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有《旅游》看天下
1979我们创刊
堂前燕毽子制作技艺 巧手炮制引翔翎
作者:文·图/ 京根儿
发布时间:2024-11-21 15:20



花毽翻飞,当堂前燕毽子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殷文与笔者分享着她的毽子童年时,老北京平淡且幸福的生活镜头重新浮现眼前,一部与堂前燕毽子有关的光阴故事依次上演。



一支小小的毽子,说它普通却有极高的普及率;说它不凡,却无论是几岁的孩子还是几十岁的老翁都可踢上两下,可见其人缘了得。既可娱乐又可运动,信手拈来,陪孩童成长,伴成人健身。



翔翎神韵 承载光阴

谈起毽子的诞生历史,其实可以从传说与记载两方面寻源,伴随着殷文的介绍,一部毽子成长记系统化地梳理出来。

有关于毽子的诞生,殷文印象最深的便是从神话故事而来的。后羿射日延续保护了人类的生活空间,也开创了羽毛和弓箭的文化。老人讲,我们现在用的字边的,之前就是用弓箭的,这便让我们回归到了历史记载的层面。周朝时,伴随着投壶礼的诞生,不再只是在战争中应用,去掉箭头的箭从士兵手中传递到文人士大夫手中,体现的是礼仪、文化与娱乐气息。到了汉朝,在山东青州汉墓中的汉砖上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娱乐景象——蹴皮毛丸。画面中,四五个人先下蹲,而后通过足部将皮毛丸挑起,这表明汉以前已经有了毽子与踢毽活动的雏形。



毽子与北京城的渊源颇深,《燕京岁时记》载:毽儿者,垫以皮钱、衬以铜钱、束以雕翎,缚以皮带。《帝京岁时纪胜》也有记载:都门有专艺踢毽子者,手舞足蹈,不少停息……清朝满族人入关后,将毽子推向了又一个高潮。毽子的外观结合最初箭尾的形制,下部为托,上部由羽毛组成,与踢毽子的模式一样,延续至今,大体没有改变。



这其实也是堂前燕毽子制作技艺的最初诞生阶段。殷文追根溯源,回忆起祖上的手艺渊源。当时太姥爷为宫廷中炮制掸子,对工艺与外观非常讲究。从制作与材料角度,掸子与毽子有很多相似之处。宫中的毽子与民间有所不同,宫中采用雕毛。两根雕翎配以底托,挺拔中带着傲骨。所谓傲骨,是因为雕翎虽然可以被折弯,但与其他羽毛不同,它不易被折断,并可以清洗。当雕翎毽传入民间,顿时受到了广泛喜爱,不过仍是满族贵胄专属,民间的毽子原材料由鸡毛、鹅毛、鸽毛等替代雕翎,形成了民间毽子的发展之路。



当时以家庭模式为主的经营非常普遍,堂前燕毽子制作同样如此。太姥爷在选毛、拿捏工序上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太姥姥则负责制作等环节,姥姥则兼顾着打下手与学习,堂前燕毽子正是在这样一种全家参与的模式下传承着。



炮制入心 步步牵情

炮制毽子,提及这一说法,殷文颇为感慨。她从小就听姥姥这样说,当时并不理解炮制的意思。伴随着对毽子文化的深入了解,逐步领悟了其中的深意。炮制一词多用在中医药领域,其中蕴含着注入心血、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等相关意思, 将这个词应用在毽子制作上,便可知一个毽子的诞生不是那么简单。



始于精心、工于精细、成于精彩是堂前燕毽子制作的核心要求,一个拥有飘逸、稳定、贴柔、速度恒稳的毽子正是在这样的坚守与坚持下诞生的……

 

Tips:

北京毽堂前燕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电话:13553124345


北京旅游网 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