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模范书局,我想很多人都并不陌生。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介绍与打卡照片,让我不得不把它贴上“网红书店”的标签。然而真正站在它的面前时我却发现,如果仅仅用“流量” 来评定它的价值,有点过于随便和单薄了。模范书局给人带来的震撼和厚度,远远不能用任何网络词汇总结。带着他与她的故事前往,与其说是逛书店,不如说是一次虔诚的朝圣,为一份炙热的爱和至死不渝的初心。
书店穹顶
书店门口石碑
书店门口外观
屋顶的木制结构
屋顶对称性的设计
教堂书店的“前世今生”
建筑风格是模范书局最为突出的特点。站在它面前,我们不得不抬头仰视,古老的教堂造型,让人驻足的同时,会深深怀疑——这到底是书店,还是哪个历史遗留的文化景点? 再定睛一看,门头上方的牌匾清晰雕刻的“模范书局+诗空间”几个字向我们证实,这确实就是我们要找的那间教堂书店。
大门虽是敞开的,但挂着厚厚的帘子,帘子里泛出微微的黄色灯光,顿时想起曾经去欧洲时拜访过的很多欧式教堂,神圣感油然而生,似乎有种力量,让我们需要深呼吸几次才能小心翼翼地走入大门,生怕惊扰了谁的祷告,于是决定再从外面仔细欣赏一番。虽然是西式教堂,墙体和楼顶的八角亭都彰显着中式的笔触,这种“融合”的源头,就不得不提到它的前世今生。在变身成书店之前,它是中华圣公会教堂,始建于1907 年,是中华圣公会在华北地区建设最早、规模最大的中心教堂。就像它的名字一样,虽是西式教堂,建筑风格上却有着明显的“中华”印记。它的平面结构呈拉丁十字状,内部由中殿、侧廊、翼廊、圣坛与后殿组成,大部分的结构都属于规范的哥特式。然而,教堂的整体结构却是由北京传统建筑的抬梁式梁架完成,山墙和屋面也采用中国清式硬山做法。
书店彩色的窗子
书架上陈列的书籍
书店全景
书店最有特色的一角
通往二层的楼梯
关于它独特的设计构造,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教堂的设计者名叫史嘉乐,是中华圣公会教区主教,鸦片战争后来到山东烟台传教,1883 年开始在北京工作生活。由于中华圣公会北京教区遭到过严重破坏,自1901 年起,史嘉乐开始着手建造一座新的教堂。在建造过程中,中国工匠看不惯西方建筑的图纸,经常聚在一起讨论哪个部分应该有怎样更好的建造方式,甚至很多地方都是脱离图纸,按照工匠们自己的理解进行的。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元素,比如教堂的大门、钟楼、天窗等细节,都并不是设计师的本意。也恰恰因为有了这些文化差异上的“误会”,才让这所教堂融合了中西方的特点,成为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建筑作品。
1949年后圣公会退出中国,教堂成为北京电视技术研究所库房,上世纪90年代被一家港资企业收购,经过整修成为办公场所,2013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书局成立于2019年,在这幢中西结合的独立“洋楼”存在的日子里,北京也在经历着一次次蜕变……
Tips:
诗空间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佟麟阁路85 号
电话:18519227269
时间:10: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