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有《旅游》看天下
1979我们创刊
玉文化背后的考古发现
作者:文·图 / 沉浮
发布时间:2023-06-06 21:46

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我不由自主地被反复出现的兽面图纹吸引。它拥有瞪着重圈的圆眼,拥有宽阔的鼻子和嘴,它出现在路灯上、石碑上,乃至摆渡电瓶车车头,让人实在很难忽略它的存在,它是良渚特有的神人兽面图纹中的兽面部分。这种良渚图纹的上部是头戴巨大羽冠、拥有倒梯形脸、龇着牙的人像,中部是现在被作为良渚古城标志的兽面,下部是拥有锋利弯曲爪子相对着的兽足。

“至尊王陵”反山

目前发现的良渚文化墓葬被分为四个等级,其中反山王陵毋庸置疑是最高等级,这一判断依据着墓葬随葬品、选址、墓葬排列方式的不同。反山王陵位于良渚古城宫殿区西北部不远处,在高出地表6米、被称为“土筑金字塔”的人工高台上。我从宫殿区走到这里,穿过如今已经干涸的溪流宛如穿越生死,溪流两边不变的是它们都代表着良渚时期的王权。

目前反山王陵发现的11座墓葬里,出土的1200余件陪葬品中包含了玉器、石器、象牙、漆器等等,其中90%以上是玉器,数量多、规格高、制作精美。反山王陵是至今发现的良渚文化墓地中等级最高的一处,因此被推测为王陵,甚至被称为“至尊王陵”。真正的墓坑位置在展示区正下方80厘米处,反山王陵遗址在展示区里还原了所有11座墓葬被发掘时的分布情况,以及出土时随葬品的分布情况。除此之外,展示区里还放置着全站仪、探地雷达、探铲等各种考古工具,仿佛这是一片正在发掘中的考古现场,考古学者们只是刚刚走开。

这种展示也许和反山王陵考古发掘的理念有关。一般来说,考古发掘需要把人工土台全部挖完,直挖到自然层,可良渚的考古学者们并没有这么做。反山王陵实际上并没有完全彻底发掘,他们只切了小口了解了地层,就用沙子把墓坑填回去。这是考古学者们留给未来拥有更先进考古技术的学者的“礼物”。

我绕着遗址展示区的木栈道慢慢走了一圈,一个个仔细观察,分辨随葬品的种类和数量,猜想这些墓葬主人的地位高低。这11座墓葬基本可以分为两排,根据出土文物的数量和等级,可以看出这些墓葬主人生前的地位。等级最高的12号墓在南排居中,等级第二高的20号墓在北排居中,而等级较低的15号墓和18号墓分布于墓地西北角。12号墓出土的随葬品数量最多,高达658件(不包含玉粒和玉片),其中玉琮就有6件。神人兽面图纹的完整版本最早就发现于12号墓出土的玉琮王和玉钺王的大型玉器上,这样前所未见的发现曾让考古学界震惊。玉琮是神权的象征,玉钺是王权的象征,这两件大型玉器出土于同一人的墓葬,象征着神权和王权集中于一人,学者们据此判定这座12号墓的主人为当时的良渚国王。

玉器 权力与信仰的象征

在反山展示馆互动区的大屏幕上显示了所有出土的器物,我随手点开一些“大型玉器”,从中了解它们的详细资料。良渚玉器上常见的神人兽面图纹大多以简化的方式被雕刻,比如简化神人的羽冠,简化完整版里的三角形眼角,简化兽面的獠牙。完整的神人兽面图纹在玉器上并不常见,反山王陵中共发现了23幅,其中12号墓出土的、重达6.5公斤的玉琮王上就有8幅,在它的四面直槽内上下各有一个,单个3厘米高、4厘米宽。刻画这些图纹的线条每毫米甚至能有四五条,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清,可见良渚先民们玉器雕刻水平的精湛。

玉琮是良渚先民祭祀时常用的一种礼器,仅出土于高等级墓葬。它形态类似于中空的柱子或者大号手镯,四周对称雕刻有四组相同的神人兽面图纹。《周礼》中说“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实际上礼天和礼地的这两种玉器在良渚文化中都已经存在了,玉器算得上良渚先民与神“沟通”的媒介,象征着他们的信仰。

在祭祀时,良渚先民主要使用的除了玉琮还有玉璧。玉璧的名字,对我们来说也许更为熟悉,比如战国时期的和氏璧,圆环形的玉璧是我国古代玉器的典型代表。良渚时代的玉璧一般没有纹饰,少数有鸟立柱、鸟形刻符等纹饰。

良渚文化中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用来表达神权的玉器,自然而然也被用来表达军权和王权......

Tips:

良渚遗址墓地至少可以分为四个等级,展示出良渚社会至少存在四种阶层分化与地位级差。

最高等级 :反山王陵、瑶山墓地

较高等级 :姜家山墓地

中等级 :文家山墓地

低等级 :卞家山墓地


北京旅游网 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