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有《旅游》看天下
1979我们创刊
手迹类文物临摹复制技艺 手迹珍品 墨韵传承
作者:文\ 金戈铁马 吕雪菲 图\ 吕雪菲
发布时间:2024-02-29 10:41

通过手迹类文物临摹复制技艺,我们可以窥见过去的人物,他们的思想、情感都通过笔墨留在纸上。20219月,手迹类文物临摹复制技艺被列入北京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笔墨悠长

中国历代君王都注重书画艺术, 并且帝王中也涌现出不少书画高手或爱好者, 从而发展 形成了绘画史上的几个高峰时期。然而,古代印刷技术发展滞后,有帝王因此下令建立专门机构,组织绘画高手临摹复制书画作品。


公元3世纪,东晋画家顾恺之,不仅创作多幅名画,临摹许多前人的绘画作品,还撰写了有关临摹理论的文章。公元5世纪,南朝刘宋时期的画家刘绍祖,他的临摹功夫非常深厚,效果逼真,如同复制原作。公元6世纪,南齐谢赫提出绘画的重要技法,即“六法论”,其中的“传移模写”就是书画临摹。


唐初,皇家设立掌理秘书图籍的言署“集贤院”,进行研究和临摹古书画的工作。其中冯承素临摹的《兰亭序》(神龙本),以双钩廓填的高超技艺,把《兰亭序》的神貌再现出来。宋代的绘画在中国绘画史中达到了顶峰,宋徽宗赵佶在绘画方面闻名遐迩。他设立翰林图画院,笼络画家进行创作、临摹。明清时期,随着绘画艺术的发展,临摹书画之风更盛。


近代,中国国家博物馆手迹类文物的复制始于1950年,结合了古书画临摹采用的双钩廓填法和仿写法。在实践中,国家博物馆手迹类文物临摹复制技艺逐渐发展形成两大项内容,主项为各个历史时期重要的毛笔、钢笔、铅笔等手迹类文献,历史名人、英烈的书信、文稿、会议记录、作战指示、题词、契约等;延展项为印刷复制中的各种模糊类制品,如报章、杂志、票证、印花、印痕等手绘的清稿、画样。


墨香传续

中国国家博物馆手迹类文物临摹复制技艺第一代传承人李玉芬先生,从10岁起就开始学习书法,跟随私塾老师学习古书画临摹技艺,1950年进入中国革命博物馆工作后,汲取古代双钩廓填法和仿写法的技巧,运用直接摹写法用于革命文物的临摹复制。


王秋仲,1975年进入中国革命博物馆复制组,随即拜李玉芬先生为师,成为第二代传承人。他深研师傅的做法,多方面汲取技术技巧,使摹制的专业化水准不断提升,并形成了包含毛笔、硬笔等各类材质,以步骤考究,制作精细化见长的工艺风格。


第三代传承人为2011年进入国家博物馆工作的吕雪菲。进馆后,吕雪菲跟随王秋仲先生学习该项技艺,并于2014年正式拜其为师,至今已独立复制临摹几百余件手迹类文物。她刚开始工作时,王秋仲总反复教导“复制不是复印,不能为了省事凑合”。她说,最初看到师傅因为一个字的笔画没有写好就重新开始而感到不解,但随后她在实帝王因此下令建立专门机构,组织绘画高手临摹复制书画作品……

TIPS: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长安街16号中国国家博物馆。

电话:010-65116400。


北京旅游网 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