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有《旅游》看天下
1979我们创刊
燕都美味苏造肉
作者:文·图 / 杨金凤
发布时间:2023-07-11 09:41

京城名菜苏造肉美味鲜香,《燕都小食品杂咏》诗文 苏造肥鲜饱老馋,火烧汤渍肉来嵌。纵然饕餮人称腻,一脔膏油已满衫。诗后注:苏造肉者,以长条肥肉,酱汁炖之极烂,其味极厚,并将火烧同煮锅中,买者多以肉嵌火烧内食之。

苏造肉来源有多种说法,石继昌在《春明旧事》中记载 一种说法是仿苏州南味所造,故名苏造肉 ;另一种说法是清廷升平署所造,煮肉时放丁香、山奈等调料外,还要放苏子酱……升平署本名南府,故名南府苏造肉。

苏造肉入京最多的说法是乾隆皇帝下江南巡视苏州,苏州织造普福接驾入府,令家厨张东官制作一席苏帮菜宴请乾隆皇帝,乾隆对苏造肉赞誉有加,随即乾隆皇帝将张东官带回京城,由此,苏造肉进入清宫御膳房。清宫中的苏造肉这类的苏造菜(苏灶菜)备受皇帝青睐,苏造肉成为清宫膳单上的苏造系列菜品之一。苏指苏州,造指厨房。张东官入宫后,很快掌握了皇帝的饮食偏好,在苏造菜系列中,改变了过去地方菜少滋味而多油腻的弊端,做的菜肴颇合皇帝的口味,菜品多样而又美味,宫中众臣也非常喜食,很快苏灶菜肴誉满宫廷内外。

传承人侯盛勇介绍苏造肉的标志性特征为 肉片宽长、色泽鲜嫩、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到口酥烂、卤汁浓稠、汤漂浮油、回口微甜。苏造肉因而受到京城食客的喜爱,加之乾隆皇帝喜食,逐渐成为北京名菜。

苏造肉秘方重现京城

清朝末年,北京民间有一位制售苏造肉的人,名为孙振彪。孙振彪是满族人,原名克兴阿。孙振彪祖父与叔父都在御膳房承差,掌握了苏造肉制作技艺,藏有苏造肉制作方子。孙振彪在父亲和叔父的传授下,精心制作苏造肉,得到了许多京城食客喜欢。

1902 年, 孙 振 彪 17 岁, 开 始制售苏造肉,至 1924 年的 22 年间,孙振彪按照祖父传授的秘方制作苏造肉,在故宫隆宗门外专供内廷小吏食用早点的地方售卖,京城有对联苏造肉香麻饼热,炒肝肠烂杏茶浓。孙振彪通常凌晨 3 点来钟开始摆摊,到天亮售卖完后收摊,他制作的苏造肉受到上早朝的文武百官的青睐。后来,东华门外不再有等候上朝的官员,孙振彪把摊子移到了什刹海荷花市场,后因战乱四起,加上苏造肉制作成本高,价格贵,孙家生意一落千丈,苏造肉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直到 1961 年孙振彪辞世前,苏造肉秘方一直收藏于孙家。

孙振彪儿媳李增霞收藏着家传的苏造肉制作秘方,但家族成员中没有人从事餐饮行业,她多次感慨后继无人。

李增霞儿子孙静忠时时挂记着母亲的心愿,他认为必须找到一位可靠的传续人。一次偶然机会,孙静忠到酷爱老北京传统美食的好友侯盛勇老侯烧饼店就餐,谈及老北京烧饼搭配苏造肉同餐的美味和他母亲的心愿。侯盛勇听后,决定在京城恢复苏造肉技艺,一是满足李增霞老人多年的愿望,二是恢复苏造肉传统美食造口福于京城人。

苏造肉技艺得以传承

2015 年,孙静忠和母亲商量是否可以将家传秘方传授给外人,李增霞听到侯盛勇是经营老北京烧饼的,即刻津津乐道地说起小时候烧饼和苏造肉一起吃的乐事。她同意将秘方无偿捐赠给侯盛勇,但有一个条件,即侯盛勇按照此方做出的苏造肉必须经她食后,认为和父亲做的是一个味道才行。

为尽快恢复苏造肉制作技艺,侯盛勇便请来国家级烹饪大师、随园官府菜非遗传承人白常继先生,和国家级面点大师、宫廷御膳传承人冯怀申大师,一起研究秘方中记载的苏造肉标志性特征。侯盛勇跟随着白常继、冯怀申两位师傅,一次次将做好的苏造肉送给李增霞品尝,数月后,李增霞终于认可了他们的制作。2016 1 月,在房山区良乡昊天大街 4 老侯烧饼店内,举行了隆重的苏造肉制作秘方捐赠仪式。李增霞老人亲手将珍藏了 60 余年的苏造肉制作秘方交给了侯盛勇,并语重心长地嘱托他。

选道地食材 饪佳肴美馔

严格选材也是苏造肉技艺之一。除了主食材,调料上也十分讲究,精选多种中药和香料合配,其中有丁香、肉桂、官桂、甘草、砂仁、桂皮等,春夏秋冬季节不同,香料品种、用量有所调整,侯盛勇在选用配料时,对其所产地域、年限都有相应的要求。

苏造肉制作不仅有酱的方法,还有卤制的技艺。卤制烹饪方法初始于我国夏商时期,那时人们已经采用了烹饪中使用盐和香料调味品的方法,《史记》中记载了接近于卤的方法,到了清代的《随园食单》和《调鼎集》中都对卤制技法做了较为翔实描述。我国历来有南卤北酱之说,是传统肉制品中的重要技法,苏造肉制作中同时使用了卤、酱的烹饪技艺,基本制作和食用方法是用多种中草药炒熟打沫腌制生肉入味 ;再用十余种中草药煮汤炖制 ;以白菜、油豆腐垫底,五花肉切片文火炖 15 分钟。

Tips:

地址 :北京市房山区长阳镇昊天北大街 8 号房山区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 ( 众创空间 ) 苏造肉体验馆

电话 1316149268813264385687


北京旅游网 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