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邂逅摩崖石窟
旧县镇已是延庆的北部,听镇里人介绍,北面大山上还有大边,这是对长城的称谓。于是自旧县村向北而行,香龙路很宽,顺畅。路的北面已见群山,山那边是河北境地。路边立有牌子,上写烧窑峪。村子很小,就在山脚,走上几百步,南北到了头。村里有座小庙处在中心,前面有不大的空场,十几个村民聚在那里,或晒太阳,或踢毽子,享受着恬静的田园生活,看着不速之客,朴实的眼神中带着疑问。我说明来意,想寻找附近的长城文物古迹。有人说,要寻古迹,山上就有。
出村向北百十步就开始登山。抄着近路,沿着山脊,崎岖,路窄,有些路段仅1尺多宽,下面虽不是万丈深渊,掉下去也会一命呜呼。群峰林立,多有大名,椅子圈、凤凰山、将军帽、半块豆腐山。那边山上有一瀑布,落差约二三十米,夏季有水,俗称水沟。
行一路,看一路,约二三十分钟,来到俗称馒头山的半腰,偶然发现,这里竟然藏匿了摩崖石像群。崖壁竖切下来,向内掏成石窟,从东至西水平排列着3座,里面用山石雕塑成像。石窟前的小路仅容两人侧身而过。我一阵欣喜,庆幸有意外的发现。
东殿不很大,面阔约3.5米,进深3.3米,高2米。殿内石台上,并排供奉着三尊造像,均宽衣博带,结跏趺坐。中间造像双手合于腑前,两侧一像手持石杵,一像手持法器,这是三官殿。道教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三尊雕像只有身子,村里人用黄土胶泥塑了头像。这是20世纪70年代初,村里年轻人把石像推到山下,一尊损坏严重,另两尊也倒在沟壑之中,身首异处。1997年夏天,当地人才把三尊雕像请回殿里,而雕像却没了头。
相隔几米就是中殿,洞窟坍塌严重。殿前有一块从顶部塌落的巨大岩体。这里1947年遭国民党部队炮击,洞窟炸塌,砸毁一尊神像。中殿面阔4.8米,进深2.1米,高2米。规模明显大了,石像有11尊,一字排列,高低有序。中间一尊最高,端坐石台上,身着铠甲、玉带,左手放于左腿之上,掌心向上掐诀,右手空握,只可惜头像残缺,不知面部表情。村里老人认为这是真武大帝塑像,洞窟也叫真王殿。左右两侧各侍立5尊神像,上首5尊有的手托贡品,有的作出服侍状,神情虔诚;下首5尊面目威严、凶煞。从人物形象上看,有金童玉女、龟蛇二将、雷公等诸神,其中以尖嘴、鹰爪、左手执楔、右手执槌的雷公形象最为突出。
西殿俗称娘娘殿,面阔3.6米,进深1.9米,高2.3米。殿内共雕有10尊石像,有两尊破损较严重,其余保持尚好,有侍女、书吏等雕像。正面石台上有像3尊,均为中年妇女,形象端庄,约半米高,坐式抱手,目视前方。中间石像抱手,掌心环出一孔,上可插香。从形象上看,似为碧霞元君、眼光娘娘和送子娘娘等神。传说眼光娘娘主光明,治眼疾,进而又演化为无所不治。村里也有类似传说,在附近娘娘庙的石台上,有一深25厘米,直径30厘米的水坑,谁眼睛有毛病,取石坑里水,点上就可治愈。
中西两殿雕刻精细,人物造像比例适当,造型美观,表情各异,栩栩如生。而东殿雕刻线条简约流畅,不饰雕琢。只可惜,山石并不坚硬,石像多有风化,靠近洞口的高浮雕石像已与石壁持平。东殿石窟一侧,石壁上刻有碑文,字迹早已漶漫不清。村里人说,早年泼上水,能看出有“万历七年”等字样。我看着粗麻的石面,很难想象字的笔迹。不过,洞窟殿顶雕刻出仿木斗拱,从斗拱下的莲花图案、雕像所戴的头饰等来看,似为明代,而有的雕像人物面部特征又有异域人的相貌,也有明代前的可能。
带着惊喜和疑问,我后来曾做过相应的调查。当地的专家认为,不能肯定是明代,或许是更早。相关的文献记载不多,2006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延庆县志》上记载:烧窑峪石刻“初步确定为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凿刻”。而1981年出版的《延庆县地名录·名胜古迹》,在一览表中另有记录:“佛爷殿,烧窑峪北山上,传为唐建。”
问过村里90多岁的长者,一座叫真王殿,一座叫三官殿,另一座记不准了。当地人记得,三官殿中间一尊头像为螺髻,这是佛像,而旁边一尊无发髻,目光平和慈祥,也不是道教装束。三官殿内雕像石质发青,与本山发红的石质有所不同。能从石窟中搬动,也非与山一体,且三尊雕像皆趺坐,为佛家坐法。所以三官殿是否为佛爷殿?烧窑峪石窟是否多教合一?建造于何时?3座石窟是否同时开凿,或间隔多久?一系列的疑问还有待考证……
Tips:
★从北京去烧窑峪村可以在德胜门乘919路快车至延庆南菜园,换乘Y15路即可到达。
★自旧县村北十余里便是烧窑峪村。
★去看烧窑峪村石窟,山路狭窄,要注意安全。
★山巅的东路边垣仅是一堆碎石,要细心辨认,若错过便下山去河北了。
★在烧窑峪村也可观山,峰各有名,也很形象,景色不错。
★烧窑峪村有民宿,吃住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