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关桥,距今已有近900年,虽经多次修葺,但睡木沉基、船形桥墩、墩上叠涩等还较完整地保留着宋代桥梁建筑的特点,长廊屋盖更显示它独特的风格。东关桥恬然于城郊,缀田园之馥郁,汲泉流之空灵,以优美的身姿,成为海内外永春人难忘的记忆、乡愁的寄托与家园守望的象征。
朱桥跨碧水 红艳跃绿翠
闽南永春,古称“桃源”,山清水秀,名胜古迹众多,仅历史古桥就有云龙桥、东关桥、龟龙桥等几座,它们或古朴持重,或轻巧结实,千百年来,连通着人间的气息,维系着城乡的脉搏,但诸多古桥中,最为引人注目承载乡愁的,就是东关桥了。驱车驶入东美村,公路沿溪岸斗折,车外是满眼翠绿。一方蓝底白字的“东关桥”路标将我们直接带到桥头,一抹红艳于绿翠间跳跃,这座廊桥静谧逍遥,俯卧于静流之上,活脱脱一道彩虹,又恰如一条长龙卧波,通身红漆,尽显丰润而雍容、优雅而惊艳的古典气质。
东关桥很是独特,说是廊桥,但非木拱,桥墩石筑如舟;说是石桥,但桥身全为木头,有木廊、木檐、黑瓦。溪岸边踯躅,从桥下可以清楚看到廊桥共有5个桥孔,每个桥孔用20多根特大杉木分上下两层辅设作梁,这些梁黑黝黝的,显然已浸透了千年的时光,它们横亘在两个桥墩之间,撑起了桥身;桥墩呈船形,由巨大石条逐层丁顺配搭,互相叠压而成,两头作尖形,以分水势;墩下以大松木作卧桩,承载整座桥梁,古称“睡木沉基”,枯水时水清木现;墩上用巨石叠成三层支架大梁,建筑体量惊人,让人不由感叹于古人建造这样庞大工程的智慧与魄力。
桥头是一棵长势茂密的大树,树下是不同年代有关修桥的石碑6方,既记录了东关桥历次修建之艰巨,也强调了建造东关桥的重要性。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长85米,宽5米,六墩五孔两台。初建时,这座桥是敞天桥,后来,为防止雨水侵蚀桥板及供行人歇脚,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当地人在桥上建造20余间木屋,屋架、椽角和顶篷都是木隼结构。现存东关桥为清光绪元年(1875年)复建,1929年进行过修建。虽然经过复建和修建,但桥依然较完整地保留着宋代桥梁的建筑特点。
东关桥位于永春县城东面 10 公里处,其下游不到百米处就是湖洋溪和桃溪交汇处。说起东关桥,首先要探寻“东关”一词的由来,顾名思义,“东关”就是永春东部的关钥。在民国泉(州)永(春)德(化)公路通车之前,这里是大田、德化、永春等内陆山区通往泉州沿海的必经之地,所以历史上一直是交通和军事要冲。正因如此,古人选择在这里建造桥梁。从宋代至明清,桃溪、湖洋溪水上航运繁忙,官府文檄往来,商旅熙熙攘攘,永春、德化、大田、永安等内陆山货经此运往泉州,走上海上丝绸之路,流向世界,而沿海的海货则经此疏散,运往内地。东关桥成为福建山海互动在永春的一个枢纽,成为历史上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大亮点......
Tips:
交通 :洛阳桥(洛江区万安街道)距泉州市区近 20 公里,乘坐公交 19 路可达景区,无门票。安平桥(晋江市安海镇)从晋江至安平桥景区公交线路共 5条,包括 26 路、28 路等。东关桥(永春县东关镇东美村),距永春县城 10 公里,乘永春 6 路可达。
美食 :崇武鱼卷、醋肉、泉港浮粿、泉州绿豆饼、肉粽、泉州咸饭等。
特产 :安海土笋冻、湖头米粉、涂门贡糖、安溪铁观音、永春佛手茶、德化黑鸡、衙口花生、永春老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