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有《旅游》看天下
1979我们创刊
蛋壳雕 刀尖上的妙趣
作者:文 / 金戈铁马 图 / 陈小林 真玉汇 张永胜 毕凯
发布时间:2023-08-09 16:57

蛋壳雕,简称蛋雕,即以禽类蛋壳为原材料,融入素描、剪纸、版画、书法、雕塑等艺术形式,以刀代笔,在蛋壳上综合运用阴阳刻、线刻、影雕、浅浮雕、镂空雕、组合拼雕、内雕、镶嵌、染刻等多种雕刻技法,创作出具有强视觉冲击力的艺术作品。

蛋类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材,蛋文化也是我国吉祥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鸡蛋古代俗称鸡子,与吉子谐音,寓意吉祥如意。而蛋壳有什么用途呢?可能很多人认为它薄脆、易碎,并无可取之处,但毫不起眼的蛋壳经过手艺人的打造,通过刻刀、气钻等工具,精雕细刻出一些精妙绝伦、赏心悦目的作品,化腐朽为神奇,具有独特的灵气与美感。

千年积淀中产生的民间艺术

蛋壳雕是古老的工艺美术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技艺。据考古发现,非洲鸵鸟蛋壳雕距今已有 60000 年的历史了。我国最早关于蛋雕的文献距今已有 2500 年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管子·侈靡》中有记载雕卵然后瀹之雕卵就是雕蛋,先用工具在生鸡蛋上刻图案,然后煮熟食用。

南北朝时期,南、北方人口开始迁徙,文化也随之互相融合,蛋雕逐渐演变为寒食节的节日民俗,《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古之豪家,食称画卵。今代犹染蓝茜杂色,仍如雕镂。递相饷遗,或置盘俎。意为人们最早用蓝紫色颜料在鸡蛋上绘画或雕刻,作为互相馈赠食用的礼品,或者放到盘中来祭祀。隋朝,民间出现了染刻技法的蛋雕,唐宋时期寒食节发展鼎盛,蛋雕作为重要节日民俗,也慢慢被民众所喜爱。同时,由于在蛋壳上绘画难度相对较低,蛋壳画也在民间流传开来。

到了清代,除了寒食节,绘画蛋与生子婚娶相结合。而蛋壳雕因其工序复杂、难度高、成品率低,在民间发展较为缓慢,但不时涌现出高水平的蛋雕作品,《日下旧闻考》记载:余尝于灯市见一灯,皆以卵壳为之,为灯、为盖、为带、为坠,凡计数十百枚。每壳必空四门,每门必有榱栱窗棱,金碧辉耀,可谓巧绝。由此可见,当时已出现精致的镂空拼雕蛋雕灯,精巧绝妙。

受社会及市场的影响,蛋雕发展远远滞后于绘画彩蛋。民国时期,在北京城内,染红蛋常作为小孩出生后洗三(出生后三天)的添盆习俗的物品使用,以图吉祥。而蛋雕在全国只有零散少数艺人从事,主要分布在沿海及运河沿线。

改革开放后,北京工艺美术厂开始将国画与蛋壳相结合创作绘画彩蛋,出口创汇。近几十年来,随着技术进步,部分艺人开始尝试在蛋壳上综合运用复杂技法雕刻,艺术价值得到了大大提高,广受民众与收藏家青睐。

多种蛋壳 创造不同风格

在雕刻之前,要挑选一些合适的蛋壳作为原材料,比较常用的蛋壳为鸵鸟蛋、鸸鹋蛋、鹅蛋、鸭蛋、鸡蛋、鹌鹑蛋。根据蛋壳的厚度、硬度和颜色,手艺人可以选择不同的雕刻技法,并采用最为合适的展示方式。

非洲鸵鸟蛋是所有蛋雕类艺术品中体积最大的,厚度约2-3毫米,外壳较坚硬,适合浅浮雕及镂空的创作,底部若配上灯光,也可成为精美的装饰品。鸸鹋蛋比鸵鸟蛋稍小,来自澳大利亚,蛋壳外表皮为墨绿色,从外向内颜色逐渐变浅,直至最内层的白色,因此创作时可通过颜色的过渡与渐变呈现出影雕的作品,富有视觉冲击力。鹅蛋更为小一些,厚度约0.5毫米,创作手法也与鸵鸟蛋类似。

鸡蛋、鸭蛋和鹌鹑蛋平时容易购买,因此也最为常用。鸡蛋壳厚度相对略薄,约0.2-0.3毫米,颜色从外至内依次变浅,在制作过程中可采用刮刻的手法,雕刻出来的作品颜色不会发生变化,保存时间非常持久,这也是鸡蛋壳雕的魅力所在。鹌鹑蛋的特点是其表面会有一些不规则的图案,既可以用钢丝球和刻刀将表皮图案清除掉,也可利用表皮颜色的差异来进行创作,使得作品外观更为多样化。除此之外,还有像鸽子蛋和蛇蛋,但由于成本相对较高,且表皮薄,容易破碎,因此制作难度大,对技艺要求严苛,并不会经常使用......

Tips:

海淀区文化馆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 28-1号 海淀文化艺术大厦 4 层、5

电话 010-56082207


北京旅游网 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