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有《旅游》看天下
1979我们创刊
『文明的印记 —— 敦煌艺术大展』千年石窟的不朽神韵
作者:文·图\ 王小米
来源:《旅游》杂志
发布时间:2023-03-08 18:36

敦煌的美,是有年轮的,它跟随时间的脚步流淌着,像一条关于佛教艺术的河流,庞大而深沉。它是时代的见证者,也是历史的创造者。此刻,跟随『文明的印记——敦煌艺术大展』,去看三危山上的日出日落,去听洞窟中的斧凿声声,去追那一束开天辟地的闪耀佛光,去触摸那份刻在石壁上的东方信仰。

如果你想通过艺术,打造一座穿越时空的隧道,你会选择去哪里?我想,我的目的地名单中,一定会有那座闪耀着金色佛光的殿堂——敦煌。它南枕气势雄伟的祁连山,西接浩瀚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壁立千仞的三危山作为它的仪仗,风沙肆虐的大西北似乎把它阻隔在了时间之外。心生向往的游客,总有一部分人不能亲眼目睹。然而今天,你不必拥有“时空隧道”,便可以近距离饱览这座千年历史文化宝藏。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也打开了一扇令世界都为之震撼的东方艺术之门。

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举办的“文明的印记——敦煌艺术大展”,给你这样一个近距离接触敦煌的机会。此次展览是迄今规模最大的敦煌艺术主题展览,由“经典敦煌艺术”“藏经洞专题”“1940 年以来的敦煌艺术手法与精神”三大主题组成。为了高度还原敦煌石窟的文化与艺术内核, 策展方精心挑选了70 多年来敦煌几代艺术家临摹的8 个不同时期的洞窟, 100 多幅临摹作品和20 幅高保真数字化复制壁画。8 座石窟时间跨度从北朝开始,历经隋唐,到五代、元时期, 我们可以通过不同风格的洞窟和壁画, 触摸到时间的脉络。这些作品不仅与敦煌的石窟1:1 完全复刻,甚至有些洞窟是在敦煌都没有开放的特窟,精彩程度可见一斑。

《 五台山全图》

涅槃像全景图

涅槃像南壁世迦叶佛

北朝时期石窟壁画

《五台山全图》与涅像一眼万年的震撼

一进大门,便被门口通顶的七彩玻璃所吸引。上午10点的阳光很刺眼,一束强光被七色的玻璃分裂成不同颜色,反射在玻璃前面的墙壁上非常好看,引得几乎所有参观者一定要拿出手机拍上一张打卡照,再继续之后的参观。而墙壁上展示的,正是绘制于61号洞窟的五台山全图。作为此窟最有代表性的壁画,是敦煌壁画中规模最大的山水人物图,也是最大的全景式历史地图。图中所绘的亭台楼阁、寺庙佛塔、草庐桥梁等各类建筑170多处,是十分珍贵的古代建筑史料,也是对1000年前五台山整个地区的习俗文化呈现。五台山据传是文殊菩萨居住的胜境,北魏以来就深受佛教徒景仰,所以61窟也称之为“文殊堂”。虽然这幅壁画高高悬挂在墙壁之上,但是透过七彩的光线,不难看出其中的细节十分饱满逼真。图中起伏的山峦中穿插着纵横的小路,善男信女肩挑扁担,诵着诗经在崎岖的小路上穿行,还有不同的生活场面惟妙惟肖,故事感十足,充分还原了当地的地形地貌和人文场景。作为此次展览的第一个亮点,《五台山图》把我现代的灵魂直接带到了1000多年前,从巨大的物理空间,升华到了壁画中的精神世界。带着这份指引,正式深入到这座流光溢彩、装饰华美的极乐殿堂。

西魏第432 窟佛龛

《 九色鹿本生故事》壁画

盛唐第220 窟壁画

盛唐第220 窟顶

盛唐第45 窟壁画

从一进门的壁画返回到展览中间的大厅,本打算去咨询台领取地图后再开始参观,目光却被咨询台旁边的巨大卧佛拦截了过去。看了介绍才知道,这便是今天第一个石窟—— 158 窟涅槃像窟。158 窟为吐鲁番统治时期所凿,是敦煌著名的大型涅槃窟。所谓涅槃窟,是将涅槃像作为洞窟的主体,前面没有遮挡而使卧佛像赫然横陈在观者面前。涅槃像的左侧(南壁)是一身立像,为过去世迦叶佛。其右侧(北壁)是一身倚坐佛像,为未来世弥勒佛。它们与主尊涅槃像共同组成三世佛像,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 左右两边的佛像嘴角微微上扬,甚至眉眼之中都带着一丝喜悦的笑意,面部丰满,神态祥和, 却在似水的柔和之中散发着坚如磐石的力量感,让人的心也变得平静了下来。中间的佛像以侧卧的姿势置于中间的台子上,眼睛放松地半闭着,嘴角同样微微上扬,面容安详。围绕卧佛像的三壁,绘有菩萨、罗汉、四天王、天龙八部举哀图。佛床下部正中开一小凹龛,龛内绘十方净土中的下方净土变。窟外的游客很多,站在窟外向内凝视,我们每一个人的感官雷达,都接收到了不一样的信号。有四大天王的惊恐,比丘们的悲伤,菩萨们的沉思……而这所有的情感,都会被涅槃像的安详所包容和化解。此时, 并无关于生死,或者说已经超脱生死,过去、现在和将来,进入了无限轮回。隐藏在泥塑中跳动的心脏,正是古代人民与天地相连的灵性与智慧。

初唐220 窟北壁壁画

盛唐第220 窟泥塑

西魏第320 窟壁画

西魏第285 窟泥塑

西魏第285 窟壁画

北朝时期石窟艺术融合与创造

才刚刚开始,已经觉得用尽了全身的力气,仿佛此时自己已经变得越来越渺小,好像无形中有很多双手把人捏成尘埃,我想这种感觉如果是置身在敦煌,会更加明显吧。身体被那片黄色的泥沙所吞噬,最终只剩虔诚的灵魂。这样想着,心中的向往又多增加了几分。继续往涅槃像旁边的展厅走,便进入了北朝时期石窟艺术展。门口的墙壁上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北朝时期的石窟艺术风格。敦煌早期佛教艺术是发展时期,包括北凉、北魏、西魏、北周四个时代。石窟建筑形制有中心塔柱窟、禅窟、殿堂窟等。门口的菩萨胸像雕塑微微垂眉,谦和而平静,仿佛在迎接着每一位巡礼的游客。再往里走,便是多幅壁画组成的展厅,虽然前期已经自认为做足了功课,但是面对那么多震撼的作品和丰富的人物画面,不由得还是觉得在中华文化面前,谁又敢扬言自己“略知一二”呢?据介绍,壁画有表现佛教诸神的尊像画、表现释迦牟尼过去与现在世的本生画、因缘故事画、传统神话人物画、装饰图案与出资造像的供养人画像等。壁画的风格与当时的朝代特点和敦煌的地理位置息息相关。敦煌处于河西走廊的重要位置,它是西去的分岔点,也是东来的驻泊地, 自丝绸之路起,此地便商贸往来兴盛繁华,不仅如此,东西方文化也在此交融。所以,此时彩塑艺术和风格以中原汉晋艺术为基础,充分地融合了来自西域佛教艺术的营养。壁画中前期人物造型雄健,面相丰圆,身着袒露式的衣冠服饰,这便是受西域佛教艺术影响的风格特征。所有的新事物, 都是从模仿开始,然后融合,最终发展出自身的特色,佛教艺术亦是如此。从造型雄壮到身材修长,从丰圆健硕到貌相清瘦,加入汉式的方领大袖, 便是从模仿到创新的改变。

西魏第285 窟泥塑

元代第3 窟观世音菩萨壁画

邬建安《刑天》黄铜激光镂刻

敦煌保护时期旧照

窟敦煌藏经洞

巡礼于殿堂之中,打开手电, 用一束光去迎接来自祖先的寄望与祈福,发现巨大壁画带来的震撼之下, 每一寸泥土上展开的鲜活的生命力。终于明白,为什么有一句话说“有生之年一定要去一次敦煌。”因为那里有另一个维度的极乐世界,是古人梦想中的天堂。一代的艺术家用自己的生命创造出的作品,滋养着下一代艺术家,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成就了敦煌这样一种独特的,前赴后继的艺术形态。

在此座展厅,正好碰到了讲解名画《九色鹿本生故事》的队伍,当然不能错过,于是赶紧凑了过去。这个故事应该大家耳熟能详:善良美丽的九色鹿从恒河中救起溺者调达,调达向九色鹿拜谢,并发誓不向任何人泄露九色鹿的行迹,否则周身长疮。后来,这个国家的王后梦到一只有九种颜色的鹿,次日即要求国王寻捕九色鹿,国王当即张榜重金悬赏。调达见榜就忘记了当时的承诺,向国王告了密,并引国王率众前去捕鹿。鹿正卧居山中,毫无所知。鹿见国王,毫无惧色,并向国王诉说了调达见利忘义的劣迹,国王听后深为感动,放鹿归山,并下令全国禁止捕获九色鹿。此时调达满身生疮自食其果。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了一个佛教的基本道理——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整个画面丰富生动,九色鹿一共在画面中出现了5 次,这是一种“异时同图”的处理方法,即将不同时间、地点出现的人物, 运用连续空间转换的方式统一在一幅画面中,从而展现整个故事。画面中的人物形态也表现得惟妙惟肖—— 九色鹿的矫捷身姿,国王带领队伍的威武气势,王后诉说梦境时的急迫心境,全部通过色彩与笔触展现于石壁之上。听完了精彩的故事,继续向前探索,待笔锋变得柔美,色彩变得艳丽,当朱砂的红色、雌黄的黄色、青金石的蓝色、云母的白色流淌出来, 一幅幅瑰丽的壁画徐徐铺开,我们便来到了下一个时代——隋唐时期石窟艺术。这也是我最喜欢的时代,丝毫不需要谦虚的,被称之为“盛世”的时代……


Tips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北路9 号恒通国际创新园-C7

电话:010-53232111

展期:周二至周日 10:00-18:00

票价:120 元/ 人,预约、购票及优惠价格详情请关注“北京民生美术馆”小程序。

北京旅游网 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