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有赵州桥,南有洛阳桥”位于泉州市东郊的洛阳桥,履长波,跨江海,势若飞虹,作为中国第一座跨江接海的重要桥梁,历史可追溯至北宋时期,与泉州城的兴起一脉相承。洛阳桥不仅仅是一座桥梁,更是一个历史的载体,一个文化的象征,见证着泉州的变迁与发展。
洛阳桥自建成以来,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远的历史文化内涵闻名于世。作为中国首座跨海梁式石桥,洛阳桥的兴建堪称宋元时期的世界级工程,也是泉州海上贸易发展、经济繁荣的见证者。
古桥天下奇 飞虹横江垂
驾车从泉州城出发,从朋山岭立交桥拐上了快速路,不多会儿就驶出了路两边的丘陵地带,到了东郊约10公里处碧波荡漾的洛阳江畔。洛阳江不在洛阳,正如晋江也不在山西一样,这两条江汇入大海的泉州湾上,横卧着闻名中外的洛阳桥。远远望去,水面上一条直线白得发亮,在水流穿行的地方,露出一孔孔桥洞,白线的两端,一头是郁郁苍苍的老榕树,指示着河岸开始的地方;另一头则是宽阔的海面,连上了泉州湾。洛阳桥址位于江海汇合处,潮起潮落了几百年,它依然静静在潮水上聆听着光阴的故事,默默守护着往来过客的平安。
“洛阳之桥天下奇,飞虹千丈横江垂。”踏上桥头,好生奇怪,来时在公路上所看到洛阳桥下,河底裸露,现在却是水波盈盈,小舟翩翩,原来此处临海,早晨过来时正值落潮,现在已是涨潮,所以才有如此变化。洛阳桥桥身用无数巨型石头堆砌而成,宽阔光滑,朴素平整,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坚固,宛如一条漂浮在海面上的玉带,优雅蜿蜒,极为壮观。桥上游人不绝,驻足、仰望、拍照、嬉戏,谈笑声和着涛涛水声此起彼伏,人们似乎沉浸在这片交融着欢乐的天地中。
微风轻拂,站在洛阳桥上放眼望去,江景和城市景色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桥的北头,一尊 10 多米高的雕像昂首注视着江面,这是当年主持建造洛阳桥的泉州郡守蔡襄石像。蔡襄是福建仙游的客家人,进士出身,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书法“宋四家”。时光回到宋皇祐五年(1053年),那时的泉州通商日益繁荣,一头是浩瀚南洋,一头是纵深内陆,泉州港内帆樯林立百舸争流,中外商贾熙来攘往,而东北交通要冲洛阳江入海口处的万安渡口,风高浪急,往往“水阔五里,波涛滚滚”。《泉州府志》曾这样记载 :“万安桥未建(之时),旧设渡口渡人,每岁遇飓风大作,沉舟而死者无数。” 洛阳江入海口地处北上福州、转运汴梁的交通要道,若不取水路北上,则必须由泉州城北上群山,经仙游抵达福州,路途坎坷。时任泉州郡守的蔡襄主持开建跨海石桥,倔强不服输的泉州人迎难而上,历时近7 年, 于 嘉 祐 四 年 (1059 年 ) 建 成,并命名为“洛阳桥”,因建在万安渡口,亦称“万安桥”。
洛阳桥建成后,南北畅通,行人凌波而过,如履康庄。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海内外贸易中心,泉州港成为当时的世界第一大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