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有《旅游》看天下
1979我们创刊
秸秆扎刻技艺 田间秸秆与宫廷建筑
作者:文·图/ 杨金凤
发布时间:2024-06-12 13:28


这里提到的秸秆只是田间的普通高粱秆子,这种农作物经过民艺家种植、采撷后加工制作,可以成为生活气息浓郁的蝈蝈笼子、灯笼,也可以扎刻成一座座恢弘的仿古建筑。



以秫为材

有学者认为,在河北石家庄市庄村战国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谷物遗存就是高粱,并以此判定高粱是中国的原产物种之一。

高粱秆生长成熟后,秆子细高而坚韧,类似竹节拔高,民间用来编制成各种生活用具,比如用于蒸笼的篦子和锅盖等,也可以呈现亭台楼阁等各种建筑模型。



专家研究认为宋代就有了竹子扎刻技艺,民间流传秸秆扎刻借鉴了竹子扎刻。而从中国古代建筑的原理追溯,秸秆扎刻也受其启发。中国古建筑的大木营造法,通过对材料的挖凿(卯)与切削(榫),进行纵横穿插,组成骨架,围合成建筑空间与体量,组成木质骨架结构,也正是秸秆扎刻的基本技艺方法。



技艺有则

秸秆扎刻虽然是一种民间扎制艺术,但有严格的流程。比如选择秸秆原材料时,其湿度最低控制在80%以上,也不能有虫蛀、斑点等瑕疵。



首先,种植前要确定种子的品种,一些东北的矮高粱品种不适宜秸秆扎刻。传承人吕延成选择种植秸秆的土地一般为沙土地或者山坡贫瘠的土地,种植时间在每年的6月中旬或7月上旬,种植采取直播种子入土,出苗后要进行除草等田间管理;9月底至10月初进行收割。收割后截取相应尺寸的秸秆进行晾晒。一般晾晒会持续2-3个月的时间,晾晒地点要阳光通透,注意防雨,避免秸秆发霉。



接下来是选材打捆,选材要根据扎刻的作品体量、建筑形态按照秸秆尺寸分类打捆备用。之后是绘图环节,根据选定的图像、建筑资料进行绘图,比如根据实际建筑的柱子、斗拱数量按照立体格局比例绘制。



然后是制作,秸秆扎刻涉及到几何、物理、建筑等多学科,制作前需要进行大量的计算和设计。制作框架式秸秆结构,使之呈现出宫殿、寺庙及其他建筑的独特构件,即屋檐下一个个的斗拱。作品要具备极强的平衡、稳定性,采用秸秆作为木柱、木梁构成建筑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



制作完成后就要进行蜡熏和圈边。选家用蜡熏烤加工,扎刻后前沿的翘脚、斗拱、圈边、窗子要进行多次比对,必须和其他组件吻合。比如圈边要与主体结构吻合,每一个组件要进行两次圈边,第一次圈边后安装椽子,第二次圈边后安装屋面。圈边也是一项比较费时的工艺,例如小三孔牌楼的两次圈边总共耗时近10个小时。



圈边后,就要对尺寸合适的秸秆进行挖槽、挖卯榫,需按照作品尺寸下料。榫、槽要求整体构架完整,并且还需注重细节的精巧。榫槽工艺的构造原理是通过若干根经过独特技术加工成型的秸秆,利用自身相互组合,从不同角度和方位都能显示出不同形状。为了准确地挖槽,吕延成发明了模具,准确地下料,为最后组装奠定了基础。比如,一般的蝈蝈笼、灯笼料是5-6毫米;古建筑的柱子一般都用8毫米,结构用4毫米;房顶子、屋面瓦用5毫米;窗户、走兽材料在2毫米以下;底座选用4毫米的秸秆;门窗选取1.5-2毫米的秸秆。扎刻体型较小的作品一般开榫挖槽几千到上万次;大的作品则需要开榫挖槽几十万次到上百万次。需要注意的是,做窗户开槽与其他开槽不一样,要在每个槽转动90度后,再挖第二个槽。槽分为两种,V型槽深度约2毫米,要开槽到底,宽度是秸秆的直径;凹型槽则要开到秸秆的宽度,深度在1毫米……

 

Tips: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张坊镇南白岱村

联系人:吕延成

电话:13716501507

 


北京旅游网 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