缂丝,又称“刻丝”,是中国丝织业中最传统的一种织造技艺,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被誉为“织中之圣”。据日本学者藤井守一先生研究考证,中国的缂丝织物远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就已存在,到商代缂丝织物制作已经十分精良。2006年5月,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缂丝又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缂丝的由来
缂丝最早是皇室贵族的艺术品。唐朝时,中国在丝织物上采用了西域传来的通经断纬技术,开辟了缂丝发展之路。两宋时期,经济繁华、文化昌盛,官营和民营手工业得到统一管理,数量和规模远超前代,在这种环境下缂丝技术达到巅峰。
进入元代,缂丝技术可织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像,如帝后像,即被称为“织御容”。到明代中期,缂丝技艺才逐步兴盛,流行收藏以绘画为底稿的缂丝作品。至清代,缂丝技艺进入了一段灰暗停滞的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苏州地区受战乱影响,缂丝的生产全面停摆,传承千年的技艺几乎完全灭绝,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缂丝制品开始有序恢复生产。1954年,苏州当地政府组织成立了“苏州市文联刺绣小组”。在3年的时间内,小组成员在民间发展了一批缂丝手艺人。许多人将技艺流传至今,仍在从事缂丝相关的产业。
从刺绣学徒到缂丝工匠
顾建东,苏州缂丝织造技艺传承人,工艺美术师,一手打造了《延禧攻略》中爆火的缂丝团扇,现在苏州经营着自己的缂丝事业。低调随和是我对顾建东老师的第一印象,他平时事业很忙,经常外出学习交流,在苏州的时候就一门心思研究缂丝作品。
顾建东生于上世纪70年代,如果按辈分和年岁排,应该算缂丝手艺人里的“新生代”。他出生于苏州刺绣之乡阳山脚下,受家庭氛围影响,少年时期的顾建东就开始学习刺绣技艺。当时,刺绣是更加流行的产品,受众广、影响大,刺绣匠人的收入也要更高些。但顾建东却认为,刺绣的技艺已经比较完善,想要做出自己的风格和突破比较困难。因此,一次偶然的机遇下,他转投到缂丝的怀抱中。
因为有刺绣的底子,顾建东的缂丝学习之路十分顺利。他师从一批老师傅,这些师傅们一部分来自上世纪80年代末的缂丝厂,另一部分来自政府在乡间推广缂丝时组织的研究所和传习坊。仅仅4个月,顾建东就掌握了缂丝的基本技法。这段学习之路也让他对缂丝产生了更加深厚的感情,他感慨地说:“我当时就是喜欢色彩,缂丝断纬线的那个过程让我着迷,到后来就越来越喜欢,真的是缘分。”
带着这样一股热爱和钻研的精神,顾建东不断精进自己的缂丝技艺,逐渐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手艺人。他时常外出,既为了拉客源,也为了到其他地方看看世界,汲取灵感。北京、大连、上海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在这段长达十多年的旅途中,他养成了一个雷打不动的习惯:无论在哪里看到好的设计,他都会第一时间找到资料和书籍,然后琢磨用缂丝复现的可能性……
Tips:
地址:苏州市吴中区光福镇
联系人:顾建东
电话:1361620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