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制生煎包
若问,哪里能吃到“底焦脆,馅有汤水”的正宗味道生煎包?那就是上海了。上海的朋友告诉我,在上海吃正宗的生煎包不能去酒店、大餐厅,街头早餐铺子的生煎包味道更纯正。说到生煎包,上海人习惯称为“生煎”或“生煎馒头”,为何这样称呼?有其历史原因,在此不赘述。
刚出锅的生煎包
上海正宗的生煎包外观雪白柔亮,上部松软,表面撒着芝麻或小香葱,底部金黄发褐、焦硬带香脆。其皮薄馅大,肉馅鲜、甜、嫩,呈肉球状,带有汁水,咬破后汤汁淌出。伴有芝麻及葱香味,以出锅趁热吃为最佳。
生煎包的汤水溢出
在泗村聊生煎包
出锅时,再撒上芝麻和小香葱碎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安以质为本。我国的饮食文化高深莫测,涵盖着时代的、地域的、民族的等众多方面特色。中国饮食不但讲究“色香味”,还要体现出“滋养补”。人们在享受美食文明的同时,也继承和发扬吃的历史、吃的文化,吃的精髓。
吃生煎包最好沾点醋
朋友也酷爱生煎包,我们上海相逢,吃生煎便是一项日程。去往泗塘的路上,朋友如数家珍般向我介绍生煎包:生煎包的起源其实并不上海,而是江苏镇江人开发的,算是镇江饮食四怪之一,“香醋摆不坏,肴肉不当菜,面锅里面煮锅盖,生煎包子名在外。”
煎铛与油煎包子的过程
生煎包在上世纪20 年代于上海扬名。据说是镇江一面食世家到上海发展,也将自家吴越传统的“且脆,且香,有鲜汤”的生煎包手艺一同带到上海。很快,生煎包这种快餐饮食就被上海人接受了,随后他在上海开了一家生煎包店,生煎包以大众化口味,大众化服务特色,很快便风靡了上海滩。但至今,生煎包却没有走入大餐,只是茶点、充饥之方便饮食。大众对其口味评价是:“皮薄不破又不焦,二分酵头靠烘烤,鲜馅汤汁满口来,底厚焦枯是败品。”
朋友兴致勃勃地继续介绍:生煎包的名词简单准确,生煎,顾名思义,它是用半发酵面包入肉馅的生包子,直接在油中煎熟,则名曰:生煎。
正宗味道的生煎包
撒上一点水继续煎炸
刚到泗塘马路北口,就见胡记店铺前已有人不少人在排队了。这里虽然有多个生煎包铺面,各家的煎铛都很大,一次可以煎得50-60个,因是现做现卖,每铛制作周期需要十几分钟,要想吃到刚出锅的生煎包,就免不了要排队了。胡记店的小吃品种较多,可适应着不同口味人群。
因我对生煎包情有独钟,朋友去排队,我就去铺面看看,都是明档制作,制作过程尽收眼底。因还想学习师傅们操作工序,以备回家仿照自制,所以,偶尔也和操作师傅搭讪上几句,好客的师傅倒也高兴一起聊。
出锅的生煎包
煎制工序在铺面门口处,师傅一人兼管两个煎铛。听到夸奖上海的生煎包味道好,师傅蛮欢喜地告诉我:“现在这里做生煎包的人少了很多,大部分人不做了,继续做生煎包的一般都是我们江苏南通人!”我好奇问其原因?回答:“我们做的味道更纯、更正。尤其是价格也便宜,只有我们南通人做得了!”
所有生煎包店铺基本都是一条龙的制作方式。按照工序分工:半发面的大面团放到案板上,再沾油揉面和擀皮。将擀好面皮中添入肉馅后捏成包子型,然后反扣在一张张方形涂了食用油的不锈钢板上,每张板上横竖各8个。包子带褶的一面扣压在下面,一个个小馒头似的,这可能也是上海人称“生煎馒头”的缘由之一。
灶台上是两个硕大的铸铁平底饼铛,两个饼铛交替煎制,当煎铛烧制八成热时,倒入些食用油,均匀覆盖在煎铛表面上,随后将盛满生包子的不锈钢板倾斜,又麻利地向铛一抖动,包子便有序地溜进大铁铛。师傅用手略排布均匀,煎炸一下,再倒入食用油,油量可淹没包子一半高度,迅速地盖上木盖子继续煎制……
Tips:
时间:需上午10 点之前。早8点前人多,等候时间较长。
地点:上海宝山区长江西路泗塘虎林路“胡记锅贴”。
价格:生煎包:7-8 元/一两四个,咸豆浆:3-4 元/ 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