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有《旅游》看天下
1979我们创刊
隆里 藏在深山里的明代军事古镇
作者:文·图/ 宁坚
来源:《旅游》杂志
发布时间:2023-01-12 11:07

走进隆里,就像是推开了一道被历史尘封了多年的大门,各种古井、古楼、古宅、古碑、古桥都保存得十分完好,处处散发出浓郁的土著文化与外来中原文化的融合气息和悠悠古情。

    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锦屏县,有一个保存完好的明代军事城堡——隆里古镇,当你从大城市来到这个古朴的小镇时,会感到自己仿佛走进了一个历史时光隧道,这是一个值得让人细细品味的地方。 

古代经科举考试录取者称为科甲出身,这户江姓人家在清乾隆年间出了一名进士,官至知府,其后裔取堂名为“科甲第”

群众演员在表演花脸龙。古镇内至今保留有“花脸龙、唱汉戏、吟故事”三大瑰宝文化习俗

在城内仰望东门,东门为当时官员、军队进城的主要之门

小镇的来历

这座由本地民族和外来军人及其后裔共建的戍边重镇,在明代之前名为景巫。当时古州(现贵州黎平县、锦屏县一带)吴勉农民起义,朱桢奉朱元璋之命率江南大军不远千里前往古州统领当地部队进行镇压,后为了震慑蛮夷,大军没有撤离而就地驻防, 便在景巫这个小村建立了千户所,之后将景巫地名改称为隆里,并将隆里修筑成为一座亦兵亦农、能战能防的军事城堡。据说当时的隆里古镇城内三千七,城外七千三,七十二姓氏, 七十二口井,其规模之大,人丁之兴旺,由此可见一斑。历经沧桑的隆里古镇,作为军事驻防单位,虽然早已失去了昔日的威严,当年的边陲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城中规划整齐而错落有致的古街古巷、古桥古碑都完整无损地在向世人讲述着它过去曾经辉煌的历史。

    城中现有近800户人家,3200多口人,有龙王、所王、西王、魏王四支王姓,分别来自江西、安徽、山西等地,王氏为隆里第一大姓,90%以上为汉族,这在贵州苗族侗族聚居的大山里,实属罕见。

进入古镇前,陪同我们的隆里村村支书介绍,1999 年,隆里古镇已被列为中国与挪威王国国际合作项目贵州生态博物馆之一,此后古镇又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同时也是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氏宗祠是古镇内汉族宗法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

古镇内的建筑绝大部分都具有徽派建筑特点,这些建筑都极具研究价值

古镇共有72 口井,每一口井边都有用吊绳磨出的深深痕迹

城墙布局

隆里古镇以禹门峰为背景,以龙溪河为镜,梳妆于山水之间,俯仰于大地之际,完美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古朴典雅的明清建筑群,幽深通达的街巷,构成了人与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我们在古城墙上放眼望去,隆里全城尽收眼底。古镇南北宽约217 米, 东西长约222 米,呈正方形布局。城墙高约4 米,壕深约3.3 米,城墙外有护城河。城周设东南西北四道城门, 各门设炮台一座(后改为祭祀台)。古镇东门为清阳门,又名戌门,门上建有三层高戌楼,为官员、军队等进城之门,寓意紫气东来。南门为正阳门,西门称迎恩门,除了门上建有两层戌楼外,还设置了内外两道城门, 即在门洞前筑有一堵围墙,出门洞后需转90 度弯再出一道门才能到达城外,这结构被隆里人称为勒马回头。这种设计,易守难攻,不知原里的外人很难出入,颇有军事价值。古语中音相近意互通,而字无疑犯了兵家之大忌,故北门常年闭门不开,取其藏风聚气之说。在北门上城楼上设有寺庙,供奉有菩萨, 以祈求平安……

古镇民居的基本单元一般为三间开10 米,进深8 米左右的两到三层木构建筑

当地政府加大了古镇保护力度,数次向民间征集有关古镇的各种资料。这是一位老人在家中整理一份报告

古镇的主要传统街巷有南门大街、来龙街、张所街以及人寿街等,其中张所街又称为“官街” 

Tips:

交通:飞机至贵州黎平机场,古镇距黎平机场21 公里;黎平汽车站也有发往隆里的班车,车程约1 小时,但车次不多;或飞机至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 从贵阳市自驾;约5 小时可达隆里。 

食宿:老鼠豆、油炸粑、血浆鸭、冰凉粉、油茶、稻花鱼和折耳根腊肉等是当地的特色美食,价廉物美。古城内没有修建大酒店,但是在古镇的南门外,有一家农业生态园,游客可以自己进园采摘蔬菜再进厨房加工。另外,古镇里的农家乐也可以接待少许散客。 

周边:游完古镇,往西可去剑河、雷山县观赏苗族风情;向南可去黎平县听侗族大歌,看侗寨鼓楼;往北是天柱县, 三门塘不可不去。 

友情提示:建议请一个向导,以便更好了解古镇文化。

北京旅游网 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