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石峡村的乡亲们,一起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了“长城儿女”自发参与保护长城的事迹和村里的发展变化。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的乡亲们回信,向他们致以诚挚问候,并殷切期望带动更多人了解长城、保护长城,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财富世世代代传下去。习近平说:“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保护好、传承好这一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希望大家接续努力、久久为功,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好长城,弘扬长城文化,讲好长城故事……”
石峡村是延庆的一个小山村,不足百户。这些年,村里人自发守护长城,有长城保护员,还成立了长城讲解队,传承长城文化,依托长城资源走上了致富路。
石峡关天险,两边山峰陡立,中间羊肠小道,有巨石立于路边,上书“石峡关”,为罗哲文先生题写。前行百余米,便为石峡关口。此关建在峪谷拐弯儿处,如胳膊肘,且一路上坡,居高临下。两山城墙的交汇处曾有关城相接,上有门楼,中间是水门,旁开一小门,走人。这在《重修居庸关志》中得到证实:“石峡峪口有正城一道,水门一空,东稍墙一道,拦马墙三道,东西山边城三道,敌台六座,有险可据。”
站在关口观望,两山如门,北边一侧还能看到长城的残墙,一直延伸到山顶。南边一侧,山石削去一半,露着白茬,那是当地曾烧石灰而挖山取石,城墙也就随之消失。两边山石陡峭,空手攀山几乎不可能,即使上去,也无战斗力可言,入关只此一路。
城堡有残存
石峡关口里建有城堡,称“石峡峪堡”,现今还存有二三十米长的一段城墙,两三米高,内里的黄土夯墙已挖去,只剩单坯砖墙。灰为白色,与青砖形成明显反差。远看,线条整齐;近看,白灰极为结实,不是现今的白灰能比,甚至比水泥还硬,且多了几分韧性。墙砖材料粗糙,并不细密,里面还有石块,墙上有洞,仔细查看,并非枪炮弹孔,确是人为所致。此处正是城堡南门,城门已无,只余城垛拐角。此门有名,称“迎旭”。石峡村搞长城文化研究的老梅说,他小时还能看到城的门额。那时城也相对完整。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后,村里盖房多用城砖,城被逐渐拆除,门额也不知下落。近些年来,人们有了保护文物的意识。老梅一直在寻找着那块门额,直到2003年,才在村内民房一角发现有块玉石,挖出一看,果然是那块汉白玉门额,如获至宝,保存起来。
老梅很有成就感,拉着我们到了村委会,在房屋的墙角看到了这块门额。玉石完整而精致,长方形,高0.55米,宽0.99米,厚0.15米,中间楷体双勾“迎旭”二字,每字0.3米见方,字体遒劲有力。门额上款楷体阴刻“钦差整饬昌平等处兵备山东布政司右参议蒲板任彬、钦差镇守居庸昌平等地方总兵官都督定辽杨四畏创建”。据记载,任彬、杨四畏等都是这一带的守关将领。下款“大明万历四年岁次丙子吉旦立”。另有一行,“分守居庸关等处地方参将睢阳沈思学建”。这可真是宝贝,记述了建城时间,万历四年为1576年。
城堡东西长100多米,南北宽七八十米,东头大,西头小,墙高六七米,门楼有二或三层,有南北二门。北门也有门额,大小与“迎旭”相仿,双勾横书“石峡峪堡”四字,工整有力,也有相同上下款,现已碎成5块,存于中国长城博物馆。
石峡文物多
城北墙已盖起房舍,正处于北门城墙外角,下面还能看到基石。墙外有小路,西行,一路上坡,这是当年的城墙根了,如今垒起碎石,取代了城墙。行走百十米,还能感受到老城的存在。碎石中竟然存着几块城墙的基石,石条很大,石与石之间也用白灰连接,灰也依旧结实。从石条的走向看,城不是方的,有点斜向,西小东大。这里就是城的西头,当年称“上仓”,为储存军需武器与粮草的地方。现在,那里一片平地,种着庄稼,垒碎石就是怕水土流失……
Tips:
1去延庆城区可在德胜门乘坐919快至延庆火车站北广场,换乘Y4路公交车可达石峡村。
2村内有城堡残墙、唐英府等文物古迹,值得一看。
3村内可望长城,景色优美。
4村内吃住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