子的地方,睡在这里不安稳,会惊醒。
吊马谷寨关口西侧敌楼及长城
龙潭石刻
城外有寺庙,多在西侧。有马神庙,有坐西朝东的九神庙。规模大的是老爷庙,坐北朝南,大殿内有壁画,曾经做过大队部,办过小学。过去老爷庙门前有两株柏树,约1米粗。突出的是庙中间那株柏树,高大直立挺拔,直径约有1.2米,需三人围抱。老爷庙对面是大戏楼,坐南朝北,面阔三间,歇山顶,灰筒瓦,建得漂亮。戏楼又是庙的门楼,由此入庙,里面能容两三千人看戏。戏楼后面有道山砬子,能回音,称回音壁。这里唱戏,声音可折射到对面山梁上的巴各庄村。古人建筑有讲究,利用山谷拢音,声波折射,让声音传得更远。城内外古迹均已不在,戏楼也已无存。
三角城内民居的残墙
吊马谷寨关口险恶建有敌楼
司马台有“东塔、西寺、南楼、北真武”之说。城外东边为罗家祠堂的灵塔,南面山上建有敌楼,北面山上为真武庙,西边多寺庙,还有当地人称的大寺。西边是西关,也称下街子,也有集市,为交易之地。以前百姓不能住城里,多居住在城西。百姓住进城里,是城堡失去战争作用后的事,清代逐渐成为村落。司马台村是个行政村,管辖7个自然村,仅就本村而言,约有100多户,近400口人。司马台以吕、徐、张、王等姓氏人口为多,曾有“吕半城、徐半街、上河有个罗大爷”之说,罗姓不知何因不在了。
城堡东墙
三角城南门
西门内杠窝
城堡西门北侧楼
乍儿峪河口宽敞
司马台村名由来说法很多。一说唐初名将罗艺被斩,葬于此地。他手下的王司马甘愿为罗家世代守墓,罗家深受感动,把所属土地归王司马所用。王司马死后,其子孙与罗家后裔商量,将此地起名为“司马台”。二说隆庆五年(1571年)戚继光任蓟州总兵官后,从古北口到后川口视察,司马化日向戚总兵官建议,用自己的军饷,发动当地百姓修筑长城。5年后,戚继光再次到后川口,说道:你司马大将战功卓著,又修了长城和城堡,我看就用你的姓叫“司马台” 吧。三说宋朝潘仁美挂帅。帐下一名校尉叫黄龙,抢来一对双胞胎姊妹送给潘仁美。少女的父母苦苦哀求,无济于事。百姓憎恨黄龙,于寨外的山口设下陷阱。黄龙连人带马跌入坑中,马腿折断而死,故称“死马台”,叫白了就称为“司马台”。说法还有其他,离不开官职、姓氏、谐音三种……
Tisp:
古北水镇内游览、住宿、餐饮别有享受。
司马台是成熟的旅游地,食宿方便。
自司马台向北有公路,可步行达沙岭沟村。
自司马台向西北步行达砖垛子口。那里可以看到北齐长城。不过路不好走,需要多加小心。
从自司马台向东有唐家寨村。那里有小路可以攀登仙女楼,但山路崎岖,多加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