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有《旅游》看天下
1979我们创刊
崇义砂锅 烧造成器
作者:文 / 杨金凤 图 / 崇义村等
发布时间:2023-11-10 10:54

京南一个铺满绿韵的小村庄崇义,留下一项散发着人间烟火气息的纯手工制作手艺——砂锅制作。在薪火之上烧制出的各种器物,通过蒸、煮、烙的烹饪,做出独具味道的食物。这项烧土成器的技艺在崇义村祖祖辈辈传承延续。

备物致用,烧造成器。

在北京,随着历史的发展,也出现了通过烧造制作器皿的工艺,如烧制琉璃、砂锅等技艺,元代熊梦祥在其所著的《析津志·物产》中记载了北京地区的烧制工艺:金、银、铁、锡、画眉石,同出斋堂。其石烧锅、铫、盘,其百年亦不损坏。京西有丰富的烧造资源和煤炭,为器物烧造提供了基础条件。史料记载,辽代京西就有烧造白瓷、琉璃等技艺,其产品供当时的辽陪都南京及北京和当地的官民使用,并设有专门的官员管理烧造窑厂。

北京民间砂锅烧造技艺在京西一带流传,崇义村砂锅制作便是其中之一。崇义村位于房山区南部的韩村河镇,村内砂锅制作的手艺祖辈流传。明朝初年有泥锅造饭斗量柴的传说。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的砂锅是沙土埏埴烧成者。崇义砂锅烧造技法,所用原材料取于当地,所制器物坚固耐用,因其价格低廉和实用性强,在北京及河北地区被广泛使用。

村中手艺 多家沿袭

旧时,京郊砂锅烧造技术在民间存续历史悠久,资料记载京郊的安家滩、官道等地有砂锅烧造技术。崇义村砂锅制作技艺是1886年由村民祖亮、李联和鲁姓人从外地带回的,他们在本村开起了两个砂锅作坊。当时生产的产品比较单调,只有三件套砂锅,称为大古子、二古子、小子锅。两个砂锅作坊开办初期,在村内招徒传艺。当时有祖姓继承人祖立成,鲁姓继承人鲁克仁、鲁凯,及魏井荣、刘井成、闫玉堂、张永利学会了砂锅制作手艺。

砂锅作坊的出现,带动了村内其他农户的兴趣,1901年到1938年间,鲁凯、魏井荣、鲁大利、刘井成、闫玉堂几个人分别又建起了4座砂锅坊。自此崇义村内的砂锅作坊由3家发展到7家,产品在三件套砂锅基础上增加了炙炉、凉灶、拔火罐、老豆腐锅,群体不断加大,从事砂锅制作的人员有魏仲三、闫玉兴、鲁祥、鲁克海、鲁坦等,砂锅制作人达到30多人。

崇义砂锅的声誉不断扩大,从本村到外村又到京城、河北等地,产品需求量越来越大,砂锅作坊随后从7家增加到13家,烧造的产品又增加了药砂锅、鸡汤锅等,产品质量和外形都有了明显提高。

村内的砂锅制作技术不断发展,由于场地有限,便向外村扩展,1955年到1970年间,由鲁坦、徐海、闫树、张伯、鲁强、杨贵青,分别在吴村、曹章、郑庄、潘庄传艺并建起了砂锅厂。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变,1970年到1984年,村内的个人经营改为生产队主体制作,村内两个生产队,各办起了一个砂锅厂,由鲁坦、徐海、闫树、鲁克山等人为主体,又招收了新一代制作人。1984年开始个人承包,制作技艺传承至今。

崇义村烧造的砂锅是该村的支柱产品,它带动了本村的经济,全村参与砂锅行业人员达到50%1964年,崇义村村史中提到的农民本应靠地活,崇义人民靠砂锅足以说明砂锅的经济价值。

崇义村砂锅的生产与销售分布很广,砂锅烧造手艺从崇义村逐渐向外传播,韩村河镇曹章村、郑庄村、潘庄村及吴村都建起了砂锅作坊,也传到北京的一些其他地区,以及天津、河北等地,并各自收徒,扩展砂锅生产业务......

Tips:

地址 :北京市房山区韩村河镇崇义村大街 46 号。

电话 13522063208 13031197626


北京旅游网 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